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潭
摘要:目前新聞傳播處境尷尬,發展不容樂觀。從學校生活到社會見聞可以折射出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社會主體與信息主體存在溝通障礙,這顯然不利于新聞的傳播以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進一步加強溝通技巧,既是高時效、快節奏的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當前業內研究的主要話題。本文立足當前新聞傳播規律以及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簡要闡述一些提升新聞傳播溝通技巧的淺薄意見。
關鍵詞:新聞傳播 業內規律 問題以及對策
新聞傳播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然而,當前新聞傳播無論是質量還是效果都不容樂觀,傳播技巧與現實需求產生時代斷層。新聞傳播主體間溝通理解存在障礙和問題,基于此,提升新聞傳播溝通技巧迫在眉睫,可具體應當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新聞傳播規律須遵循“客觀真實”的原則。堅持真實律,也是新聞工作者和相關媒體應當遵守的基本要求。筆者認為,堅持真實律并不確切,應當把“堅持”改為“堅守”。“堅守”一詞更能反映合格媒體人和媒體行業的職業操守。敢于說真話,爆真料,真實的反映相關時事,以全面提升國民素質為根本。諸如,反映真實的科技事件、社會人物以及時代信息等等。堅守職業操守,提升新聞傳播的公信力,對得起公眾的信任,這也是保證媒體吸引大眾的基本前提。
相關違反新聞真實性的報道,又或者嘩眾取寵的新聞主要包含以下幾種:無道德操守,肆意捏造博取眼球。例如,湯顯祖墓發掘出現反轉。借助大眾消費,傳播不實消息,請問:考古的底線又在哪里?又如,沈陽市工商局發布的十大虛假違法廣告典型案例。其中,虛構遼寧省區某醫院的實力和榮譽,欺瞞消費者,虛構廣告內容,誤導消費。像這種無良商家舉不勝數。還有像今年七夕節惡意杜撰“牛郎織女”傳說,編輯相關低級趣味的對話,配上幾張惡搞圖片,歪曲“牛郎織女”傳說內容。這并非周瑜巧借東風,著實有東施效顰之丑態。披著新聞的外衣,導致讀者對新聞表示失望,何來真實與教化。復旦大學教授王中說過:“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傳播”。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生命。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客觀看待問題,客觀報道時事,探尋身邊的新鮮時間,有意義的事件,保證語言的正確性和準確性,不夸大,不虛構,做到真實反映世間百態,夯實新聞傳播主體間有效溝通,提升新聞傳播的公信力,才是新聞媒體界應當聚焦的視點。
新聞是一種面向社會大眾的單向傳播活動。以一個焦點為核心,輻射式傳播于社會,這是一個立體式的工程。新聞傳播給接受主體,大眾吸收和反饋。新聞是主體,社會大眾也是主體,這種雙重主體進行的新聞過程都是一種自發和支配信息的過程。筆者認為新聞傳播是一個“雜貨鋪”,其中陳列著各式各樣的物品。所謂“眾口難調”,就拿筆者來說,筆者更傾向于體育新聞、軍事新聞以及相關娛樂新聞,其他的學生可能會偏向于財經、汽車以及科技新聞,甚至是根本不想去了解一些時事新聞。筆者以及其他同學作為新聞接受主體,具有多項選擇性,不同的受眾對新聞有不同的需求。新聞傳播要想真正做到有效地有的放矢,必須與選擇對象達成雙向選擇,收到理想的傳播效果,這也是新聞傳播的最終目的。
如何實現新聞傳播與接受主體之間的互選,業內專業人士也進行了深度的探索,取得了些許成功經驗。
第一,緊扣時代的脈搏選擇溝通對象。根據當代人的需求,有選擇性地為受眾群體提供新聞,引導接受主體自主去選擇新聞。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新聞傳播內容制定的較為綜合,盡管新聞傳播能夠完較好的完成宣傳作用,但是影響并不顯著;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全面實現現代化發展成為主要趨勢,新聞媒體順應時代的形勢,重新調整定位,面向社會,面向大眾,大量傳播時事資訊,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傳受主體間能夠得到較好的溝通,因此,新聞能夠受到大眾的歡迎;
第二,發揮媒介資源的作用,選擇溝通對象。科技社會的到來,QQ、微信、微博以及各種論等傳媒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大眾能夠通過新聞媒介接受大量的信息資料。這些新聞媒介應當結合讀者的意愿,適當增加更豐富的傳播內容。例如,關注微信公眾號,適時為群眾發福利,關注人群增多,自然能夠實現新聞的有效傳播。類似的如QQ服務號、微博專題活動等等,開辦專題性的服務內容,為讀者輸送更豐富的訊息,這對新聞傳播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完整的新聞傳播,需要傳播者與收受者實現有效的互動,實現收受者在滿足中進行,這稱之為新聞傳播的效用律。各地報社的發展也都證明了這一重要規律的重要性。一條時事信息為什么受歡迎,根本原因在于:真實、能夠引起接受者的共鳴。那么,如何實現新聞傳播與大眾的有效溝通呢?
1.向大眾傳播熱點和焦點。好奇心人人都有,及時報道一些真實,能夠吸引眼球的新聞。“狗咬人不稀奇,人咬狗卻很少見”也正是這個道理,夠真實,夠新奇就行。
2.結合節氣。商家經常可以抓住節氣營造話題,制造商機,即便在學校中也可以見到。如:“清明節,水果買一斤送半斤”“教師節,教師購買商品一律半價”。適當結合節氣和節假日,制造話題,傳播新聞,有利于新聞的傳播和相關效應的宣傳。
3.創新內容和形勢。“信息味”與“人味”的結合,是創新新聞傳播的主要方式。可以包括在內容上進行創新,比如,一個吸引大眾卻不嘩眾取寵的主題,或者制作富有沖擊力的封面或者片頭等等。增加新聞傳播的趣味性和觀賞性,有效達到溝通和理解。
筆者認為:新聞傳播要是當代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器,高中生作為未來的天之驕子,應當追尋媒體界的腳步,深度探索實現新聞主體以及接受主體之有效溝通的方法和策略,推動新聞傳播的提升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白芳芹.牢記囑托 不負使命 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J].當代貴州,2017,(32).
[2]趙鈞湘.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責任定位[J].經貿實踐,2017,(17).
(作者單位:鄭州外國語新楓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