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霞
摘 要: 本文從《學記》中論述的五個教育法則:“善喻”、“善問”、“盡其材”、適“時”、“比物丑類”思考對現代語文優質教學五環節的指導意義,并對語文優質課堂的五環具體操作列舉了示例,并加以闡釋。
關鍵詞: 《學記》 教育法則 優質課堂 五環教學法
隨著時代發展,語文教學在不斷改革。語文課程改革中,出現了高效五環教學法,給一直困惑不知道如何教語文的老師指明了道路。如果追本溯源,我們就會在《學記》中找到教學法則支持教學改革,更堅定前行的步伐。下面我僅就對《學記》“善喻”、“善問”、“盡其材”、適“時”、“比物丑類”法則在語文優質教學中的指導意義,談談認識。
一、《學記》概說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體系極為嚴整的教育專著。全文雖然只有1229字,但是比較系統地從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教育原則、教學法則、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幾個方面進行了闡釋。其中,《學記》中關于教學法則的論述,對后代歷史上的教育進行了很好的指導,對現今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二、語文優質課堂的建構
語文優質課堂教學,我們可以從五個環節來審視。劉清法在《高效課堂五環節高效教學法》中提出了在新課標旗幟下的教學模式——五環高效模式。此模式的提出,改變了原來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形成了“啟發”式教學模式。“注入式”教學,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滿堂灌”,不考慮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況,效率低下。“啟發式”教學中老師不再是學習課堂的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作為引導者出現。課堂是圍繞學生的學習體驗設置的。五環高效課堂模式,包括創設情境—自主預習—合作交流—展示點撥—練測反饋五個環節。每一環節我們都能從《學記》中找到理論依據。
三、《學記》中的教育法則在語文優質課堂中的指導意義
(一)優質課堂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善喻”法則
《學記》說:“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也就是說引導而不逼迫,才能使師生關系、教學關系和諧融洽;鼓勵而不壓抑才能使師生關系、教學關系和諧融洽;鼓勵而不壓抑,才能使學生不會產生畏懼情緒;開啟學生思維,點撥學習門徑,不代替下結論,才能使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
語文課是最生動最富有生活氣息的課。我們要運用誘導啟發原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如何做到“善喻”?這就需要老師運用心向誘導術。學生上課前已經處于一定的心理準備狀態,老師就需要在這種準備狀態下,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指向準備要講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中來。這就需要多樣化課堂導入方法,創設不同情境,啟發和誘導學生關注課堂所授知識。創設情境的方法包括:利用實驗、問題、故事、漫畫、沖突、導語、音樂、視頻、游戲方法。
例如:創設視頻情境法。我在講授《高三成語復習之成語辨析》一課時,播放相關視頻,讓同學們在笑聲中,知道了成語誤用帶來的嚴重后果,體會到了成語的重要性。高三復習是以大量做題為主,學生很容易覺得學習枯燥。用當苗阜、王聲的相聲《滿腹經綸》的視頻進行導入,學生從短短的幾分鐘的相聲中就了解到學習成語不僅僅為了高考,成語的運用還和人們的生活實際聯系很緊密時,學生們就大大提高了學習成語的興趣。
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在老師的誘導下,主動發現問題、探究新知,從而快速進入到學習所授知識的氛圍中。老師要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發現問題,并積極主動地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二)優質課堂第二環節:自主預習——“善問”法則
本環節需要老師根據學生的認知順序設計習題。
1.注意習題的順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知識到能力,由課內到課外有序排列,便于學生有序獲得新知識。
《學記》中“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老師既要善于向學生提問,又要善于對待學生的提問。善于發問的人,就像砍削堅硬的木頭,先從較容易砍的部位下手,再著手于較難的結節部位,等到時間一長,木頭自然脫落砍開。不善于發問的人卻與此相反。善于對待發問的人就像撞鐘一樣,撞得輕就響得小,撞得重就響得大,要等到撞鐘的人從容不迫,然后才會余韻悠揚而盡。不善于對待發問的人是與此相反的。這些都是使學業有進步的方法。
老師對于學生問題的設置應“善問”。“善問”之后才可以“進學”。
“善問”體現在習題的設計中。習題的設置順序應該遵循《全國語文新課程標準(修訂版)》2011卷,里面對三維目標的設置層序,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設置習題。讓學生先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再思考難得的地方,學業才有進步。
例如,在《有效讀懂詩歌》高三復習課中,我設計的同學們自主預習的學案,按著由易到難的順序,安排了如下習題。
《有效讀懂詩歌》一、溫故知新:
例1:春風又綠江南岸
例2: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例3: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方法總結一:?搖?搖?搖 ?搖?搖
二、小試牛刀:
例1:《臨行與故游夜別》何遜:“復如東注水,未有西歸日。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
例2:《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三、沙場點兵:
出塞(馬戴)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臨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
問題:賞析“亂斫胡兵缺寶刀”中的“缺”字。
這三步,在學生學習新知識和已有的舊知識之間先建構一個橋梁,溫故知新。讓學生更好地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更好地復習舊知識,掌握新知識。
2.習題的梯度,及時檢查。
《學記》中“不陵節而施之謂孫”,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超過節度等次去施教,這叫做“遜”。“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是說雜亂的施教,而不按節度等次,就會弄壞搞亂教育的條理而不能教學好。設置習題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學習水平、學生的層次設置。由易到難,設計一些選做題,讓優等生吃飽,中等生吃好,潛能生吃了,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
例如有的老師在設計《荊軻刺秦王》的自主預習習題時,根據學生層次設計的導學案。
如首先是漢字注音。其次找出通假字并解釋,再次翻譯句子,
最后整體感知,梳理思路。
例題如下:(1)從文中找出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課文第一段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首先介紹了盛會的時間、地點、事由,其語句是?搖?搖 ?搖 ?搖。接著記敘了到會的人面:?搖 ?搖?搖?搖。再介紹了盛會所在地的環境:?搖?搖 ?搖?搖、氛圍:?搖 ?搖?搖?搖、天氣:?搖 ?搖?搖?搖,最后記敘了與會者的行為和心情:?搖?搖 。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礎上進行議論,交代了這場“詩會”中詩的由來。先由社會人事的應酬周旋談起,其語句是?搖?搖 ?搖?搖,指出盡管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語句是?搖?搖 ?搖?搖,愛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語句是?搖 ?搖?搖?搖,但是“情隨事遷”的感慨相同,正是這種共同的感慨,引起人們寫詩的欲望,用詩記下這種感慨,其語句是?搖?搖 ?搖?搖。
第三段,交代詩作匯成集的目的。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抒發看古人之詩的感受及受到的啟示,其語句是?搖?搖?搖 ?搖。第二層交代將詩成集之目的,其語句是?搖?搖 ?搖?搖
這個設計考慮了學生知識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知識到技能,讓學生自己解決了比較容易的問題。對課文中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
(三)優質課堂第三環節:合作交流——“盡其材”法則
《學記》中“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說教學生不竭盡自己的忠誠,又不量度學生材性的高下。那么他施行的一套是悖謬的,他要求的那些也是不合理的。這就指導我們在分組中,要根據優等生和潛能生(待優生)的實際情況,給予他們不同的目標和任務,因材施教。鼓勵待優生要自信,不自卑;要堅毅,不放棄。告訴優等生,不僅自己優秀,還要樂于助人。培養互助精神,培養互助友愛。而且優等生在幫助待優生的同時,自己更優,待優生得到幫助,縮短優等生和待優生的差距。
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在塔尖,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第四種是“示范”,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愛德加·戴爾告訴我們,應該注重優等生對待優生的指導和小組間的合作。通過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參與學習,才能讓學生高效掌握知識。
例如有的老師在《虞美人》(教案)設計中[合作交流]部分如下:(3+3分鐘)(每小組5個人,組內分為小組長、督導員、記錄員和發言人,小組長全面指揮,記錄員歸納總結,發言人最后發言,角色輪流擔任。)題一:這首詞在表達忘國之思、亡國之痛的時候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結合具體的詩句加以分析。題二:古人寫詩填詞講究煉字,有人說“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中的“應”很妙,你認為呢?
這個設計很好體現了小組合作的理論,發揮了每位同學的積極性,讓教學最優化,學習高效。
(四)優質課堂第四環節:展示點撥——適“時”法則
高效課堂首先決定于老師的“度”和“時”,就是學生課堂上疑惑生成后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必須運用教學智慧守住教師活動范圍,不能出現“越位”形象;所謂“時”,就是指教師要科學掌握點撥的時機,做到適時而點,合時而撥,恰到好處。“當其可之謂時”正當他可以教育時教育他,這叫做“時”(適時;)“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適當的學習時光已過去然后才學習,再勤苦用功也難有成就。
所謂點撥,即“點化”和“撥正”。點化,就是在學生思維受阻時,利用舊知識無法建構新知識,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要給予及時指點化解,間引思路;撥正,是指在學生思維方向偏離文本主線,游移三維目標時,教師須引領學生回歸教材重點,使學生自悟正道。
老師講清楚問題要有啟發性,不是老師自己挖個坑、種顆種子,自己澆水、除草、施肥等果子成熟摘下來給學生。如果學生還不會吃,就掰開了、揉碎了、一點一點喂學生吃。而是,給學生智慧的種子,教會學生種種子的方法,當學生在種的過程遇到了問題,老師適時點撥,讓學生自己收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啟發者,不是包辦者、替代者。
(五)優質課堂第五環節:練習反饋——“比物丑類”法則
《學記》中說:“古之學者,比物丑類。”意思是從各個事物的比較中,找出內在的聯系,概括出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說要舉一反三。老師在課堂上教授一種方法,一種知識,在練習反饋中最能體現這種方法,這種知識、技能的遷移。老師不在于課堂上講了多少,而在于課堂上教授的方法、知識,學生們能不能尋找到規律,能不能舉一反三地運用。把課內的學習主動遷移到練習中和課外,并將所學的知識、技能用于解決新問題,加以創造性發揮,從中獲得學會學習的滿足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我們要重視練習反饋中的習題設置,讓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得到知識遷移,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以《虞美人》教案為例,此教案在練習反饋部分。選取李煜的另一首詞,《浪淘沙》讓學生們思考:《虞美人》和《浪淘沙》同樣是表達了亡國之痛,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
讓學生把本課對《虞美人》賞析的手法和情感,進行知識遷移,也會賞析《浪淘沙》,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綜上所述,《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今天所實施的語文優質課堂教學中,一直在沿用《學記》中的教育法則。語文老師應追本溯源,回歸經典,把經典與現代教育相結合,遵循教育規律、教育法則,構建科學、優質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定能有很大收獲。
參考文獻:
[1]劉清法.高效課堂——五環高效教學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6.
[2]殷海華,劉經華主編.《學記》教育智慧品讀.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3.
[3]陳浩淼.試論《學記》對教育思想對語文教學的啟示.湖南師范大學.
[4]夏竹.《學記》中的教育思想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啟示.西南大.
[5]王新娟.淺析《學記》啟發誘導、學為主體的思想及其對語文教學的啟示.語文教學研究.
[6]劉義民.語文教學目標的有效生成研究.西南大學,2013、11、20.
[7]余文森.有效教學三大內涵及其意義.中國教育學刊,2012、05.
[8]吳雪,汪莉.淺析《學記》中語文教育的師學之道.西南師范大學,2013.09.16.
[9]那朝霞.《學記》對語文教師內在素質的要求.高教前沿2011.04.
[10]繆春蓉.《學記》審視下的語文新課程改革.教材課程.
[1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華東師大出版社,2009.10.
(作者系河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