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與現代民主制度形式相適應的“現代公民”是必要的,只有擁有現代民主價值的理念、樹立公民的政治主體意識、了解掌握民主制度運轉的程序與規范,才能不斷推進民主國家的政治建設。面對當前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民主制度建設尤其需要“現代公民”的培養,它對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民主制度 公民文化 現代公民
我國是一個經歷了兩千多年封建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古老國家,中國傳統社會的社會結構及政治制度形成了與之相符的中國傳統的臣民型政治文化。在這幾千年的文化氛圍中,人們認識不到自身的基本權利、政治主體意識缺失、宗法綱常的人治傳統占據主要地位、君權至上的價值準則常存于人們的心中…所有的這些在新中國成立,逐步邁入政治現代化的今天仍起著不可小覷的負面作用。從今天的公民角度而言,盡管中國已經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民主的政治制度,但中國的民主觀念和民主實踐仍然停留在比較低的水平上,中國的公民們還不習慣于享受權利,履行義務,積極主動地推動民主進程,適應于民主制度建設的需要。因此,針對我國的民主制度建設的狀況,啟蒙我國公民的民主意識、引導民主實踐的訓練,都是在民主制度建設的過程中非常有意義的問題。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統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在中國宣告徹底的結束,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如同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文中所指出的:“民主是國家形式,是國家形態的一種。”的確,作為社會主義的民主,一方面要實現人民的當家作主,無產階級專政;另一方面,民主要成為政權的組織形式,將民主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使民主獲得自身切實的制度、組織等載體。
從內容上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基本內容包括這些方面:政治上人民當家作主,掌握國家政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按照“議行合一”的原則組織政權,一般實行人民代表制,人民通過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來實現對國家的管理;經濟上實行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文化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民主制度的觀念基礎,進行政治文明建設。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列寧曾說:“無產階級民主比任何資產階級民主要民主百萬倍。”但這是對民主制度的國體層面上所講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要真正實現人民的當家作主、人民擁有管理國家的權利,自然需要完善的民主制度作為保障。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主要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選舉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原則。那么,面對中國現有的這些民主政治制度,它們的哪些制度特征決定了對現代公民的需要呢?
從中國民主制度建設的背景上來看,中國的民主制度建設的背景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國家民主制度的模式適應于他們國家政治發展的需要,尤其是英國、美國這兩個原發型的國家。在這兩個國家中,民主制度是在人的政治意識和需求不斷變化發展中形成與完善的,制度與人之間協調發展,他們國家的公民早已形成了與該國民主制度相契合的一整套政治文化,公民們早已具有很成熟的政治心理與較高的政治參與能力。盡管如此,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雖然較為健全,但仍舊猶如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在他們國家褶褶生輝,而一拿到其他國家試用則會發現毫無益處,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就精彩地論證了這一點。因此,我國的民主制度形式首先應該是適應于我國政治文化的基礎的。在我國,由于新中國成立以后,才逐步推行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確立了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但受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影響,我國公民仍舊更多地表現出臣民文化的政治文化特征,與民主制度的價值內核、現實需要產生了矛盾與沖突。目前,在我國的民主制度形式下,更多的要求公民廣泛地進入國家政治參與當中來,同時需要公民具有較高的政治能力與素質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從而培養出適應于民主制度形式的和諧政治文化…除此之外,從我國現有的民主制度安排的根本目的與內容上來看。我國民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公民們的基本權利和根本利益的,民主制度的內容也是圍繞著這一目的而進行地設計與安排,因此,我國的民主制度建設需要現代公民。
由于兩千多年來的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中國的傳統政治結構決定了中國是一個非常缺乏適宜民主政治生長的政治文化傳統國家。面對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時期,發展民主更是成為一項重要而極其艱巨的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是還面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種前提下,如果能夠啟蒙中國公民的民主思想,熟知自我的民主權利與范圍,擁有積極的公共精神,參與到有利于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建設中去,那么對我國民主制度的建設無疑是大有幫助的。因此,培養與我國民主制度建設相適應的公民是歷史發展的需要。那么,現代公民的培養滿足了我國民主制度建設的哪些需要呢?
首先,公民自治能力的提高,可以完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在我國,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所遵循的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并且實行直接民主的原則。在這種制度安排下,人民自己決定自己的事務,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的愿望成為了現實。但自治制度的實現,離不開公民必須具備一定的自治能力與水平,在參與到基層的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當中去的時候需要掌握一定的政治技巧和方法,并且擁有政治責任感,能夠時刻將基層的事務與個人聯系在一起。所以,當公民自治能力得到了提高后,我國在農村村委會、城市居委會和職工代表大會基層組織中所實行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也同樣可以發揮出同美國鄉鎮自治所產生的一樣的作用,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
其次,公民政治主體意識的加強,可以促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完善。在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擁有管理國家的合法權利。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人民行使權力的一種形式,首先要求由選舉產生的代表可以真正地代表人民的意愿,依據人民的基本利益而運作。因此,從人大制度對人的兩個方面的要求來看,人民一方面需要積極參與人大代表的選舉、加強選民與代表之間的聯系、主動向代表表達自我的利益與需求;另一方面被選出的代表則需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政治素質和參政議政的能力素質,最重要的是代表有足夠的時間和意愿去了解所代表區域內的公民的利益需求與政治愿望,具有代表的意識,履行代表的職責。而這兩個方面的要求,都離不開公民們對政治主體意識的加強。
再次,廣泛的政治參與,保障著國家政治權利的合法運行。隨著我國民主制度建設的發展,公民們政治參與的意識與能力都有所提高。一方面大眾傳媒為公民們了解政治信息、參與政治過程提供了渠道和平臺;另一方面,公民們法律意識的增強,權利觀念也在國家行使的領域內開始凸現。由于現代媒體的多樣性,各種信息通過新聞媒體自由的傳播,公民們在信息把握的同時,無形中開始了廣泛的政治參與:及時了解各種政策規定、自由發表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如今網絡形式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多樣性的渠道進入到國家政務的討論和參與中。與此同時,隨著民主制度建設的不斷完善,政府的所作所為在不涉及國家機密的前提下全部對外開放,通過公民們廣泛的政治參與,公民們真正地了解著政府的運轉情況,實現對國家權力的監督,國家權力開始在陽光下運行。托克維爾曾說,尊重權利的前提是給予所有的人以平等的權利。因此,在監督國家權力,廣泛參與政治的過程中,公民的權利觀念也同時得到加強,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可以自覺遵守制度的規定和要求,社會主義國家的權力運行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中。
最后,公民們政治寬容精神的形成,更加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的和諧發展。政治寬容是公民美德的需求中寬容精神的一個方面,當處于政治體系內部的各個行為主體可以允許別人對現實的政治發展狀況和多元的政治思想有自己的判斷和行動,可以有耐心、不帶任何偏見地容忍那些有別于自己的觀點與行為時,公民們具有了政治寬容的精神,從而有耐心地看待我國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的不足,共同致力于民主制度建設。在當下的中國,各個階層、群體的人們都對民主制度有著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尤其是面對我國民主發展的模式,眾多學者都遵從著不同的民主理論。實踐證明,如果不考慮中國社會傳統政治文化結構的影響和現實發展的狀況,只對西方民主模式進行簡單移植,是絕對不會成功的。民主制度只能在繼承歷史傳統的基礎上,才能夠扎根于現實政治實踐之中,并依賴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民主程序來保障,才得到建立。用慷慨激昂的高聲演說和尖酸刻薄的謾罵等帶有民粹主義色彩的態度和情緒來呼吁民主制度的發展,只會阻礙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亨廷頓在論述民粹主義對民主制度的顛覆這一過程中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而拒絕民粹主義所帶來的危害,就要求人們在政治實踐中能夠相互信任,相互信任是政治寬容的前提。因此,在我國當前的政治實踐中,公民所具有的政治寬容的精神為民主制度形式的發展完善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與空間。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羅伯特·H·威布.自治:美國民主的文化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葛荃.中國政治文化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5]從日云.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1,(03).
(作者簡介:上官暢,研究生,貴州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比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