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鷯(liáo)劇是廣西的特色民間小戲,主要流傳于欽州、玉林等地,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的高速發展,鷯劇漸漸失去它的光華,這個曾經伴隨先輩的燦爛文化遺產,走到了瀕危的絕境。本文通過對浦北縣蘭門村鷯劇團的發展和傳承現狀進行調查,反思并對此提出改進建議,借此給鷯劇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新路徑。
◆關鍵詞:非遺戲劇;鷯劇;傳承保護;生存發展
蘭門村隸屬于欽州市浦北縣寨圩鎮,位于浦北縣北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2020年8月26日,筆者與鎮文化站工作人員一同來到蘭門村委,對廣西區內僅存少量的鷯劇團——浦北縣蘭門村鷯劇團進行調訪,調查內容涉及鷯劇團發展歷程、生存現狀、未來發展和傳播傳承等方面。
一、鷯劇簡介
鷯劇也叫鷯戲,是廣西本土的民間小戲,現被收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西卷》。鷯劇采用粵劇及地方各種戲曲元素,以唱故事為主,相傳它是由民間新年活動中演出的“引鳳”歌舞發展而來,本地方言稱鳥為“鷯”,也把鳳凰稱為鷯,因此得名“唱鷯”,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唱鷯的伴奏樂器主要有嗩吶、二胡、鼓、镲等,與鄉村紅白事樂器差不多,有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唱法可分為文生唱腔、武生唱腔、花旦唱腔、丑生唱腔等。
二、蘭門村鷯劇團發展概況
(一)劇團發展歷程
鷯劇團團長寧材昭(人稱寧叔)和副團長寧成昭,在劇團里負責組織排練和帶隊演出工作,在他們這一輩人中,鷯劇是從小聽到大的,幾乎貫穿了整個人生歲月,是他們這輩人精神世界里的瑰寶。寧叔向我們介紹道,村里的鷯劇團興盛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最早是由先輩寧華喜傳唱下來,那時候鎮上幾乎村村有鷯劇團、人人都聽鷯劇,鷯劇活躍在基層農村,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文藝表演。后來隨著“文革”的沖擊,文藝表演陷入低谷,鷯劇在歷經輝煌后走向了衰落,即便后來實行改革開放,鷯劇也很再難回到當時的盛況,到新世紀仍是處于低迷狀態。
(二)劇團生存現狀及希望
目前劇團演員大都由蘭門村村民組成,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最大的53歲,年輕的有30歲,偶爾也有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來客串。大部分人常年在外打工,村里只有三三兩兩的老人撐著這個劇團,只有年底待鄉親們打工返鄉,劇團才熱鬧些,也能接待一些演出。一場表演兩三個小時,演出費大概一兩千塊,除去團隊花銷,平均分到每個人手里的只有幾十塊,如果不是單純的熱愛,很難堅持下去。
劇團常演出的劇本有《隔河看親》、《秦香蓮》、《南唐救主》、《文武狀元》等,其中囊括古代宮廷、人物故事和民間傳說,還有近年來根據社會需求創演的現代題材《清潔鄉村》。一場鷯劇只表演一個劇本,一個劇就是一個故事。劇里分為多個場次,表演采用本地話(蘭門話),以半說半唱的形式為主。其中《隔河看親》是由最早的鷯劇前輩寧華喜原創并傳唱下來。
此次采訪中,寧叔也感嘆道:“民俗曲藝呼喚傳人,宣傳戲劇文化很有必要。時代不一樣了,人們的文化需求變得多元化,年輕一輩都不愿意學唱鷯劇、學奏傳統樂器,總覺得這是老一輩人看的,殊不知傳統戲劇里可學習的東西非常多。”傳統鷯劇主要以口傳身授的形式延續下去,但隨著這代傳承人漸漸老去,很多表演技藝、表演習俗和傳統記憶也慢慢失傳。
三、鷯劇傳承的幾點思考
(一)鷯劇進校園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有條件地增設舞蹈、戲劇、戲曲等地方課程,普通高中要創造條件開設舞蹈、戲劇、戲曲等教學模塊。鷯劇的傳承中存在青少年群體極少的“斷層”現象,所以當地中小學應考慮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比如鷯劇欣賞課,開展跟鷯劇有關的第二課堂活動、組織學生觀看演出等。
(二)加強媒體宣傳
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觀眾。要謀求新的發展機遇,媒體宣傳必不可少。當下流行的視頻分享平臺具有廣泛的用戶群體,通過錄制鷯劇小視頻發布在媒體平臺,可以增進鷯劇的區域影響力。其次,在較完善的手機戲曲APP“戲緣”“戲曲多多”上發布鷯劇視頻,供全國各地戲友交流學習,擴大內部影響力。也可在當地政府部門的網絡主頁上增設鷯劇專欄,及時發布鷯劇演出行程、鷯劇知識、演出MV等。
(三)專業人才培育
鷯劇要想持續發展下去,必須走內外兼修之路。首先,演員自身要了解鷯劇的獨特之處,感悟好每一出戲的思想內涵。廣西境內現存的鷯劇團分布較分散,各鷯劇團隊之間應相互學習、增進交流。并邀請各大院校戲曲專業學生、戲曲愛好者研習,給鷯劇團注入力量。再者,演出是劇團生存的重要條件,多多提供演出機會才能更好地鍛煉技藝。
(四)文旅結合
在“文化興旅”的背景下,戲曲與旅游結合不僅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高層次的旅游方式。當地政府應因地制宜,聯合當地景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景區結合,開設鷯劇展臺、開發鷯劇旅游紀念品,如臉譜工藝品、泥塑造型、書簽、扇子、明信片等。如此以來,鷯劇既得到宣傳,也豐富景區的可觀賞性,達到雙贏。
四、結語
2012年浦北鷯劇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入選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這對鷯劇的發展來說無疑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地方戲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經歷過歲月打磨的傳統戲劇積淀著一個地區的文化內涵,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黎仲祛.廣西鷯劇[J].文史春秋,2017(08).
[2]肖子娟.媒體融合背景下地方戲曲曲藝出版的發展對策—以廣西文場為例[J].出版廣角,2018.7.
[3]唐文生.廣西宜州彩調傳承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7(02).
[4]蕭忠偉.新時代地方戲曲的文旅融合發展之路.中國藝術報[N],2021,3(19):03.
作者簡介
楊雅清(1998.09—),女,漢族,廣西浦北人,碩士研究生,南寧師范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研究方向,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