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霽鳴
摘要:共享單車近年來在各大城市發展迅速,為城市居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在城市發展創新的共享經濟模式下,對城市居民的素質與城市管理水平也是一項重大的考驗。近年來對共享單車進行各種破壞等惡劣行為被不斷曝光,本文主要對破壞共享單車行為進行法律責任分析。
關鍵詞:破壞 共享單車 法律責任
共享單車是依賴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出來的一種無樁單車,人們通過共享單車出行,還具有低碳環保的作用。同時,也由于其分布較散且流動性非常強的特點,監管和維護起來難度比較大,近年來,對共享單車人為破壞或者侵占、亂停亂放不文明行為越來越多,急需通過法律來對共享單車進行有效的保護。
共享單車簡單地說就是相關企業推出的自行車短期出租服務,是城市共享經濟發展的新形態。目前比較常見的就是OFO、摩拜等單車,這些企業主要是利用先進的GPS定位與相關的軟件技術實現對散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單車進行定位以及開鎖、閉鎖等控制。
(一)破壞共享單車實現非法占有的目的
人們為了實現自身非法占有共享單車的目的,對單車進行破壞,包括但不僅限于拆除車鎖、破壞車鎖、破壞GPS硬件設備以及鏟除甚至非法占用共享單車的各種零部件行為。對該項行為的法律判定主要分為兩點進行:
1.如果行為人在正常的掃碼用車之前對單車進行破壞車鎖、GPS硬件等行為,則認定這種行為屬于盜竊行為,依據《刑法》當中第264條規定,盜竊罪指的是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的目的對公私財物進行高額盜竊、多次盜竊以及攜兇器盜竊、入戶盜竊、扒竊等行為。上述行為是行為人主觀意識上對共享單車利用非正常的手段實現占有的目的,這種行為屬于切取他人的公私財物,侵犯了共享單車相應企業的所有權,符合刑法當中對盜竊行為的描述認定。行為人如果盜竊的單車價值較高或者對共享單車進行多次重復的盜竊,就可能觸犯了盜竊罪。即便行為人盜竊的金額較低還達不到盜竊罪當中的規定的起點金額,依然要按照我國相關法規接受公安機關的罰款或者拘留等處罰。
2.如果破壞行為是發生在行為人掃碼用車后,一方面,行為人違反了用車合同約定,企業在核實到行為人存在非法破壞共享單車的行為之后,可對其封號以及扣減其押金等行為來保障企業的權益,還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行為人承擔違約責任。另一方面,行為人將共享單車占為已有,涉嫌構成《刑法》當中的侵占罪,公安機關同樣可以對其進行相應的罰款或者拘留。
(二)私自加鎖或者私自藏匿共享單車
相對于對共享單車進行人為破壞,人們可能覺得私自給單車加鎖或者藏匿單車達到方便自身使用的目的屬于小問題,但實際上這也是可能觸及到法律問題的。
如果行為人在正常掃碼用車的前提下,為了方便自身使用便利或者在短期離開期間進行上述行為,不存在主觀盜用目的,這樣則不構成犯罪。如果行為人沒有對共享單車進行正常的掃碼使用,在費租賃期間內實施上述行為,則不排除主觀盜用的目的,可能就涉及到違約或者侵害企業的財產權,存在侵占或者盜竊違法行為,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于這種行為,相關立法機構要加快對共享單車方面的完善立法,同時相關管理部門也要按照社會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對上述行為進行嚴格處理。
(三)對共享單車單純破壞
行為人在不占有單車的情況下單純的對共享單車進行破壞或者毀滅,使共享單車失去部分或者全部價值與使用價值,就涉嫌構成故意破壞財物罪。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共享單車的正常使用,對企業財產造成了侵犯與破壞,相關司法機構可依照破壞財產的數額對行為人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對對其進行一定的處罰。這種行為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共享單車的迅速發展嚴重沖擊了傳統的摩的行業、的士行業等,在自身利益受損之后為了發泄情緒而人為破壞共享單車。另一方面是由于共享單車使用者亂停亂放嚴重影響了正常的交通秩序與道路環境,一些市民對其進行人為毀壞以發泄情緒。基于此,相關企業與城市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共享單車的管理與監督。
(四)利用共享單車二維碼實施犯罪
二維碼是用戶實現掃碼用車的必須部分,使用者需要對共享單車的二維碼進行掃描之后實現單車開鎖進行使用,一些不法分子將自身用來犯罪的二維碼貼到單車上,使用戶掃描之后造成自身經濟損失或者信息泄露等,全國范圍內已經先后在多個城市出現利用單車上的二維碼進行犯罪的行為,這種新型犯罪形式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并進行完善定罪規范。
相關司法機構也已經表示,利用共享單車上的二維碼實施經濟犯罪確定涉嫌詐騙罪,應依法按照詐騙罪對相關犯罪實施者進行處理。一方面,依據網絡詐騙相關法律規定,只要行為人在共享單車上貼的詐騙二維碼標簽超過5000個就達到了入罪的門檻,需要追求其法律責任;另一方面,對于受害人掃描二維碼標簽受到經濟損失,錢財數額入罪標準與普通的詐騙罪一致,對于達到標準的二維碼詐騙司法機構可對其按照詐騙罪進行定罪與量刑。
(五)共享單車企業行為的法律責任分析
在各種共享單車存在的問題當中,單車所有企業也要相應的承擔一定法律責任。由于共享單車所有企業為了實現自身的利益目的,大量的投放共享單車,但是卻缺乏配置相應的管理人員,導致共享單車存在各種亂停亂放現象,且企業缺乏保護共享單車的意識,導致非法現象普遍發生,這種缺乏責任意識的管理態度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政府相關部門要對單車企業的亂停亂放以及投放回收失衡問題進行問責。對于用戶使用共享單車過程中出現交通事故時,如果是單車有缺陷而企業未及時提醒用戶,此時單車企業也要依據機動車租賃交通事故處理相關法律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
共享單車給社會帶來了創新的經濟模式,為城市交通帶來極大便利,同時對我國國民素質也是一種考驗,通過文章當中對破壞共享單車行為進行法律責任分析,得出所有破壞共享單車構成的犯罪與利用共享單車實施的犯罪、單車企業缺乏監管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也要求相關企業與政府管理機構要加強監管,保護共享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阿其力斯.淺談對破壞共享單車的法律問題研究[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7,(18).
[2]付蕊.共享單車有關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14).
[3]張晶晶.共享單車背后的法律問題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20).
(作者單位:遼寧省葫蘆島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