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興彪 雍自高 霍藝璇
摘 要: 環藝專業是藝術、建筑、園林融合的交叉學科,是目前藝術設計學院生源最多、社會需求量最大的專業之一。環藝專業重在研究室內外人居藝術表現,為人居環境研究內容之一,以科學為實用基礎,以藝術審美表現為基本目的,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因此,在環藝專業教學中對本專業大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成為焦著點。傳統古村鎮因其形成背景、歷史成因、文脈傳承等方面對中國傳統人居文化的表現與隱含具有較強的積淀,對其展開調研,并將調研結果進行分析,在文脈梳理、典型性設計符號提取、圖像學意義的基礎上,將調研結果運用到環藝實踐教學中,對提升學生專業設計能力、輻射社會人居空間文化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瑤族 古村落 傳承保護
古村鎮調查法旨在培養具有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能力的創新型環藝設計人才,充分體現“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政策導向,完全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號)提出的建立評價制度,符合學校“四種能力”為主線的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實際情況。目前國內外各個高校環藝專業對實地調研培養十分重視,本科教學一般排有兩次采風課,即實地風景寫生,包括繪畫技法表現與地域風情基本體驗,第二次為地域建筑與裝飾采風,基本去向為兩個,一為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目的在于對現代建筑與裝修做基本了解,二為傳統古建筑調研,主要去向為安徽宏村、江蘇周莊、云南和順、浙江烏鎮及周邊地區。盡管對古村鎮的調研已經得到共識,但是由于調研方法簡單,真正對教學起到的作用不大,原因有三:第一,調研線路過于復雜,難于梳理文脈;第二,調研方法過于單調,走馬觀花式觀看很難了解文化精髓;第三,教師沒有將調查內容做量化處理,導致學生沒有調查目標。
1.研究現狀分析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在對北京村鎮文化遺產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在保護村鎮文化遺產時,除了對有形的古村鎮進行整體保護外,也應注意保護和利用消失了的村鎮的無形文化價值,妥善保護古村落的歷史文化,細化古村落資料,為古村落建檔立案。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致力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探索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途徑,探討緩解緊張人地關系的規劃與設計解決方案,建成這一領域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平臺,加強學科研究、人才培養與城鄉建設實踐的結合開拓新空間。教學與科研所關注的對象是跨尺度的、作為人居環境的物質空間的綜合和全部:從茫茫江河大地,到具體的區域、城市、街區、地段,再到單體的建筑物及其內外環境;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分析和認識在不同尺度上的自然過程、生物過程和人文過程與物質的場所與空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如何通過規劃設計,科學而藝術地協調這些過程與物質空間的關系。
南京理工大學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專家認為古村鎮保留著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幾百年的宗族聚落發展過程中,已形成和保留下相對完整和獨立的獨具地方鄉土韻味的文化資源。南京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提出“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設計師走進課堂”、“跨學科合作教育”等先進教育理念,對環境設計教育產生較大的影響。該專業培養滿足現代化社會需要的復合型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具有開放性的教學理念,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相結合,以真題實做的模式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滿足社會需求的多層面的環境設計人才。環境設計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科研條件優越,具有嚴謹與開放、創新與發展的教學體系與氛圍。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認為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怎樣既能延續傳統文化,又能滿足人們方便現代的生活居住環境,滿足現代居民的更高要求。傳統民居建筑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對延續保護地域文化特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村鎮的構成空間、材質色彩、建筑大樣及聚居方式都表現出古村鎮標志性的生活方式及狀態。可以通過創造性地繼承地域文化基因,使傳統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得以傳承,希望政府加大資金力度政策扶持,對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措施切實到位起到保障作用。鼓勵古村鎮通過建立一系列的措施,培養引進相關管理尤其是緊缺人才,制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細化配套政策,形成城鄉統一的文化遺產保護政策體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己在亞熱帶建筑設計、亞熱帶城市規劃設計、嶺南風景園林、建筑與文化研究古建筑文物保護修復、嶺南民居研究、亞熱帶建筑技術科學等方面辦出特色,形成優勢。
歐洲歷史文化遺產令全世界矚目,法國、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家的古村鎮在文化旅游、觀光旅游和民俗旅游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法國古村鎮已成為世界古村鎮旅游研究最集中的對象,擁有一批成功開發的案例,例如:盧瓦爾河谷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中最大的法國景區,作為盛名遠播的建筑,它完美地闡釋了法國生活藝術。德國的村鎮建設經驗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視村鎮改造和建設,頒布一系列保護農業用地、保護農產品價格的法規,加強管理機構、管理隊伍的建設,完善村鎮建設的投資機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比較均衡的城鎮結構體系;二是優先考慮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的建設,為改造村鎮居住環境,提高村鎮居民生活舒適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礎設施、社會服務設施的建設和各種公益事業的健全和完善,而且這些建設資金大部分來源于國家補貼和鄉鎮稅收;三是注重單體設計與整體景觀協調,村鎮建設與自然巧妙融合是德國村鎮的特點,主要靠村鎮改造規劃和設計的調控作用,德國村鎮建設是建筑設計在統一中尋求特色,在突出特色時滿足規劃的統一要求。
2.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教學改革項目旨在探索古村鎮調研在教學中的應用,其目的在于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古村鎮的教研調研方法;第二,調研結果在教學中的運用方法。尋求與教學匹配的調研方法,如分組調研、分課題調研、調研中定量分析等;教學研究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教師對于傳統環藝文化概念的整體認知與指導及學生對于某一專題的運用方法。
研究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將政策導向、市場發展、行業動態和技術需求等有機結合起來,具有大學教學改革的時代意義。通過對古村鎮調研,拓展學生學習期間的調查方法,將調研所獲取的知識運用到設計中,當學生走向社會,將有更多設計師對傳統文化有深厚積淀,對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起到推動作用。第二,對當代大學環藝教學調研環節做方法探討,不僅能拓展教學方法,而且能將課堂學習與課堂外學習做環節的緊密銜接,對環藝專業教學法做深入研究,有現實意義。第三,提升高校教學對傳統文化認知能力,具有在當代社會的積極意義。
本研究的實施,對建立實踐與教學的方法探索出一套符合工程實踐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專業創新能力強、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多樣性人才,并對當前高校改革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明珠,盧松,陳思屹,等.鄉村旅游形象系統策劃——以黟縣深沖村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23(7):659-661.
[2]馮淑華.古村旅游模式初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32-34.
[3]羅文,陳國生,趙毅.21世紀雙江歷史文化名鎮旅游地形象DI戰略[J].經濟地理,2000,20(4):122-125.
[4]李東和,張捷,盧松等.蘇州水鄉古鎮旅游形象定位研究——以部分水鄉古鎮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2):81-85.
基金項目:2014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廣西古村鎮景觀設計特征與文化傳承研究”,編號14EG156。
2015廣西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廣西古建筑空間特征解析與傳承保護研究”,編號Ky2015yb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