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芝
摘要:杜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愛國詩人,其詩中對于愛國思想的展示淋漓盡致,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都能為其所表達的深切愛國情感所震撼。杜甫的詩是極具韻律的,并達到了一種難以企及的高度。杜甫的情感中蘊藏著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杜甫不被困難所擊倒,即使仕途坎坷,仍懷著一顆坦誠的愛國之心,使人無不為之動容。
關鍵詞:杜甫 詩 愛國情懷
杜甫的詩作多以自身的經歷而創作而出的,其中有對祖國山河的贊美、有對人民生活的悲憫、有對自身政治抱負的表達,這些詩都體現了杜甫深切的愛國思想,他想為祖國的壯闊奉獻出自己的力量,想使人民苦難的生活得到改善,然而在當時的唐代,卻未能使杜甫如愿。安史之亂,使長安迅速淪陷,杜甫眼睜睜的看著國破家亡的場景,心中痛楚不已,由此寫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樣的悲慟的詩句。
愛國思想使杜甫詩中無法抑制的靈魂,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里,杜甫用自身強大的愛國情懷,為現實主義詩歌建設出一座耀眼的豐碑。在杜甫的詩中,到處沉積著杜甫對國家以及人民的涕泗,使杜甫的詩風變得獨具一格,他人只能模仿其表象,而不能模仿其精髓。杜甫是一個視國家為生命的詩人,其憂國憂民的情懷,著實令人崇敬與感動。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描寫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根據自身的遭遇而引出人民的不幸,杜甫始終將目光放在人民的疾苦上,對于人民的遭遇他深感痛心,卻又無能無力,使杜甫的憂郁以及激憤的情緒達到了頂點,充分體現出了杜甫詩中強烈而又飽含深情的愛國情感。
在杜甫的詩中,對于愛國情感的表達隨處可見,通過對于祖國山河的贊美、憂國憂民情感的表達以及詩中飽含的民族意識,無不彰顯著杜甫對于祖國的熱愛之情,使杜甫的愛國情感發揮到極致,并貫穿于杜甫的每一句詩作中。杜甫詩的愛國思想內涵,具體內容體現如下:
(一)對祖國山河的贊美
杜甫的詩中多是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并且具有十分深刻的價值,為后世所敬仰。杜甫與其他詩人有所不同,杜甫在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會將其與社會現實進行結合,從而充分抒發對于祖國命運的悲痛之情。
杜甫年少時不斷游歷,所以見識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杜甫也從不吝嗇于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因此,在杜甫早年的詩作中,充斥著對祖國壯闊山河的贊美以及對現實社會的思考。杜甫中年時寄居京華,在晚年時又是各地漂泊,雖能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但卻也飽嘗歲月的荒涼之感,所以,在杜甫晚年的詩作中,我們能夠讀到那份荒涼無助之感。如在《登高》一詩中,杜甫寫到:“無邊落木蕭蕭下,無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不僅體現了杜甫對山河景色的描寫,也間接體現了作者在離鄉后,飽嘗漂泊的艱辛,身體欠優,而國家又十分動蕩,充分抒發了作者的愛國之情以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若沒有對祖國的高度熱愛之情,是萬萬寫不出這些詩句的,由此可見在杜甫心理深切蘊含的愛國情操,讓人對其產生敬佩之情。
(二)憂國憂民的情感表達
杜甫的一生經歷過許多挫折,仕途的不順,生活的艱苦,但這些都沒有將杜甫打敗,真正讓杜甫感到痛心的是國家與人民的生活,面對國家的動蕩不安,人民的顛沛流離,杜甫深感痛心。所以,杜甫的詩中經常流淌著憂國憂民的情感,杜甫詩的表達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曲折婉轉性,這樣的表達方式與杜甫自身的性格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密不可分的?,F實社會的荒涼無助,讓杜甫越發的察覺到不可逆危機的發生,進而將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注入到自己的詩作之中。如杜甫所創的《麗人行》,充分體現出了作者對國家的憂慮、對人民生活的擔心以及對權貴的諷刺,這正是杜甫憂國憂民情感的一種表達。
(三)杜甫詩中飽含強烈的民族意識
杜甫作為一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詩中飽含著強烈的民族意識,他主張團結,反對戰爭與侵略,一切都從人民的利益著想,他擔心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戰爭或侵略所迫,所以在杜甫的詩中,蘊含著豐富的人道主義與愛國情懷。
杜甫的思想深受儒家的影響,以仁愛的思想,賦予杜甫愛國之心,使愛國思想能夠深深根植于杜甫的腦海中,并成就了杜甫的一生。杜甫愛國情感的體現與戰場上出生入死的戰士是不同的,他的愛國思想主要扎根于“民本”的思想。如在《石壕吏》中,老嫗一家人的處境令人心酸不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民的生活根本得不到保障,這讓杜甫深感痛心并將其表達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又如在《垂老別》中,花甲老人與妻子告別,走向戰場的情形,讓讀者對當時的社會環境感到痛心,杜甫將這一情境寫入到自己的詩作中,使人們的情感引發共鳴,借助于這種方式,將國家的動蕩與人們的疾苦充分展示出來,反映出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以及詩人內心對于人民生活的悲痛情緒。
總而言之,杜甫的一生都奉獻在了愛國事業上,他的詩中充分體現了對人民生活苦難的憐惜,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惋惜,對自身報復難以實現的痛惜,使現代人在閱讀杜甫的詩作時,也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愛國情感以及愛國思想。
參考文獻:
[1]李曉紅.簡論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J].語文建設,2017,(20).
[2]周俊玲.李白《古風》詩敘事藝術探析[J].名作欣賞,2017,(11).
[3]孫新潮.杜甫自然情懷研究[D].西南大學,2014.
[4]李芹.杜甫詩歌中的自我形象[D].西南大學,2014.
[5]王旭.杜甫責任意識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4.
[6]譚曉曄.杜甫的家庭教育與親情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7]張軼男.杜詩佛禪世界[D].吉林大學,2013.
[8]周倩.論杜甫詩歌的漂泊意識[D].南京師范大學,2013.
[9]辛曉娟.杜甫七言歌行藝術研究[D].北京大學,2012.
[10]黃桂鳳.唐代杜詩接受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6.
(作者單位:葫蘆島市建昌縣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