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剛
摘 要:傳統民間舞蹈與民間美術都是人民群眾自發自創的藝術成果,從中也體現了勞動人民自娛自樂的精神,在長時間的發展孕育下形成地方文化傳統與生活習俗,客觀反映著地方人民的精神面貌。本文以山東省非遺舞蹈“鼓子秧歌”為例,深入認識它與民間美術“場圖”之間的有機聯系,并對鼓子秧歌中的場圖美術形式與傳承保護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山東鼓子秧歌 場圖 美術形式 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1-0-01
鼓子秧歌是山東民間舞蹈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迄今為止還在山東農村廣為流傳,有著較好的民眾基礎。而在鼓子秧歌中,場圖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基于美術視角對鼓子秧歌的分類與藝術形式表現體現了一種別樣的藝術之美。二者完美的結合,也是鼓子秧歌能夠在山東民間傳承下去的重要原因。
一、關于場圖
場圖是鼓子秧歌中秧歌隊舞動過程的行走路線,在山東某些地方它也被俗稱為“場子”。隊員要嚴格按照場圖的規劃路線與順序層次進行走位跑動,形成一幅圖案,即“場圖”。配合默契的秧歌隊在長期練習與演出實踐后可以跑出多套場圖,這也讓表演陣型千變萬化,但唯一不變的是外圓內方的基本走位原則。在張華的《中國民間舞與農耕信仰》一書中也曾經提到過“從秧歌大場的場圖中,我們就能破譯中國民間舞蹈的奧秘之處,它的美術圖示表現豐富,構造精致性上乘,無疑是世界民間舞蹈領域的一大奇觀。場圖恰恰是秧歌舞蹈的魂魄所在?!?/p>
二、非遺民間舞蹈鼓子秧歌的場圖傳承發展現狀
1.陽信縣鼓子秧歌的場圖基本形式
在山東省陽信縣鼓子秧歌是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它的民間表演形式特殊,主要是“串村”,它被劃分為5個段落:探馬、進村、街筒子、跑場子、出村。在“串村”中的跑場子環節就是秧歌隊在表演過程中的場圖套路展示環節,俗稱“跑花樣”。一般來說,信陽縣鼓子秧歌多存在單十字街“花”或迷魂陣、九龍盤玉柱等等場圖套路,而出村環節則是從村子的一條主要街道進出村,可以說“串村”的整個過程都是在村民的簇擁下進行的,表演場面極其熱烈融洽,常常在地方民俗節日或婚宴等喜慶場合展開,具有相當高的親民親和性。
2.陽信縣鼓子秧歌的場圖發展現狀
陽信縣鼓子秧歌的場圖發展樣式多變,但近年來它也逐漸呈現簡單發展趨勢,許多新編排的場圖被采納入當地秧歌表演中,這些新場圖形式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且被其他秧歌隊所效仿發揚。從場圖的表現形式來看,它們不但保留了鼓子秧歌應有的氣勢,整個表演的整齊度與可觀賞性也沒有降低,像“趕太陽”、“圓中圓”等等場圖圖案形式雖然復雜但卻不失美感,受到當地人們的普遍歡迎。
從整體來看,鼓子秧歌中的場圖形式無論怎樣傳承與演變,它的核心原則還是不變的,那就是在場圖結構與實際跑動過程中滲透強烈的地方民族文化與歷史文化內涵,由于受到時間、場地環境等因素影響,雖然許多傳統秧歌場圖發生了一定改變,但不可否認這些場圖所具備的文化符號并沒有改變,它們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對圓的運用以及對鼓子秧歌場圖平衡對稱性的要求,這些都體現出了天圓地方的民族傳統審美觀念意識??偟膩碚f,鼓子秧歌在場圖的變化方面即是在圓中展開,按照對稱平衡原則不斷舞動,展示人們對于秧歌主題的思想情感理解,最終為觀賞者帶來充足的藝術觀賞性[1]。
三、鼓子秧歌場圖的美術形式傳承與保護
鼓子秧歌與場圖之間的關系相當微妙,可以將二者理解為民間舞蹈與民間美術之間相互關聯的關系。在鼓子秧歌表演過程中,二者相輔相成,在舞蹈表演藝術方面做到了相互促進,也為舞蹈帶來了一定的美術藝術觀感。單從美術角度對場圖進行分析,它就是靜態的圖像,它是由多條線條所組成的對稱圖形,而且這些線條在場圖中也會不斷變化流動。舉例來說,圓曲線就是場圖變化的基本單位,它為場圖的基本平衡對稱特征提供基礎,這從隱性內涵上表現出了人民大眾淳樸熱情的一面??陀^講場圖的變化完全隨鼓子秧歌隊伍以及當地民眾的審美標準來變化,例如其中的以圓為美、對稱美、流動美都是中國人傳統審美思維中所固有的,這些美術藝術形式讓鼓子秧歌更具魅力。
1.場圖中的“圓”之美
不僅僅是山東鼓子秧歌,“圓”這樣一種形式美在我國藝術領域中都頗受青睞,無論是民間舞蹈還是民間美術,對“圓”的描述與表現都被視為是最重要的藝術組成部分。在山東鼓子秧歌中,“圓”是按照指定軌跡運動的,它的原則是不能離開定點圓心,所以它的場圖設計在自由中透露著原則,強調對運動空間與空間構造無限可能性的創造與把握。在秧歌場圖中充分展示“圓”之美感,可以講,“圓”是鼓子秧歌上百套場圖中的變化根源,所有套路都是由圓形演變出來的。
2.場圖中的流動之美
鼓子秧歌場圖具有它獨特的藝術性,一方面體現了秧歌的舞蹈美感,一方面展示它的美術藝術審美形式,即美術表現形式在舞蹈中的有機流動。在秧歌表演過程中,要求每個角色都保持流動性,要突破程式化要求來尋求創新。例如在鼓子秧歌表演中就有領頭傘這一重要角色,它是場圖形成的根源,它帶動了后續秧歌隊員的跑動路線,呈現出流動的場圖圖案。在圖形流動過程中,上百種場圖套路就這樣被勾勒完畢,每一套場圖都是動態可變的,展示出了獨特的美術藝術美感。
3.場圖中的對稱之美
不僅僅在鼓子秧歌中,所有民族民間舞蹈都有在強調對稱美感,這是中國人對于規律性的崇尚。在吳曉邦先生的《論舞蹈的構圖》中就寫到“中國的傳統藝術構圖主要就是由對稱平衡與軸心論運動思想所構成。”這一點也在鼓子秧歌的場圖中有所體現,在實際的表演中,人們能看到鼓子秧歌場圖的平衡對稱美感,即表現出錯落有致和井然有序,這種跑場圖能夠為構圖本身和欣賞者帶來巨大的視覺沖擊,也從主觀上強化了鼓子秧歌的表演力量與氣勢。山東陽信縣鼓子秧歌就十分講求對稱美感,例如他們的場圖中就有“雙進雙出”甚至“八進八出”的跑場子形式,每個秧歌隊帶頭成員打頭傘帶領后面隊員跑場,隊員從各自方向進入同一隊形,完成跑場,這就形成了交叉對稱的場圖,如果從上方觀察可以清晰看到場圖的美術對稱特性,這說明鼓子秧歌在場圖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傳統美術構圖思路,非常巧妙[2]。
結語
在山東鼓子秧歌中,多數的場圖表現形式都凸顯了美術構圖中的平衡對稱藝術內涵與“圓”的內涵,它要求秧歌隊成員擁有高度的默契度,按照圓心核心來變化跑位,終而復始,形成規律,造圓而不破圓,這就是鼓子秧歌舞蹈之美與美術之美的融合本質。
參考文獻
[1]孫曉林.山東鼓子秧歌的動作內涵及其訓練價值[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4,(10):182-182.
[2]任勝瑋. 山東鼓子秧歌在非遺保護下的場圖變化現狀研究[J].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