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5年12月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并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明確試點地方省級政府經過國務院授權后,作為本行政區域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權利人,最終形成具備強制執行效力的協議。
關鍵詞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試點方案 省級政府 磋商 民事調解
一、由省級政府作為賠償權利人主張權利適用的生態環境損害案件范圍
對于生態環境損害,方案對省級政府作為賠償權利人的案件適用范圍作了明確的規定。第三條第一項對適用范圍作了詳細的規定,發生系列情形的依法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
二、省級政府作為賠償權利人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在追究賠償義務人賠償責任的途徑
環保部負責人解釋方案說,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使違法企業承擔應有的賠償責任,使受損的生態環境得到及時的修復,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不合理局面。
三、與賠償義務人的磋商機制
(一)磋商的運用意義
磋商設計雖不是必經程序,環境損害賠償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到損害的生態環境得到及早的修復。由于其專業性強,引入磋商機制,由省級政府授權的有關部門與賠償義務人磋商,不但節省了時間、人力和物力 ,也解決了人民法院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審理中涉及專業性不強的問題。
(二)磋商的適用
在方案公布實施后,浙江省紹興市人民政府在2016年6月30日首發了地方政府《紹興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辦法(試行)》,該辦法針對紹興市行政區域內發生的生態環境損害事件或者行為,為紹興市轄區域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索賠磋商提供了執行依據。
第一,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的適用條件。如何確定生態環境損害達到需要賠償的程度,啟動磋商:一是發生一般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二是在國家、省級和市級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發生環境污染事件與生態破壞事件;三是非法排放、傾倒危險廢物3噸以上的;四是發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直接財產損失30萬元以上的;五是發生其他嚴重影響生態環境應當賠償的事件。
第二,磋商程序。生態環境損害發生后,經過調查以及評估生態環境受到損害的程度,需要賠償和修復的,在明確賠償義務人后,啟動磋商程序。一是啟動磋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符合各地規定的損害賠償程度,明確了賠償義務人后,作為省級政府或者省級政府指定的相關部門就可以啟動磋商程序。二是書面通知賠償義務人磋商,送達磋商的賠償意見書磋商。由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為有利于通過責任者、公眾與政府的平等對話,實現公共環境利益保護的平等,在啟動磋商時應當向賠償義務人送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意見書,履行賠償責任的方式和期限,確定答復意見的方式和時限。磋商過程中應當邀請專家和公眾參與,由法院、律師提供法律支撐,檢察院到場進行法律監督。三是簽訂協議書并司法確認。就磋商結果簽訂協議,協議條款應當包括生態環境損害事實、證據及賠償理由;雙方對鑒定評估報告、修復方案的意見;履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方式與期限;生態環境損害修復工程啟動時間與結束期限;在協議條款中還應當明確雙方意見一致,申請管轄法院對協議進行司法確認。
四、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民事訴訟中的調解
方案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在磋商未達成一致的,賠償權利人應當及時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民事訴訟。我國《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的規定,一樣是適用于調解結案的。
(一)遵循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調解原則進行調解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調解方式,應當遵循自愿原則、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合法原則。以省級政府為權利人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審理,應當遵循這三項原則。
(二)賠償權利人應當以不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者的責任為前提進行調解
我們知道雖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也屬于民事糾紛案件,但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調解方法應當與其他涉及金錢的民事糾紛案件的調解方法相區別。權利人同意調解的前提應當是,在不弱化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者責任的情形下方能進行調解。
(三)經過法院調解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雙方形成的調解內容應當在省級法院網站上進行公告
方案實施后,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首先出臺了《關于審理山東省人民政府提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經過法院調解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調解內容應當由審理法院在其所在的省級法院網站上或者省級報紙上進行公告,公告日以30日為宜。
(四)發放民事調解書
公告期滿后,如果公眾沒有異議,審理法院則進一步審查認為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發放民事調解書,確認賠償權利人和賠償義務人之間的調解協議。如果公眾存在異議,審理法院依法作出民事判決。
(作者單位為江蘇中毅律師事務所)
[作者簡介:范向陽,男,江蘇靖江人,研究方向:知識產權,公司事務,環境保護,涉外法律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