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佳怡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已經成為我國刑事犯罪領域的一種新現象。這一現象的產生與我國法律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標準有著很大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講,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主觀阻卻是由,導致刑法在處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上顯得“蒼白無力”。基于此,相關領域研究者提出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該文結合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現狀及各種客觀因素探討適當調整我國刑事責任年齡的標準,以更好地教育和指導未成年人遠離犯罪,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未成年人 犯罪 犯罪低齡化 刑事責任年齡調整
(一)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事件層出不窮,造成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從犯罪性質上看,涉及搶劫、盜竊、搶奪、強奸、綁架、殺人等各種案件。從犯罪年齡上看,呈現明顯的低齡化趨勢,12-17歲的未成年人是主要犯罪群體。從犯罪形式上看,以團伙作案居多,作案前部署周密,分工明確,而且犯罪的情節十分嚴重,有著一定程度的“黑社會組織”性質。總體而言,青少年犯罪領域“危險的14歲”問題比較嚴重,這個年齡階段的青少年自制力差、易沖動,加上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入罪標準,缺乏刑法的約束力,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調整刑事責任年齡對刑法發展的必要性
青少年犯罪是其自身消極的心理特征與各種社會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刑法作為以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為宗旨的法律,必須把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發展納入到社會關系的規范之中,使青少年犯罪付出必要的法律成本。因此,針對當前青少年犯罪低齡化的現象,有必要適當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標準,把具有實施犯罪的行為能力和心智水平的低齡青少年也納入刑法規制范圍內。其一,調整刑事責任年齡標準有利于發揮刑法的引導作用。十二至十六周歲的青少年已經具備了實施犯罪的行為能力和心智水平,刑事責任年齡標準過高就等同于對這個年齡階段的青少年犯罪的縱容。社會實踐證明,部分青少年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法律意識,很清楚自己的犯罪行為會得到法律的“豁免”,因而更加明目張膽的犯罪。調整性質責任年齡標準可以起到震懾作用,讓其明白自己犯罪后必須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從而做到“三思而后行”。其二,調整刑事責任年齡標準有利于發揮刑法的引導作用。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不健全,缺乏社會責任感,當前制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標準本意是保護青少年的成長,為其提供“浪子回頭”的機會,引導其犯罪后認錯、糾錯,走上正確的人生軌道。實際上這樣的保護在無形中扭曲了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認為青少年犯罪是“法律允許”的,從而逐步在犯罪的道路上“迷途深陷”,對社會、對他人造成更為嚴重的傷害。其三,調整刑事責任年齡標準有利于刑法保護功能的實現。刑法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保護功能。調整刑事責任年齡標準可以更好地平衡犯罪分子和受害人的利益,給予雙方最大的保護,這才是刑法保護的內涵所在。
(一)刑事責任的年齡起算點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青少年犯罪年齡以14周歲為高發年齡,總體集中在12-17周歲。鑒于12周歲的青少年已經具備犯罪心智、動機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建議把刑事責任年齡最低標準調整為12周歲。筆者這么說,并非毫無根據。心理學家、營養學家等多領域研究者經過研究表明,當前社會12周歲的青少年與過去14周歲的青少年心智成熟程度、認知能力基本持平。這也是為什么當前初中生談戀愛、集體打架、搶劫,甚至殺人的原因所在。事實上這一建議與世界上不少國家刑法規定也是不謀而合的,是綜合各國立法后得出的結論。
(二)實行針對于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制度
考慮到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可建立特別審判制度,采用談心、聊天的方式對其進行法律、道德方面的教化,使其正視自身所犯的錯誤,并用于承擔責任,重新改造做人。由于初次犯罪的未成年人,心智還不健全,沒有犯罪的惡習,只是受不良外界因素刺激而做出犯罪行為。如果在嚴肅莊嚴的法庭進行審理,很容易傷害到未成年人的自尊心,影響其心理的健康成長。目前,我國已經針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制定了特殊的審判制度。比如,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不公開審理,而且法定代理人必須到庭,審理完結后,進行法庭教育。以上制度措施值得進一步推廣和完善。
(三)對刑法有關未成年人刑罰的修改
1.設立針對未成年人的刑種
第一,從寬處罰,對罪行較輕且初次犯罪的未成年人應暫緩起訴。
第二,引進不定刑期,根據犯罪未成年人在接受刑罰時期間悔改表現,決定減少或延長刑期。
第三,限定有期徒刑的最高刑期,為犯罪未成年人提供重新做人的機會。
第四,刑事懲罰不作為前科,制定嚴格的審核考察程序考察犯罪未成年人的改造情況,決定是否取消前科。
2.服刑方式應有別于成年人
未必年未成年人與成年罪犯交叉感染,可設立專門的未成年人監獄。未成年人服刑期間的飲食標準、勞動強度、教育方式等各方面內容都要針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以“引導、感化、幫助”為改造原則。比如,在監獄開設未成年人學校,讓其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幫助其改造成功后重新走入社會。為未成年人提供娛樂、交友的機會,引導其充分認識改造的意義和生活的樂趣,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此外,尤其要注重親情教育,未成年人還沒有完全脫離家庭,對親情比較依賴,可以還定較為寬松的探視制度,讓未成年人多與父母親人交流,接受親情的感化,保證改造順利進行。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社會經濟發展以及青少年犯罪低齡化趨勢加強的必由之路。這樣做不僅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還能夠對低齡青少年起到震懾、引導作用,減少青少年犯罪數量。但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標準不是為了擴大打擊面,加強對未成年犯罪的懲罰力度,而是為了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引導未成年人知法、懂法、守法,減少和避免未成年人犯罪。因此,降低我國刑事責任年齡必須建立配套的處罰措施,寬嚴結合,為未成年人改過自新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楊建華,等.青少年違法犯罪及預防體系構建[J].刑事法學,2007,(08).
(作者單位:青島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