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層圖書館是古籍保護的重要單位,古籍管理的重要部門,古籍普查的重要平臺,文章主要分析古籍保護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并提出解決的相關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古籍保護 古籍管理 古籍普查 古籍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1-00-01
古籍是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沉淀,是現代人重要的精神食糧。它為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薪火傳承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圖書館文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經過不同歷史年代的洗禮流傳至今。因此,加強縣級公共圖書館和民間古籍保護是我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樂平古籍保護情況概述
樂平具有悠久的歷史,擁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獻典籍。1957年,當時縣政府號召全縣人民踴躍獻書,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收集了古籍14000余冊。僅樂平籍清代翰林石景芬后裔一族就捐出7000余冊。這批古籍是樂平人民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也成為剛建立不久的圖書館首批藏書。1978年,我們聘請專家、學者對古籍進行了整理分類、版本鑒定和登記造冊、撰寫標引、歸類上架,同時采取了最基本的保護措施,對全館古籍藏書有了全面掌握。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相繼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來,我館積極貫徹落實《意見》精神,進一步加大古籍保護工作的力度。
二、面臨的問題和成因分析
1.古籍破損殘缺急需改善
據初步統計,本館古籍中破損程度嚴重者近1000冊,中等程度破損者約2000冊,輕度破損者多達5000冊,三項總計約占館藏的1/2。其原因可以歸納為幾點:
1.1古籍書庫建設不標準,達不到恒溫恒濕,防蟲防蛀,防紫外線等標準,造成某種程度上的霉爛、蟲蛀、字跡退化、粘頁等現象。
1.2基層圖書館古籍藏書主要是經過社會征集、接收、捐贈等途徑收集的。在入庫前,原本就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各種破損情況已經比較突出。
1.3長期以來,搬遷有N多次,加上古籍不被重視,擱在一旁無人問津。經過“反四舊”和“文革”動亂期間得以生存下來實屬萬幸,根本談不上保護了。
1.4一直以來基礎圖書館沒有古籍保護專業人才,對古籍保護相關標準和基本知識缺乏系統了解,對古籍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
2.古籍分散保存不利于保護
我市有數十家基層圖書館(室),分屬于各個系統,據初步調查,部分圖書館收藏有古籍。由于重視程度、藏書量、財力和人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基層古籍收藏單位對于古籍的保存和保護工作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財力、人力上、保存環境和保護條件區別加大,我館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在各項保護條件上達到國家標準,而其他少數圖書室連單獨古籍室都不具備,更談不上保護條件,也談不上對古籍的重視,有的甚至是忽視。因此,筆者認為上級有關部門和上級行政部門下發文件,制定統一管理機制是最佳選擇。
3.古籍保護和修復經費難有保障
目前,我市圖書館雖然獲得20萬元專款用于改善古籍保護條件,但后續的保護經費沒有保證。古籍的修復需要大量的資金,市面上修復一本古籍約300元,8000古籍修復的修復240萬元,資金是古籍保護的“支撐點”,勢必造成保護條件的再度惡化而必須投入更多資金用于古籍搶救,得不償失。當前古籍保護經費的保障機制是不夠健全,經費撥款是停滯狀態,往往是上級有要求、有文件領導重視一下,撥款就多一點。反之,經費幾乎沒有。要確保古籍保護工作可持續開展,僅靠財政部門或地方領導一時的積極性和熱情是不行的,需要有國家出臺法律政策的保障。
4.加強古籍保護人才隊伍建設
多渠道挖掘人才,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從古籍收藏部門挖掘人才,加強對圖書館古籍保護單位現有人才培養;二是從民間挖掘人才,重點向非保護單位,通過組織評定,專家評鑒等多種方式,挖掘培訓一批“草根人才”“民間高手”為我所用,從而真正壯大古籍保護人才隊伍。
三、古籍保護工作的措施及建議
1.落實保護措施,改善古籍保護條件
古籍是和時間賽跑的事業,是一項長期、復雜、艱苦的工作。修復和保護可以延緩古籍的壽命,古籍工作人員要加大古籍保護力度,按照國家古籍的標準,提升現代化防火防盜設施設備建設,同時做好庫房恒溫恒濕,防塵、防潮、防蛀和防高溫等工作,不斷改善古籍保護條件。
2.加強古籍修復工作,提高古籍修復水平
利用現代化手段和先進材料將已破損的古籍文獻重新裝訂,修復補全,千方百計抓好年久失修,比較珍貴的目錄和瀕危古籍的修復及保護,應用現代化技術延緩、加固以及改善保護環境等延長古籍壽命,但令人遺憾的是,古籍只能延長它的使用壽命,不能保證其永久保存。因此,就需要古籍再生性保護。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電子、通訊、復印、復制、聲像、光學,視聽等現代化技術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建立古籍目錄和古籍數字化資源庫,通過電子掃描影印手段翻印達到古籍再生。從而達到館藏古籍的有效保存。
3.多途徑培養和提高古籍管理人才素質
首先,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應有戰略性的謀劃,要有目標、有計劃、多渠道地培養古籍保護人才,要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其次,古籍管理人員通過自學進修、培訓提高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再次,發動社會力量挖掘民間“草根人才”和“民間高手”。最后,經常性地組織古籍管理人員到先進一流圖書館學習,參加相關專題講座和學術會議,通過學習增長見識,提高業務水平。挖掘內部潛能,改善人才培訓環境,中分激發員工學技能、鉆業務的熱情和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高員工的整體綜合素質。
古籍的保存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作為戰斗在古籍保護事業第一線的工作人員,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在此呼吁各級政府部門,認真履行職責,切實加強古籍保護工作力度,建立長效保護機制,增加專項經費投入,為做好古籍保護工作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樂平縣志。(1980年版)
[3] 古籍普查培訓講義(試用版)。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編。
作者簡介:鄒曉玲(1981—),女,江西樂平人,館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