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彤
摘要:在現實社會中生活糾紛不勝枚舉,其解決方式必須以有效的法律執行力來約束。但是當法律本身的相關規定無跡可尋時,其法律應用維度需要以應用法學為基礎,提出糾紛解決方式。而在生活糾紛中最為常見的法學知識類型存在雙重思考維度,即“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應用法學對生活糾紛的解決途徑也全面涉及其雙重關系的界定與判斷。那么在運用法學知識解決生活糾紛的應用維度中,始終需要圍繞客觀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予以詮釋,最終方可解決生活糾紛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法學知識 生活糾紛 應用維度
法學是治國之本,而其法律完善程度與社會體系的適應度,也見證了一個國家社會公信力的科學性與可靠性。同時法學知識也是解決生活糾紛的必要途徑,其社會秩序的穩定程度與公正性都是法學知識運行效力的客觀鑒證。法學理念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刑名之學”中便有描述,意指通過法律條例約束行為導向。而西方國家起源于古羅馬時期,采用“Ulpianus(烏爾比安)”一詞代表法律研究維度,實質性觀念在于解釋正義在社會維度中的執行效力。從中外法學發展歷程中能夠辨析,其法學知識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必要基礎,同時也是解決民事糾紛的必要方式。那么研究如何運用法學知識解決民事糾紛,具有較高的現實應用意義。
應用法學特指法律條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方法,其研究方向與成果決定了憲法內容的普適度。法律本身是由諸多條文編制的理論框架,如何應用則是對于法律條文在現實維度的經驗總結。而應用法學也并不具備同等與法律體系的理論框架,但是卻具備服務于法律應用的實際功能。應用法學中集聚代表力的學術研究方向包括:憲法學、民商法學、刑法學、程序法學等法律實務相關學科,其應用維度偏向于解決實踐問題。而應用于生活糾紛,也是法學知識在應用法學基礎之上不斷形成的理念透析。簡而言之,生活糾紛必須遵循客觀的法律條例解決其實質性問題,而應用法學則是約束與提供法律參考建議的執行方式。那么在社會體系中,應用法學的適應度決定了生活糾紛是否能夠快速解決的實際問題。如果在生活糾紛上無法找到法律適應維度,則需要從應用法學中拓展應用空間與理解范疇,進而支持生活糾紛的辯證思考與界定標準。因此,法律本身為生活糾紛提出了具體的應用原則,應用法學為生活糾紛提供了解決方式與途徑,其二者相互滲透與作用維系了現代社會穩定與和諧。案例:吳某珍訴深圳醫院美容手術侵權案。當事人在提出合理證據后,通過據理力爭贏得醫療事故鑒定勝訴,當庭法官提出經濟賠款細則,雙方和解。這樣的和解方式原本可以在庭外進行,雙方也并非僅能依靠司法機構鑒證證據證明度。如果可以通過提前和解的方式化干戈為玉帛,其司法資源才能得以節約和維護。因此,本文鑒于司法資源的應用角度,提出應當加強雙方當事人對于和解認知的理性判斷,通過合理運用法學知識提高司法資源合理利用率。
(一)自力救濟
自力救濟特指自決與和解。生活糾紛在涉及財產與人身關系時,通過雙方當事人就糾紛主題深刻辨析與探討,最終提出雙方認可與平衡的中立點,進而突出法學知識的應用形式。在任何社會體系中,不摻雜第三方干預,僅以法學知識維護公民權益,通過自決達成雙方和解是最為有效的應用途徑,也是雙方當事人乃至全社會希望得到的法律判決結果。訴諸法律是文明解決生活糾紛的合理方式,但是法律本身也涉及自身運行的實際問題。民事糾紛反復調查的背后,是增加社會負擔與資源壓力的無形限制。為此,運用法學知識解決生活糾紛,最為可行的應用途徑在于自力救濟的最終和解。
(二)社會救濟
社會救濟主要為調解和仲裁,也是法學知識處理生活糾紛的社會支持方式。調解通常由第三方出面采取調停說和方式避免雙方沖突,促使雙方達成糾紛解決協議或合同書。而仲裁是雙方當事人選擇仲裁機構進行法律審判,其法律約束力相對較高。法學知識在于辨析雙方能夠解決的合法途徑,如果當事人無視調解而必須經過仲裁時,法學知識本身的運用維度欠缺實際考量。因此,應用法學知識必須著重于調解,當事人雙方也應當傾向于此,降低司法程序的無形支出。
(三)公力救濟
公力救濟主要應用范疇為訴訟和行政裁決,其法庭判決結果將是法學知識運用得當的表現,但并非民事糾紛案件的最終訴求。目前我國多數司法機構自身的執行效力相當有限,在部分案件中的判決較快,但是在執行上往往延續很長時間,其根本原因在于當事人償還能力匱乏。法學知識在社會體系中的應用,必須解決生活糾紛的實際問題,但是敗訴方無力償還也是客觀存在的情況。為此,運用法學知識必須以現實維度為衡量標準,過度使用的結果也會造成司法資源壓力過重。
綜上所述,應用法學知識解決生活糾紛問題,應當側重于自力救濟,而社會救濟和公力救濟相對占用司法資源與社會資源。如果雙方當事人能夠通過合理運用法學知識,在雙方利益的綜合考量中尋求平衡點,才能以最終和解的方式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參考文獻:
[1]劉婧.致力于推動應用法學研究繁榮發展 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N].人民法院報,2017-08-01.
[2]趙旭東.民事糾紛解決中合意形成機制的檢討與反思——以當事人視角下的合意為中心[J].法學家,2014,(01).
(作者單位:河南省上蔡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