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睿堯
摘要:穴位是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之一,穴位理論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針灸臨床的應用基礎。深入探究穴位相關理論,總結與穴位理論有關的中醫療法,有助于進一步開拓穴位應用,將穴位理論發揚光大。
關鍵詞:穴位 起源 分類 中醫療法
2017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世界衛生組織時,將承載著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針灸銅人作為禮物贈送給世界衛生組織,并提出要兼容并蓄,用開放包容的心態,加快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融合,將傳統醫學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穴位是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現代針灸治療的治療點,穴位理論是傳統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臨床的應用基礎之一,掌握不好穴位,中醫治療就不會取得好的療效。下面,就穴位的部分理論進行初步探討。
穴位的起源與古人鬼神邪祟致病的理念有關。古人認為疾病是鬼神作祟、祖先懲罰或者觸犯禁忌的結果,其中鬼神作祟往往是最主要的病因。同時,古代人在社會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敲擊身體某一點可以治療疾病或者減輕痛苦,這一點或一些點,就是穴的原始雛形。“穴”的本意為窯洞,引申為洞窟,巢穴。鬼神邪祟侵入人體,其所藏之處即為穴位,于是古代人發明了原始醫具砭石,或者利用獸角、灸火等作用于這些點,以便驅邪外出。《黃帝內經》所記載的“以痛為腧”形象的說明了早期穴位的確定方法和應用要點。隨著經絡理論的不斷完善,穴位的結構和性質也發生了變化,穴位不再單單是祛除病邪的表淺結構,而是成為了附屬于經絡系統的氣血運行的關鍵點,經絡和穴位兩個相互獨立的系統有機融合,經絡學說的氣血流注理論也成為穴位應用的基本理論。穴位的主要功能也得到極大的擴展,除了能治療局部病痛外,還具備了與所屬經絡臟腑病候有關的全身性的治療作用。
穴位,學名腧穴,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刺、推拿、按摩、艾炙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它是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才陸續被發現和積累起來的。通過歷代醫家的多次整理和總結,去蕪存菁,現在可分為3類。
1.十四經腧穴。簡稱經穴,指分布在經絡循行的通路上,被列入十四經系統的穴位,它們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穴位的分經,起始于《黃帝內經》。晉代皇甫謐的著作《針灸甲乙經》中對經穴進行了系統記錄,合計共有349穴。以后的針灸著作中,陸續有所增加。至清代的《針灸逢源》,明確記錄了361個經穴。現有的三百六十多個經穴中,大多數是晉代以前發現并確定的,其中有很多腧穴是發現經絡的基礎,是穴位理論和應用的核心。
2.經外穴。也稱為經外奇穴,在人體的分布比較分散,有的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有的雖不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但卻與經絡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部分穴位如膏盲俞、厥陰俞等還被補充到十四經穴中。可見經外奇穴本身還可以是經穴發展的來源。隨著穴位理論的不斷發展,現代發現和確定的一些新穴,例如闌尾穴、球后穴等也被歸入到經外奇穴。
3.阿是穴。阿是穴又叫壓痛點,古代叫做以痛為腧。阿是穴最初是由《黃帝內經》發展而來,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并提出了阿是穴的取法和應用方法。阿是穴既沒有具體名稱也沒有固定的位置,其具體的主治功用也不十分明確,但是對疾病的治療卻非常有效。臨床上醫生往往根據按壓時病人有酸、麻、脹、痛、重等感覺和皮膚變化等而予以臨時認定。
除人們熟悉的針灸療法外,傳統中醫療法中還有很多與穴位息息相關,臨床應用廣泛而且療效顯著。常見的與穴位有關的中醫療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穴位貼敷療法,是指將不同的藥物熬成膏或調成糊狀貼敷在穴位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使藥物作用于人體相關穴位,調動穴位的主治功用,治療不同的疾病。現在穴位貼敷在臨床上應用廣泛,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常見的如三伏貼、各種膏藥等。
2.穴位埋線療法,是在經絡、穴位理論的指導下,將醫用羊腸線或其他可吸收線埋入相應穴位區域, 埋入物在體內軟化、分解、液化和吸收時對穴位產生一種緩慢、柔和、持久、良性的刺激,從而達到疏通經絡氣血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3.穴位注射療法,是現代選用中西藥物注入有關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是中西醫結合的產物。用注射器代替針灸針使藥物進入經絡,其治療規律和傳統的針灸治療規律不完全相同。但兩種療法均是以中醫經絡和穴位理論為基礎進行的。據報道,“穴位注射”療法可以用于硬皮病、白塞氏綜合癥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對婦科康復尤其有效。
4.穴位按摩,是中醫特色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手法,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治療方法。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掐、捏、點、顫、叩、滾、打等。通過穴位按摩,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經絡之氣,以達到通經活絡、扶正祛邪的目的。
深入探究穴位相關理論,揭示穴位的應用規律,總結與穴位理論有關的中醫療法,有助于進一步開拓穴位應用,將穴位理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李磊,尤傳香.穴位芻論(一)——論穴位的起源、確立及命名[J].中醫藥通報,2012,(04).
[2]張麗芳.中醫針灸及經絡穴位綜述[J].科技創新導報,2015,(15).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