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蓓
只要把貧困戶的事當成天大的事,真心扎進這片泥土里,就會真正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祝長新是我到靳寨工作后包聯的貧困戶。他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但大兒子突如其來的一場疾病花光了家中積蓄,家里的地荒了,更無心外出打工。面對祝長新家困難的狀況,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幫他脫貧致富。
我先給孩子送去了幫扶金,又聯系相關部門落實了大病救助。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他家的困難,我幫助祝長新到太和縣一家效益比較好的工廠上班,又把祝長新妻子安置到靳寨鄉的工廠,這樣小兩口每個月就有五六千元的收入,大兒子每年兩三萬的醫療費有了保障。看到日子一天天變好,祝長新露出了難得的笑顏,見到我高興地說道:“張鄉長,我們今年可以脫貧啦!”
解決一家貧只是一小步,全鄉貧困戶都脫貧了,才是我們的目標。口中有糧,心中不慌。我認為要想脫貧,必須要把村集體經濟發展好,把村集體經濟這個蛋糕做大。我積極爭取到國家級村集體經濟試點美麗鄉村項目,使北段寨村有了穩定的集體收益。發揮村集體“三資”作用,引導出租集體土地、魚塘等。
對傳統農業,我們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出“家庭農場+扶貧基地”這條脫貧的重要路徑。聶馬村家豐農場是集溫泉和農家樂于一體的生態農場。作為就業扶貧基地,家豐農場吸納了周邊157人就業,其中包括33戶貧困家庭,像這樣的扶貧基地靳寨鄉還有13家。
困難困難,困在家里就是難;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會有路。農業也好,工業也好,只有產業發展好了,群眾才有就業,收入增加了,日子就有盼頭。我們緊緊抓住產業發展這個關鍵,在靳寨工業小區現在已有21家規上企業的基礎上,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成功引進了投資10億元的瑞琦管道。現在整個工業小區能吸納附近800多人就業,帶動40余名貧困戶就業。
到靳寨鄉工作的兩年多來,所有的時間給了工作,家顧不上。愛人有時也埋怨說:“現在家都變成旅館了。”孩子打電話時說:“媽是留守兒童的媽!是貧困戶孩子的媽!”再大的困難,我都沒有退縮過,但是聽到孩子的話,淚水忍不住的流下來。作為妻子、作為母親,我虧欠家庭太多;但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鄉長,做好脫貧攻堅是我的職責,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我必須高質量地完成這份試卷。
有人說,基層苦,基層累,那是他們沒有真正體會幫助群眾的那種樂趣,和百姓處越久感情越深。我相信,只要把老百姓的事當成頭等大事,把貧困戶的事當成天大的事,真心扎進這片泥土里,就會真正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