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不同以往的社會主要矛盾論斷正是中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放眼農業領域,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中高端農產品有了更大需求,而此類農產品供給卻明顯不足,巨大的供需缺口呼喚河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推進,為中高端市場提供優質產品。
(一)農業效益低,人工成本高昂
目前,河南在農村從事種植業的農民收入雖然一半以上還是來自于土地,但種植業收益極低。在傳統農業種植收益低下的情況下,不少農戶希望改善種植結構,實現較高收益,但售價較高的農作物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在河南許多農村地區,雇傭一個青壯年勞動力,每月需要4000元的成本,不合理的投入產出比嚴重制約了農戶改善農業生產結構的積極性。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困難較多,農業現代化進程受影響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依賴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程度。農業現代化則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從目前來看,雖然河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增長很快,但各主體經營情況千差萬別,其中不乏流轉大量土地之后,土地卻呈荒蕪狀態的,造成土地資源、財政金融支持資金等的浪費。這樣一來,這些小規模經營主體在進行農業投入決策時,就比較保守,對新技術、新品種的接受程度相對有限,這無疑嚴重影響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三)農產品加工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加工裝備及產品技術含量不足
農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表現在多個層面:一是農產品開發層面。產品的開發能力不足,產品大眾化,對傳統優勢農產品的加工增值工作做得還不到位。二是加工工藝與裝備水平不能滿足生產高端產品的需要。目前省內加工裝備水平整體比較落后,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設備工藝簡單,質量不穩定,少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擁有的高端核心技術與裝備主要依靠進口,數量有限。三是原料綜合利用能力層面,農業副產物利用率較低,原料綜合利用、加工增值能力尚有待提高。
(四)綠色安全農產品的生產面臨諸多困難
首先,生產綠色安全的農產品需要有綠色的生產環境。同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重金屬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超標農藥等問題也困擾著河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綠色安全農產品的成本較高。由于農業生產效益不高,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多外出打工,因此農業生產中省力省錢重于安全的現象普遍存在。化肥代替了農家肥,毒性更大的殺蟲劑代替了時效短、殺蟲效果弱的環保型殺蟲劑。最后,綠色農業生產資料供給不足。有機肥無疑是一種綠色農業生產資料,但與化肥相比,有機肥存在養分含量較低、肥效慢、體積大、使用不方便等問題,因此,生產出成本低、效果好的有機肥來代替化肥十分必要。不過目前這類有機肥在技術、成本控制上還有一些問題未能很好地解決,造成供給相對不足,難以滿足農民需要。
(五)適用型農業機械發展進入瓶頸期,農業機械創新速度與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不匹配
同全國農業生產狀況相似,河南農業大中型農業機械數量增長速度回落明顯,小型拖拉機數量也大幅減少,截至2016年年末,河南農業機械總動力9858.82萬千瓦,比上年下降15.8%。農用拖拉機372.22萬臺,下降2.0%,這說明在目前的種植結構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瓶頸期,而要促進農業的提質增效,仍需要進一步提升河南農業的機械化程度。
(一)繼續提高農業科技發展水平,提高農產品的技術含量
科技研發與推廣運用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制定正確的農業結構調整方向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農業人工成本日益增長問題解決也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持,農產品質量的穩定與可靠更需要科技來護航。從育種、生產、運輸、加工等各個環節均需要技術來保證產品的高品質。因此,要完善農業科技支撐體系方面的工作,將農業發展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實現藏糧于技,是河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河南需要繼續提高農業科技發展水平,重點做到促進農業生產與研發相結合,重點發展適用型技術;建立農業科技轉化平臺和健全人才培育和保障機制。
(二)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與發展,加強農戶與市場的聯系
首先,解決融資難問題,建立針對小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基金和更加靈活的資信評定機制,利用專家參與審核的方式進行貸款決策,對真心致力于農業發展的個人簡化貸款程序,降低融資成本。其次,解決農業經營主體抵御風險能力弱問題。在抵御自然風險方面,主要措施還是推廣農業保險。要向農戶大力宣傳保險的重要意義,督促保險公司擴大農業保險業務,進一步簡化和明確參保手續與內容,擴大參保率。在抵御市場風險方面,要鼓勵農業企業學習現代避險手段,可引導農產品企業進行農產品期貨交易,通過現代金融手段避險。最后,順應時代潮流,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農資采購、管理、銷售等一系列經營行為的成本都能得到有效降低,效率也可明顯提高。
(三)內外統籌,進一步做強河南農產品加工業
農產品加工業是河南的優勢產業,河南農產品加工業更要立足高起點和高標準,在工藝、裝備、包裝等多個環節體現出較高的科技含量和現代生活理念,提高產品的層次與質量。同時,依據高端市場的需求特點,針對特定人群開發特制產品,如病人、兒童、孕婦、肥胖者、亞健康人群等,將產品推向精細化、科學化,通過自我發展,進一步鞏固河南農產品優勢加工業的“強”與“大”。
(四)重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綠色農業
首先要對農業生產環境進行綜合整治。但農業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決非農業內部能夠解決,要治理好土地污染、水污染和空氣污染造成的農業生產環境惡化問題,投入資金巨大,還需要雄厚的技術力量支持,僅靠農業生產者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必須依靠廣泛宣傳,樹立全民綠色生產和消費理念;在農業生產方式上,鼓勵循環農業的發展,通過法律控制與減少工業和農業生產帶來的潛在污染問題;靠技術創新緩解現存污染問題;以財政補貼扶持綠色農業的發展。
(五)積極推進涉農部門機制創新,提高對農服務質量和能力
一是建設涉農部門聯合信息平臺,權威發布農業生產、銷售、技術推廣、農業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并定期公布全國農產品需求分析報告、農產品生產分布情況、農產品質量檢測標準與檢測結果,減少農戶調整結構的盲目性。二是提供政策性農業經營風險基金與農業技術創新風險投資基金。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業的經營風險與技術創新風險都比較大,僅靠商業性融資機構對農業提供保險與技術貸款是不可能滿足需要的。三是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管體制。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保證品質更需要農業管理部門的參與。因此,改革并理順農產品質量監管機制,保證農產品經營各個環節的質量,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涉農政府部門作用發揮之所在。
【本文系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決策咨詢項目“河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與對策建議”(2017JC2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南行政學院經濟管理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