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保護
- 秦腔的發展與傳承保護研究
秦腔的發展與傳承保護,正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因此需要對秦腔的發展與傳承保護展開深入的研究,該文在分析當前秦腔發展與傳承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秦腔發展與傳承保護的相關措施,希望能更好的推動的秦腔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促進秦腔的可持續發展。【關鍵詞】秦腔;發展;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5—136—03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秦腔的發展與傳承保護,對于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
中國民族博覽 2024年5期2024-07-04
- “非遺”語境下伽倻琴藝術的傳承
;“非遺”;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4)06-0077-03一、人員遷居和伽倻琴藝術生境的形成用文化概念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三部分復合而成,“非物質”指的是“精神、技藝”等,“文化”體現的是“人類創造物”的含義,“遺產”表示為“過往歷史留下的財產”,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過往歷史中,人們用智慧、精神、技藝創造而成傳承給今人的文化財產。用勃洛尼
當代音樂 2024年6期2024-06-24
- 非遺文化巴東堂戲傳承保護路徑研究
文化巴東堂戲傳承保護路徑需從受眾面、傳承人隊伍、宣傳力度、文旅融合等方面入手突破現有難題,從而推動非遺堂戲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關鍵詞】巴東堂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607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0-0047-03【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0.014一、引言巴東堂戲是全國386種地方戲劇品種之一,亦屬恩施州五大民間戲曲劇種之一,
新楚文化 2024年10期2024-06-17
- 對貴州石阡木偶戲的工藝研究與現狀分析
石阡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8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9-0027-03本文文獻著錄格式:曾令艷.對貴州石阡木偶戲的工藝研究與現狀分析[J].天工,2024(9):27-29.一、石阡木偶戲的起源、概況(一)起源石阡木偶戲歷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漢魏時期,那時候的“刻木人像”的“傀儡”是宋元時期杖頭傀儡在貴州民間的遺存。據石阡當地老人介紹,大約在兩百年以前,木偶戲從湖南辰溪的吳法靈(藝名)的手中傳入。
天工 2024年9期2024-06-17
- 變遷中的“饗宴禮儀”
;文化變遷;傳承保護;南澗跳菜南澗彝族自治縣距州府所在地大理市約120千米,轄5鎮3鄉,共有80個村 (居)委會,人口為22.3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1.13萬人,占總人口的49.89%。自2008年南澗跳菜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這一獨特的 “饗宴禮儀”在南澗縣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認可。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現象,跳菜不僅是一種飲食文化,更是一種社交禮儀和民族情感的表達方式,其變遷過程也反映了中國社會轉型期優秀傳統文化變遷的基本情況。對于南澗
國際公關 2024年7期2024-06-10
- 陶塑瓦脊在嶺南建筑中的運用研究
;粵東會館;傳承保護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31陶塑瓦脊歷史悠久,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中期及民國,為嶺南地區廟宇、祠堂、書院、會館等大型建筑物常用的屋脊裝飾。百色粵東會館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建館至今已有302年的歷史,是桂西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會館建筑,也是廣西地區嶺南風格古建筑的代表作之一。陶塑瓦脊是粵東會館建筑裝飾的一個重要特色,瓦脊上的陶塑人物、舞臺背后的戲曲故事與花鳥裝飾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4年5期2024-05-04
- 民俗文化視域下湖南常德花鼓戲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常德花鼓戲;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82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6-0098-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6.030一、常德花鼓戲的文化生態特征常德,又稱“武陵”“朗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長江中游南岸,洞庭湖西岸。同時也位于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京廣鐵路和京港高鐵的交匯處。全市總面積1.82萬平方千米,占湖南省版圖的百
今古文創 2024年16期2024-04-27
- 玲瓏枕制作技藝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
傳播;非遺;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7-0144-04Abstract:Linglong pillow, a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unique artistic presentation, and its historic
設計 2024年7期2024-04-15
- 文化傳承視角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保護與利用工作思考
;古籍文獻;傳承保護;開發利用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4)01-0024-04古籍文獻在中華文明的延續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歷朝歷代的歷史事件、社會風貌、風土人情都借助文獻記錄下來,這些古籍文獻共同繪制了先賢奮斗的軌跡,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對古籍文獻進行傳承性保護與開發利用能夠使民眾更加堅定民族文化自信,以繼承和發揚中華優良傳統為己任。早在2007年,國務院辦公
河南圖書館學刊 2024年1期2024-02-24
- 非遺傳承保護視域下江西萍鄉儺文化圖騰面具研究
鄉;儺文化;傳承保護;傳統美學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歷史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猶如閃耀的明珠,向我們展現歷史的印記和民族智慧的結晶。萍鄉儺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自古便在江南水鄉綻放著獨特的光芒。萍鄉儺文化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萍鄉素有“儺文化之鄉”之稱,“儺舞”“儺廟”“儺面”三寶齊備。萍鄉儺文化的珍貴價值不僅在于其圖像表現和視聽價值,還在于其深刻的美學內涵影響著當代繪畫的精神。這種內涵蘊含著民族智慧與審美情趣,傳達著人類對自然、生命和宇
收藏與投資 2024年1期2024-02-09
-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路徑突破研究
對于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具有重要作用,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也有利于鄉村振興,兩者具有明顯的互動作用。為了更有效地傳承和保護傳統民族文化,應當在保留民族文化原有功能屬性的基礎上,大力賦予民族文化更多的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充分調動鄉村振興主體的積極性,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動力,才能從根本上走出傳承保護的困境。未來,可通過加快民族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全力塑造民族文化品牌,推進民族文化融入科技創新,大力培養民族文化專業人才和傳承人才四個方面的政策運用和項目實施,實現鄉村振興
中國市場 2024年3期2024-01-27
- 非遺文化傳承保護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結合策略
作,非遺文化傳承保護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結合工作也在不斷發展。群眾文化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而非遺也是在群眾中產生和發揚起來的,這與非遺的保護傳承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在廣大群眾中進行非遺文化宣傳時,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人們對非遺文化的傳承不夠重視,宣傳力度不夠等等。本文對非遺文化傳承保護與群眾文化活動相結合的策略展開了研究,并對在群眾中開展非遺工作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對怎樣才能更好地在群眾中進行傳承和保護,進而提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整體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17期2023-12-17
- 論夾板門簾的民俗內涵與傳承保護
;歷史價值;傳承保護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的變化,一些傳統習俗和古老物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其中就包括夾板門簾。夾板門簾曾是關中地區民眾結婚必不可少的陪嫁品之一,其不僅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還具有濃郁的歷史人文價值。一、夾板門簾的歷史淵源和發展門簾的使用歷史可追溯至唐宋時期,這在唐代詩詞中即有反映,盧照鄰《長安古意》曰:“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門簾上貼“雙燕”,這可能是門簾畫的雛形。到宋代,門簾裝飾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情趣、一種時尚,這點從歐陽修
東方收藏 2023年8期2023-10-14
- 繼承與弘揚:論羌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羌族服飾;傳承保護;創新發展【中圖分類號】TS94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9—058—03羌族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傳承的古老民族。早在新石器時代,甘青地區的仰韶文化、馬廠文化、半坡文化等文化遺存就已經出現了羌族人活動的蹤跡。在羌族聚集的河湟地區,羌族的先民們廣泛的開展畜牧活動,并在水熱條件較為優越的河谷地帶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這使得早期羌族服飾物質載體形成了以動物皮毛為主,麻制作物為輔的多樣構成。逐漸的,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9期2023-08-16
- 隴東民歌的藝術特征及傳承保護探究
的藝術特征及傳承保護路徑進行探究。關鍵詞:隴東民歌;藝術特征;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3-00-03慶陽位于中國隴東地區,歷史文化燦爛,慶陽文化在當地具有極高的影響力。慶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這里是絲綢之路的要沖,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地方。因此,慶陽文化具有多元化和獨特性。隴東民歌是慶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人們的真實情感,充滿鄉土氣息。民歌內容大多是對老百
藝術科技 2023年13期2023-07-06
- 非遺視域下土家族音樂文化多重傳承方式
族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方面呈現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其現狀也呈現出不同方式的內容與意義。關鍵詞:土家族;傳統音樂;非遺視域;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6-00-03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湘、鄂、黔交界處的武陵山區,有屬于自己的民族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經過“改土歸流”以后,逐漸使用漢語,造成本民族語言使用率較低,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現如今鄂西南地區已經沒有人說傳統土家語,只有湘西
藝術大觀 2023年6期2023-06-27
- 基于IP視角的傣族非遺陶瓷傳承發展與設計創新研究
族非遺陶瓷;傳承保護;IP;創新中圖分類號:TS9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2-00-03一、傣陶傳承與保護現狀及當代IP概念(一)傣族非遺陶瓷概況慢輪堆燒土陶,有著四千多年的制陶歷史,這種制陶技術十分古老、原始。《百夷傳》有記載道:“傣族先民所用多陶器”,傣族是最先發明和制作慢輪堆燒土陶的民族,后將技藝傳至怒族、藏族、白族、佤族等其他六個民族。人們在制陶之時,會將河沙摻入炊具,防止陶具燒裂,故其燒制出的土陶呈米黃色。20
藝術大觀 2023年2期2023-06-26
- 元宇宙視域下侗戲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宇宙對侗戲的傳承保護和侗戲文化的傳播進行探討。【關鍵詞】 非遺;侗戲;元宇宙;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82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8-0102-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8.032基金項目:本文受2021年貴州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項目編號:S202110669014)資助。侗戲起源于貴州省黎平縣,是受漢族戲曲影響改
今古文創 2023年8期2023-05-30
- “后申遺時代”的花山文化與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
花山文化;傳承保護;鄉村振興中圖分類號 F 590.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07-0251-05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7.058The Huashan Culture of “Post-intangible-culture Era”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Southwest Border Ethnic AreasTA
安徽農業科學 2023年7期2023-05-19
- 黑龍江省朝鮮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與保護現狀分析
;音樂文化;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 J60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3) 11-0092-03黑龍江省擁有眾多少數民族人口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在眾多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中,朝鮮族的音樂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璀璨豐富的藝術表現。自朝鮮族人遷入黑龍江省后,便在這片黑土地上繁榮發展,久而久之,在黑龍江省的民族音樂文化中,朝鮮族音樂文化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鑒于此,對其傳承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系統的剖析,
當代音樂 2023年11期2023-04-29
- 曲藝鼓盆歌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學;鼓盆歌;傳承保護一、鼓盆歌——“曲藝活化石”鼓盆歌是流傳于江漢平原的一種曲藝形式,素有“曲藝活化石”之稱,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最古老的曲藝形式之一,其發展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和《周易》中關于“鼓缶”“擊缶”的記載,并歷經三千年傳承至今。其基本形式是表演者拿著一個盆子當鼓打,并廣泛活躍于婚喪嫁娶各類民俗活動中。鼓盆歌的經典劇目有《繡荷包》《觀花》《白蛇傳》《醉打蔣門神》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學、社會學和民俗學價值,并
大觀 2023年12期2023-03-19
- 湖南杖頭木偶戲的藝術形態分析
形態;造型;傳承保護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以木偶模仿人的動作,配上音樂、唱腔及服飾,來表達各種人物的神態和情緒敘說故事,其歷史發展悠久,內容豐富。自湖南木偶戲出現以來,戲班劇團代代相承,經過歷代接班人的不斷創新和逐步優化,漸漸完善起來。在其傳播發展的過程中,湖南木偶戲出現了幾條分支,分別為杖頭木偶、提線木偶以及布袋木偶。其中杖頭木偶最為典型,在省內傳播最為廣泛。杖頭木偶戲的表演生動有趣、受眾群體廣、老少皆宜。湖南杖頭木偶戲是一種以操縱木偶表演為中
百花 2022年3期2022-11-23
- 古琴文化藝術傳承保護的對策探析
琴文化藝術的傳承保護提出以下對策:首先,加強古琴文化藝術的廣泛傳播,提高其認知度;其次,促進“學院派”與“民間派”傳承的結合,充分發揮其優勢;最后,架起政府與琴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建立合作關系。關鍵詞:古琴文化藝術 傳承保護 對策在三千年古琴文化藝術的發展史中,古琴音樂是作為文人音樂的代表,是士精神的一種體現,是對道德的一種堅守,是對正始之音的一種推崇,滲透到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心靈、琴藝及琴道等各個方面。古琴作為儒家樂教的教化手段,文人以琴作為自身修養、依憑
藝術研究 2022年2期2022-07-07
- 騰沖市阿昌族“蹬窩羅”舞蹈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現代演變
”舞蹈文化;傳承保護;現代演變 阿昌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總人口數非常少,可以細化為大阿昌、小阿昌。縱觀阿昌族發展歷史,在歷經歲月洗禮后,阿昌族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但在舞蹈方面,阿昌族同其他民族相比,其舞蹈形式簡單,種類較為單一,其中以群體“蹬窩羅”舞蹈最為典型,是騰沖市阿昌族代表性舞蹈。少數民族往往會在傳統節日、嫁娶婚喪時跳起“蹬窩羅”舞蹈,人們圍繞著窩羅神臺,載歌載舞。而本文主要側重分析“蹬窩羅”舞蹈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現代演變,希望能夠打破地域限
客聯 2022年4期2022-07-06
- 文化自信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蘇北大鼓;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0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考察調研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并充分鼓勵保護和傳承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堅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必須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1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自信1.
藝術科技 2022年6期2022-06-28
- 一唱眾和 迎風搏浪
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發展傳播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42磧口之名最早見于《隋書》,但并非今臨縣之地,“磧”意為多砂石的湍流,黃河中游多處險要之所命名為“磧”,“從河套到磧口,有無數的險關,馳名的如龍口磧、老牛灣磧、萬家磧、娘娘灘、羅峪磧、佳盧磧、翻人磧、大同磧等20多處”①。磧口憑借黃河水運成為北方商貿重鎮,河運最為繁忙時,每天黃河泊船筏上百只。為了協調劃筏行船操作動作,調節勞動情緒,船工們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2年7期2022-06-13
-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遺產;鈞瓷;傳承保護一、鈞瓷的簡介《景德鎮陶錄》記載“鈞臺宋亦稱鈞州,即今河南之禹州也”,另記載“河南許州府土產瓷器,出禹州神垕山”。鈞瓷多數產自河南省禹州市,禹州是中國著名的鈞瓷之鄉。據考古資料記載,在禹州市有一處遺址數量最多的神垕鎮,地處山區,自然資源豐富,有“南山煤,西山釉,東山瓷土處處有”之說,被譽為中國唯一活著的“古鎮”。在神垕鎮窯口與窯神廟附近,隨處可見瓷土、石灰石、煤炭、土礦石和鐵礦石等原材料。2003年,禹州市神垕鎮等地被國家批準為鈞瓷原產
收藏與投資 2022年4期2022-06-09
- 高陵洞簫藝術的傳承現狀和保護策略研究
?非遺 ?傳承保護 ?民樂中圖分類號:J605洞簫是我國傳統的竹管樂器,多用紫竹制作,亦可用白竹制作,發展歷史十分久遠,起始地位崇高。華夏文明數千年,從古至今,上至宮廷樂師,下至民間藝人, 洞簫都是他們最常用的樂器之一;文人墨客也鐘愛于簫,有關于簫的詩句眾多,且都朗朗上口,頗有意境。從蘇軾的“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再到辛棄疾的“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等,這些詩詞無不體現著只有簫才有的悠長
藝術評鑒 2022年8期2022-06-07
- 陶塑瓦脊在嶺南建筑中的運用研究
;澳門廟宇;傳承保護陶塑瓦脊的燒制歷史悠久,主要流行于嶺南地區。大多數裝飾在屋脊上,通常規模宏大,極其壯觀。普濟禪院作為澳門三大古廟之一,被澳門政府作為受法律保護的建筑群,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其中廟內的陶塑瓦脊建筑裝飾最為吸引游人的目光,瓦脊上的陶塑人物及舞臺背后的戲曲故事與花鳥裝飾等,制作精細考究,裝飾題材有趣,描繪出古時居民的生活場景,反映出當地居民對宗教信仰的重視。由于禪院經歷了數百年的風吹雨打,其中部分瓦脊人物的頭部、手臂等位置缺失且不易修復,已不
美與時代·上 2022年4期2022-05-22
- 古籍修復技藝院校傳承與保護實踐教育探究
;院校教育;傳承保護[基金項目] 2018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非遺視野下的古籍修復技藝傳承與保護研究”(2018SJA0375)[中圖分類號] G45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3-0022-04 [收稿日期] 2022-01-09古籍修復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發展至今已有30余所高校和職業院校開設古籍修復相關專業。目前,古籍保護的學科建設及院校教育人才培養已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
教育教學論壇 2022年13期2022-04-24
- 歷史文化傳承保護與文化旅游發展研究
及完善的文化傳承保護機制,有利于實現推動地方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提高地方財政收入等目標,蓬勃發展的地方文化旅游產業也會反哺地方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對開展文化旅游對歷史文化傳承的意義、歷史文化傳承保護與文化旅游發展存在的矛盾、地方歷史文化傳承保護與文化旅游發展的可行思路探索展開分別研討。關鍵詞:歷史文化;文化旅游;傳承保護;引言現階段,我國歷史文化傳承保護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主要面臨著文化遺產分布與利用價值差異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相對匱乏、
民族文匯 2022年8期2022-04-10
- 中外音樂交流的意義
;改革開放;傳承保護據記載,出土于河南的賈湖骨笛是中國最早的樂器實物,距今有7800—9000年的歷史。由于不同的地域特點或不同的宗教信仰,音樂在不同的國家和時代有著不同的風格和表現形式。因此,在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中,音樂作為一個國家的代表,可以呈現其文化、歷史和知識。中國現代教育始于19世紀末,中國清朝政府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開設了一些像西方國家那樣的新式學校,并開始開設音樂課程。從那時起,部分中國人民也開始學習西方樂器,接受西方教育。在1949年
今古文創 2022年7期2022-03-02
- 邵陽苗族舞蹈的傳承與保護價值研究
;苗族舞蹈;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7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6-0083-03一、邵陽苗族舞蹈的保護價值(一)藝術價值苗族舞蹈中體現了當地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愛以及幸福的向往,這種情感在舞蹈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邵陽苗族舞蹈的歷史悠久,其原生態的舞蹈在文化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價值。由于自然環境以及民族生存環境的差異,邵陽苗族舞蹈在歷史演變中也展現出獨特的特色。邵陽苗族舞蹈是先民
今古文創 2022年6期2022-02-25
- 桂南采茶戲的藝術特征與傳承保護
;藝術特征;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82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2-0098-03采茶戲的歷史距今已有四五百年。作為娛樂活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在古代摘茶工作中,由于村民負擔沉重,于是他們就在閑暇之余把自己采茶的過程和在采茶途中發生的故事記錄了下來,并編成戲劇傳唱。而采茶戲劇是一種新文藝形式,它包含了動作舞蹈表演和唱歌演出等,不僅戲劇內容充實多元,而且采取了各種各樣
今古文創 2022年2期2022-02-03
- 非遺文化角度看當代藝術玩具設計
別的非遺文化傳承保護也逐漸走入大眾視野,非遺文化背景的藝術玩具設計逐漸成為商業市場和文化市場的主流。關鍵詞:非遺;藝術特色;跨界合作;傳承保護。前言:文化復新與文化保護是當今文化市場與設計研究領域的主流,與此同時玩具市場趨向成人化和藝術化,有文化內涵的玩具設計逐漸成為商業市場一大趨勢。非遺文化包裝下的潮流玩具和潮流品牌營銷策略逐漸興起。利用非遺文化豐富藝術玩具設計內涵,同時藝術玩具的廣泛市場也將有助于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文化對藝術玩具設計的影響1.1藝術玩具
錦繡·下旬刊 2021年12期2021-11-03
- 創新性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思考
詞:創新性;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思考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振興。而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尤為重要。處于貴州西部的水城,有著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有著燦若繁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創新性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水城鄉村文化振興上大有可為。一、非遺名錄繁多是創新性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先決條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
錦繡·下旬刊 2021年10期2021-10-12
- 淺談綏德黑粉的傳承保護狀況與發展前景
特征和價值、傳承保護狀況及發展前景,探索出傳統地方特色小產業惠澤大民生的一條新型產業鏈。關鍵詞:綏德黑粉;非遺;傳承保護;發展前景炎熱的夏天,消暑是人們的愿望。在陜北,消暑的食物甚多:西瓜、芝麻蜜香瓜、涼粉、綠豆湯、黑粉……在這些眾多的食物里,綏德黑粉是當地重要的消暑食物之一。2021年1月,綏德黑粉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從立項調研、實地考察到影像拍攝的每一個環節我們都全程參與,對于綏德黑粉的傳承保護狀況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特撰寫本文,以
百花 2021年6期2021-10-07
- “一帶一路”倡議下大慶市音樂類非遺的傳承與保護
背景,以非遺傳承保護為視角,對大慶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總覽概述,并根據它目前的現狀,借助“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提出大慶市音樂類非遺的保護思路。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 大慶市音樂類非遺? 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7-0007-03一、“一帶一路”倡議“在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聯合倡議”。它是另一種
藝術評鑒 2021年17期2021-10-01
- 淺談水書文化與傳承保護
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黔南州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4項、省級非遺項目58項,州級非遺49項,縣級以上非遺30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居全省第二位。2011年以來,先后有“水族馬尾繡”“楓香染制作技藝”“牙舟陶器燒制技藝”“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布依族醫藥(益肝草秘方)”“獨山鹽酸菜制作技藝”“云霧貢茶手工制作技藝”等7項非遺項目被省文化廳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三都馬尾繡、獨山鹽酸菜、平塘牙舟陶、惠水楓香染、都勻毛尖茶等被命名為貴州省
科教創新與實踐 2021年28期2021-09-22
- 鄉村振興背景下對于非遺工藝傳承的思考
;傳統工藝;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8-0065-02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攀登計劃”)支持項目(pdjh2021b0762)。一、鄉村振興戰略助推非遺工藝的復興“夫農者,國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回顧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農業的穩步發展、農村的長治久安和農民的幸福安康,始終關乎國家的興衰成敗。習近平總書記2
今古文創 2021年18期2021-09-10
- 淺析壯族傳統手工刺繡傳承與發展
繡;產業化;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據《廣南府志》記載:壯族刺繡之“棉錦”,在明末清初就已經頗具了極大的社會影響力。發展廣南刺繡工藝文化既能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又能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一、壯族刺繡工藝的發展廣南縣壯族人民在源遠流長的刺繡歷史文化中,壯民族通過勤勞智慧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刺繡文化,壯族的土布刺繡工藝既保持了傳統的實用性又突出了審美的觀賞性和藝術的感染力。靈巧的壯家婦女至今仍掌握平繡、挑花、扣繡、戳花、拼花等多
小作家報·教研博覽 2021年21期2021-09-10
- 環縣皮影藝術的傳承與保護
裝飾特征? 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3-0004-03一、環縣皮影戲調查(一)環縣皮影戲概況時光荏苒,環縣道情皮影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得以傳承,其發展與宗教文化、戲曲文化、民俗文化和剪紙文化等有著獨特而緊密的聯系。皮影戲是一種持續時間久的、影響和傳播范圍廣的民間區域藝術,它不僅受到中華人民的喜歡,而且受到國外人民的喜歡,中國皮影戲是出現最早、種類最多、表演技術最好的。皮影藝術分布在我
藝術評鑒 2021年13期2021-08-27
- 臨清貢磚生產技藝的調查分析與保護研究
;文化價值;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TU52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1-0-02磚是以黏土為主材高溫燒制成的建筑材料。新石器時期人們開始用泥土燒制器皿;奴隸社會末期能夠燒制出較為粗糙的磚;秦朝時期磚的生產技藝達到較高水準,有“秦磚漢瓦”的美譽;宋代的《營造法式》較為完備地記載了磚的制作工藝、使用方法和制度,意味著磚的生產和使用已進入成熟階段;明清時期,磚種類豐富,質量上乘,而臨清貢磚為磚中上品。臨清貢磚得以發展源于其
藝術科技 2021年11期2021-08-13
- 中國傳統手工藝在老街區的應用與創新
;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創新發展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020 引言近年來,我國將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相結合,極具地域特色的老街區重新煥發生機,中國傳統手工藝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蘇繡作為傳統手工藝傳承至今,以其獨特的文人審美和地域特色成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重要代表之一。目前有關蘇繡的傳承與保護,學術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數研究只涉及對蘇繡作為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性的論述,在蘇繡作為民
藝術科技 2021年10期2021-08-09
- 廣西浦北縣蘭門村鷯劇傳承發展現狀與思考
戲劇;鷯劇;傳承保護;生存發展蘭門村隸屬于欽州市浦北縣寨圩鎮,位于浦北縣北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2020年8月26日,筆者與鎮文化站工作人員一同來到蘭門村委,對廣西區內僅存少量的鷯劇團——浦北縣蘭門村鷯劇團進行調訪,調查內容涉及鷯劇團發展歷程、生存現狀、未來發展和傳播傳承等方面。一、鷯劇簡介鷯劇也叫鷯戲,是廣西本土的民間小戲,現被收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西卷》。鷯劇采用粵劇及地方各種戲曲元素,以唱故事為主,相傳它是由民間新年活動中演出的“引鳳”歌舞發展而
速讀·中旬 2021年5期2021-07-28
- 旅游類非遺的開發及傳承
游開發 ? 傳承保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地區非遺生存的土壤及文化空間正在萎縮,一些非遺項目的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搶救非遺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旅游開發是傳承和保護非遺的重要途徑,但不恰當的旅游開發會破壞非遺的完整性與原真性,導致非遺的消逝和走樣,因此非常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非遺的旅游開發及傳承保護策略。一、非遺旅游的概念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界定,非遺是指被各類團體、群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實踐、表演、知識、技能及與之有關的
文教資料 2021年7期2021-06-25
-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音樂進課堂傳承的教學實踐
遺音樂 ? 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共同結晶,是人類生命的文化記憶,是人類永恒的精神家園。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化石”,而是民族文化不可再生的資源,是特定文化環境中誕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民間音樂、地方音樂、民歌小調等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是音樂教學和音樂傳播的重要場所,自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傳承與保護的前沿陣地。本文擬從文旅融合的視域出發,探討浙江非遺音樂進入高校課堂的“活態”保護與傳承方式。一、非遺音樂進課堂傳承的基本
文教資料 2021年5期2021-06-25
- 徐州傳統建筑數字插畫設計研究
文化特征 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89(2021)06-0044-04引言徐州傳統建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遺留下如唐代燕子樓、馬球場,宋代黃樓、放鶴亭,明代奎山塔、燕橋以及清代乾隆行宮、荊山橋等著名文化建筑Ⅲ。年代久遠的建筑已經在歷史長河的洗刷中消逝,現存完好的建筑多數是學者們資料搜集后根據零碎原件進行復原整修的,依舊極具研究與傳承價值,是留存給后人的文化財富。但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加大了徐州傳統建筑自然
設計 2021年11期2021-06-15
- 區域傳統民間舞教材動作命名的方法
;動作命名;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J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7-142-03【本文著錄格式】伍彥諺,張夢茹.區域傳統民間舞教材動作命名的方法——湖南瑤族長鼓舞教材個案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4(07):142-144.基金項目:2021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課題“湖南江華瑤族長鼓舞傳承發展的“校企政”共贏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316484)。一、區域傳統民間舞教材命名概述術語之規范,或曰術語
中國民族博覽 2021年7期2021-06-08
- 湘西苗拳文化的傳承保護研究
西州苗拳文化傳承保護意義的基礎上,就有效保護和傳承苗拳文化提出幾點建議。關鍵詞:湘西州;苗拳文化;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4-0244-03一、引言苗拳主要起源于戰爭,是苗族的先祖們根據戰斗中的格斗技術和健身技巧總結發明的搏擊技術[1],主要流傳于湘西的花垣、鳳凰、吉首、保靖、古丈等縣市。苗拳在技擊、文化內涵方面舉足輕重,有十分重要的體現,值得大力傳承推廣。苗拳文化與苗族的生存環境緊密相連,即
新聞研究導刊 2021年24期2021-05-30
- 文旅融合視域下廣西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保護與發展研究
食文化現狀、傳承保護模式和發展對策,有利于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的創新性研究,以順應現代飲食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趨勢,促進廣西少數民族區域文化傳播和經濟發展。關鍵詞:飲食文化;傳承保護;廣西少數民族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基金項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科研項目(川菜發展研究中心科研項目),(編號:CC18G07)。引言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我國南部,北回歸線橫貫全區,屬于典型少數民族聚集區域,也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區域,如壯
旅游縱覽 2021年2期2021-03-22
- 中國繩結藝術在設計中的運用研究
、表達載體、傳承保護等方面介紹研究。【關鍵詞】繩結;文化內涵;表達載體;傳承保護一、中國繩結的起源李立新《中國結的歷史演變》中提到中國繩結藝術歷史悠久,起始上古,興于唐宋,旺于明清。先秦古籍中對結繩記事多有記載,如《周易·系辭》記載:“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風俗通義》有云:“上古之時地球沒有人,天神文媧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許慎《說文敘》道:“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葛洪《抱樸子》說:“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后作而善于前
紅豆教育 2021年31期2021-03-07
- 非遺傳承視域下河南民歌口述檔案的保護研究
歌口述檔案的傳承保護策略和具體實現路徑。關鍵詞:河南民歌;口述檔案;非遺文化;傳承保護Abstract: The oral history of Henan folk song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national folk traditional music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 is also the living fossil of the hi
檔案管理 2021年1期2021-03-02
- 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傳承保護的文化治理經驗
整體性的活態傳承保護,形成多渠道傳承發展格局,群眾自覺參與侗戲保護的意識顯著增強。廣西三江侗戲的傳承保護之路也是侗族地區在戲曲領域進行文化治理的地方經驗和劇種貢獻,它為新時代如何探索少數民族劇種保護傳承方面提供了個案經驗和生動例證。[關鍵詞]侗戲;三江;傳承保護;文化治理;區域協同發展一、侗戲在三江:鄉土社會璀璨綻放的少數民族戲劇之花侗戲起源于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受漢族戲劇啟發,同時根植于本民族的土壤,經過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
歌海 2021年5期2021-01-01
- 淺談峨山彝族花鼓舞
式;娛樂性;傳承保護峨山彝族自治縣地處滇中腹地,是中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境內居住著彝、漢、哈尼、回、蒙古、傣、白、苗等27個民族,彝族是峨山的主體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56.6%。勤勞的彝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彝族文化并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峨山彝族的歷史傳統、生產方式和文化生活。彝族花鼓舞是峨山彝族優秀文化的代表,主要流行于峨山甸中、塔甸、富良棚、大龍潭、岔河等山區鄉鎮。2006年峨山彝族花鼓舞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為《云南省第一批非
西部論叢 2020年15期2020-12-23
- 赫哲族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保護研究
;建筑文化;傳承保護1 赫哲族文化概述據記載,密山新開流古文化是赫哲族文化的起源。赫哲族語言是赫哲族文化的特色,主要是靠口頭來進行流傳,早期用削木、插草的方式進行記載。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極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我國的東北部,分布于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三江流域,以漁業為主,狩獵、采集和農耕為輔。生產方式不同形成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同,赫哲族是我國北方地區漁獵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赫哲族歷史上包含了女真、肅慎、挹婁、勿吉等古代民族。赫哲族的民族文化是赫哲人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0年11期2020-12-23
- 非遺保護在博物館中的發展問題及對策探析
步親近大眾和傳承保護的機會。但在非遺保護與博物館發展過程中,受非遺自身性質、博物館展陳局限、時代審美變遷等因素影響,很多豐富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地在博物館中展示,非遺本身如何傳承發展,都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更有非遺項目面臨消逝的尷尬境地。該文梳理非遺保護在博物館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探討相關應對策略在當下具有現實意義。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保護? 博物館? 發展問題? 對策中圖分類號: G242? ? ? ? ? ? ? ? ? ? ?
科技資訊 2020年27期2020-11-30
- 后申報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憂與思
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路徑,創造出全新的工作格局。以下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此類問題進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對推進相關工作的優化改革有所幫助。關鍵詞:后申報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6-0133-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94從大環境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一直都是世界性難題,雖說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20年9期2020-11-23
- 歷史文物建筑的活化開發利用探究
鍵詞:非遺;傳承保護;文旅結合;文物建筑活化一、研究的背景與意義在國家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優秀文化傳承、民族文化自信、文化創造性轉化已經提高到了民族崛起或復興的高度。在諸多的文化建設工作中,文物建筑作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的物質實體,無疑是優秀文化傳承中的“參與者”。在我國現有的不可移動文物中,文物建筑類占比最高,類型最豐富。這些文物建筑,沉淀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本身已具備吸引公眾參觀的基本條件。但若只是單調乏味的游覽文物建筑,沒有從視覺、聽覺
神州·上旬刊 2020年7期2020-10-21
- 傳播視野下瑤族傳統服飾的創新與保護
;文化內涵;傳承保護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人們主要以互聯網等人類互動傳播新形式為傳播載體。在當代傳播視野下,更好地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又保持本民族的特征,體現了本民族的物質文化內涵與精神文化內涵的整合。本文基于當代傳播語境及“非遺”的角度,探討瑤族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以及對瑤族傳統服飾的保護與傳承。對瑤族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及其傳承保護進行研究,更有助于我們了解瑤族文化更深一步的民族記憶。一、瑤族傳統服飾的非物質文化內涵(一)瑤族傳統服飾是瑤族對自然崇拜的體現
大觀 2020年8期2020-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