徐毓才


廉價國產藥頻頻出現短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醫藥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為什么還會出現“藥荒”?
【案例】
又是“藥荒”
近年來,廉價國產藥斷供時有發生。最近,有媒體連篇報道稱,“巰嘌呤片”這一治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必備藥,在全國多地形成“藥荒”,一些地方甚至連續5個月出現斷貨。全國6家有資質藥企有3家停產多年,尚有3家在近兩年停產或暫時停產。
由于藥物奇缺,國產巰嘌呤片以前僅40元一瓶,如今被炒到148元還很難買到。有關微信群、百度貼吧內白血病患兒家長求購“救命藥”的信息屢見不鮮。還有一些家長無奈選擇境外代購,但進口藥價高達1400元一瓶,且真偽和療效均無法保證。
此次白血病患兒“救命藥”短缺事件,甚至驚動了中央高層。李克強總理對此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切實加大國產廉價藥生產供應保障力度”。
廉價國產藥頻頻出現短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醫藥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為
什么還會出現“藥荒”?
【分析】
市場失靈還是政府管制?
實際上,廉價藥斷供不是現在才有的,從2004年開始,就有公開報道的廉價藥斷供事件。
藥品,一直是新醫改以來最傷腦筋的一件事。因為看病難看病貴,我們開始新醫改。基于“貴是藥的問題”,醫改率先從“藥”下手。于是乎,推行基本藥物制度就成為新醫改五項主要任務之一,轟轟烈烈起步。時至今日,廉價藥斷供仍然是個問題。
廉價藥大都上市多年,療效顯著,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且過了專利保護期,制作工藝門檻較低。但由于價格太低,導致廠家無利可圖甚至虧損,所以常常斷供。很多人認為,“廉價藥消失”是市場失靈的結果。但其實,我們國家一直采取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兩類價格管制措施,特別是屢屢短缺的廉價藥,大部分都是國家定價。
由于國家對藥品產供銷成本的“不可知”,所以價格往往定不準。為了避免價格失控,過去國家對藥品價格管制的手段主要是“最高限價”。在最高限價基礎上,最近多年一直采取“省級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在這一政策規定里又有一個“唯低價是取”。在這種游戲規則下,低價藥天然缺乏競爭力,要么難以中標,要么中標死。于是迫使低價藥消失,這就是所謂的廉價藥“有療效、無錢途”。
為了“華麗轉身”,一些企業就開始將老藥重新包裝,玩“新瓶裝老酒”的把戲,重新換個“馬甲”后高價推向市場,藥沒有多大變化,價格甚至翻了上百倍。
當然,政府對藥品價格的管制遠遠不止“集中招標采購”這一條。長期以來,政府不遺余力去管控藥品價格,據統計,先后采取了藥品最高零售價,嚴格醫療機構藥品購銷加價率,實施差別加價率、禁止折扣,管制單處方開藥量和均次費用、管制藥占比,零差價,禁止“二次議價”,實施單一貨源承諾、嚴打回扣等商業賄賂行為,收支兩條線等14種醫藥價格管制措施。
雖然管制取得了一些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醫療費用,但廉價藥短缺問題并沒得到根治,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深度】
深層因素是什么?
國家從2009年開始,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按照文件規定,基本藥物是適應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價格合理,能夠保障供應,公眾可公平獲得的藥品。
然而,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并不順利。盡管政府風風火火,一開始從鄉鎮衛生院開始,短時間就下村上線,全部實行零差率,但由于制度執行中對一些根本性問題沒有深入的研究思考,出現了很多問題,致使基層醫療服務迅速萎縮。
概括起來就是“三個只能”,即只能使用目錄內基本藥物、只能由規定配送企業配送、只能按照集中招標價格采購基本藥物。如有違反這三條的,必須嚴格追責,不少衛生院院長因此受到處理。
在“三個只能”政策下,由于壟斷專營沒有競爭,導致服務跟不上;由于藥品價格不能隨行就市,導致價格倒掛,藥品無法正常生產和供應。
針對“一直以來,部分常用低價藥品出現供應不足甚至斷供的情況”,從2011年開始,國家有關部委出臺了很多文件。特別是2014年4月,八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做好常用低價藥品供應保障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強部門協作、改進價格管理、完善采購辦法、建立常態短缺藥品儲備、加大政策扶持、開展短缺藥品動態監測、加強綜合監管、做好社會宣傳等八項措施。但政策執行效果并不理想。
不管是迫于廉價藥短缺的壓力,還是主動順應民意,2015年5月,國家七部委聯合印發《推進藥品價格改革的意見》,改革藥品價格形成機制,除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外,取消藥品政府定價,逐步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藥品價格的直接干預。
時至今日,這個利好政策并沒有得到落實。一方面緣于我國城鄉居民醫保分屬于人社、衛計兩個部門管理,對于推進醫保藥品支付標準不熱心;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擅長于管制而不擅長運用市場手段,因此廉價藥短缺隨之持續存在。
【路徑】
解決“藥荒”要有新思路
通過梳理這些年醫藥改革政策能夠看到,廉價藥品的保障供應,可以說與新醫改相伴隨,政府部門已經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卻很少“對癥”。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政策“管制”的影子始終在,沒有發揮藥品生產、采購、供應、使用各主體的作用,就好像談戀愛的雙方不見面,所有信息傳遞、感情了解等都是媒人在跑路,在操心。本來七部委聯合印發《推進藥品價格改革的意見》,提出藥品價格改革市場化的思路非常好,但遺憾的是文件沒有真正落實。
實踐已經證明,政府管制的老路走不通,不能繼續走,否則只能在迷宮里繼續繞。解決廉價藥斷供困局要有新思路。其中,關鍵就是放松政府管制,讓市場做決定。
要落實好七部委聯合印發《推進藥品價格改革的意見》,特別是“藥品實際交易價格主要由市場競爭形成”。放開藥品價格管制,讓市場做主。放開基層用藥限制,給廉價藥合理市場空間。
建立公開透明的藥品交易平臺,醫療機構藥品可直接自由選擇采購藥品,價格由市場決定,患者也可以查詢。政府不要再管制藥品價格、藥品采購等事情。在藥品產供銷全過程中,政府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管藥品質量、管交易秩序、管信息監測,管商業賄賂打擊,也就是依法監管。
因此,在放松管制的同時,政府要加強監管。一方面,嚴格新藥審批審評,防止“華麗轉身”。由于長期不當管制,很多藥品生產企業為了生存,沒有辦法就采取“老藥新變”,然后提高價格重新入市。因此,要優化環境,嚴格新藥的審評審批,積極開展一致性評價。
另一方面,積極推進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剎住臨床用藥的驅利性。醫生臨床用藥的驅利性,也是廉價藥短缺的一個重要原因。用同一種藥,哪個廠家的藥有好處或好處多,就可能成為醫生的“喜愛”。所以,在藥品銷售市場上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越貴越好賣”。解決的辦法,就是要集中精力推進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針對不同醫療服務特點,推進醫保支付方式分類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