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航 何蔓莉


摘 ? 要: 如何將非遺傳承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在滿足公眾休閑娛樂需求的基礎上促進非遺的傳承,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基于此,本文闡述了非遺旅游的概念及開發原則,從政府、社會、運營、人才四個角度提出了旅游類非遺的開發及傳承策略,為旅游類非遺的開發及傳承提供了參考及借鑒。
關鍵詞: 非遺 ? 旅游開發 ? 傳承保護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地區非遺生存的土壤及文化空間正在萎縮,一些非遺項目的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搶救非遺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旅游開發是傳承和保護非遺的重要途徑,但不恰當的旅游開發會破壞非遺的完整性與原真性,導致非遺的消逝和走樣,因此非常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非遺的旅游開發及傳承保護策略。
一、非遺旅游的概念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界定,非遺是指被各類團體、群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實踐、表演、知識、技能及與之有關的工藝品、實物、工具、場所等。我國有豐富的非遺資源,截至2018年,我國共有39項非遺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收錄。
非遺具有良好的娛樂休閑性、參與性和藝術性,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根據諸多研究者對非遺旅游的研究,筆者認為,非遺旅游是指以非遺為旅游吸引物,以滿足游客需求為目標開展的旅游活動形式。
近年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開始尋求異質文化刺激,以往不受重視的旅游資源成為炙手可熱的旅游項目,非遺旅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這給發展非遺旅游提供了機會。
二、旅游類非遺的開發及傳承原則
非遺的旅游開發與保護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保護非遺的本真性與完整性是非遺項目開發的前提。簡言之,旅游類非遺的開發必須遵循“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傳承發展、合理利用”的原則。
(一)保護是利用的前提
首先,非遺資源普遍面臨文化趨同現象的沖擊,一些曾經因閉塞而保存的文化不斷流失本真性,導致其開發價值不斷降低。我們應看到,只有保持非遺項目的本真性,其才有開發利用的價值。事實上,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現了一些破壞非遺的案例,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短期效益過度商業化開發非遺資源,導致非遺資源遭到破壞,甚至喪失核心競爭力,結果既毀壞了非遺資源又沒有產生經濟效益。
其次,加強對非遺資源的保護是推動非遺資源開發的重要措施。信息化時代,具有熱度的話題會引起人們的關注。保護非遺資源,可以使“非遺保護”成為一個社會性話題,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非遺資源上,促使人們探索和體驗不一樣的異質文化,為非遺資源開發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利用是保護的動力
對于旅游類非遺項目而言,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應成為更高層次的保護,二者相輔相成。以往很多學者、專家奔走呼吁對非遺進行教科書式保護,自改革開放后,在一切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的思想下,人們忽略了對非遺的保護,這兩種做法在本質上都陷入了誤區。
首先,非遺開發可以為非遺保護提供技術與資金支持。目前,各地區非遺保護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財政。自《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以來,我國已累計投入70億元用于非遺保護,但相對于我國豐富的非遺資源來說,這些資金依舊是杯水車薪。保護非遺需要持續投入資金且見效緩慢,這進一步提高了非遺保護對資金的要求。有效開發和利用非遺資源,將非遺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吸引社會資金注入,并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增強非遺資源的文化生產力,有利于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遺資源。
其次,開發非遺項目有利于培養傳承人。傳承人是非遺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合理的商業開發,傳承人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回報,錘煉業務能力,推陳出新,為非遺項目培養更多的傳承人。
三、旅游類非遺的開發及傳承策略
(一)政府主導
一方面,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只有得到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的非遺旅游項目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如果缺少政府的引導,非遺旅游資源的開發就很容易陷入以經濟利益為先導的局面,最終造成的結果很可能是破壞性的。因此,旅游類非遺的開發離不開政府的組織管理。
1.加大扶持力度。
首先,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是逐利的,依托市場機制開發非遺旅游項目是不現實的,對此相關政府部門可從以下方面加強扶持:①將非遺旅游開發納入社會發展綱要,并出臺扶持非遺旅游產業的政策。②適當放寬非遺旅游產業的準入及營業許可證的發放條件,針對不同的非遺旅游項目制訂合適的準入標準。③加強投融資支持,給予非遺旅游開發項目一定的免息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④控制好規模、質量、價格等產業因素,避免濫用資源和無序開發。⑤避免同類旅游資源陷入惡性競爭,重視長遠社會效益。
其次,除經濟手段外,政府還要給予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支持。政府相關部門可牽頭帶動社會資本進入非遺旅游開發建設中,如非遺主題博物館、非遺傳習所、民俗文化村、非遺主題公園等,構建這類場所有利于優化非遺產業鏈布局,使民眾了解非遺內容。
2.實施立法保護。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對于非遺,人們可以展示,但不能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改化,必須有效保護非遺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對此,國家有必要立法規制非遺旅游的開發,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要研究有效的非遺保護方法,避免非遺因不科學的保護遭到破壞;二是修復已經失傳的、遭到傷害的非遺,恢復其往日風采;三是保護非遺本身及其周邊空間,并重點保護高價值非遺;四是對不同類型的非遺采用不同形式的保護,不能對所有非遺都采用同一保護方法。
(二)社會參與
1.營造社會參與氛圍。
首先,加強非遺傳承人、專家學者、政府相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民間團體的聯系,定期舉辦講座、研討會,擴大非遺資源的社會影響力,實現相關會議的常設性運作,提高非遺資源研究水平。其次,借助我國“文化遺產日”開展非遺宣傳,強化社會公眾對非遺資源的保護意識,使非遺資源深入人心,動員公眾參與到非遺開發及保護中。再次,通過網絡媒體、電視媒體舉辦非遺展覽或比賽,引導廣大群眾參加,提高非遺的人氣指數。
2.引入民間資本。
在非遺旅游開發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政策性幫扶,資金功能要依靠市場的力量。可以由政府牽頭建立金融平臺,給予投融資優惠政策,或是向非遺開發項目提供風險投資擔保等。通過這些手段增強市場主體投資非遺開發項目的信心,降低投資風險,建立長效的、社會群體廣泛參與的非遺保護與開發機制。
(三)市場運營
在非遺旅游資源開發中,確保旅游資源的開發質量是重中之重,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非遺旅游項目開發的成敗。對此,筆者從品牌意識、經營模式、產品開發三個方面提出了開發策略。
1.深挖非遺內涵,創建非遺品牌。
當今的旅游業早已跨過了游山玩水、休閑消費的初始階段,進入了文化服務、綜合開發的新階段,可以說,內涵是旅游業的靈魂。非遺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洗禮,能夠激發人們對歷史的回憶,旅游者可以在旅游過程中感受祖先的智慧。
首先,在開發非遺旅游資源的過程中,項目開發者必須摸清區域內旅游資源的“家底”,合理充足區域內的非遺資源,整合傳統民俗、傳統節日、傳統手工藝等非遺資源,讓游客在游玩的同時感悟全方位的文化熏陶。同時,整體規劃區域內的非遺資源也有利于形成非遺資源旅游群,產生集群效應,擴大知名度,使之成為不可或缺的“活品牌”。
例如,湖南安化打造了囊括民間文化、傳統工藝、生產生活習俗、人生禮儀和游藝競技等項目的綜合性旅游項目,整合區域內的民間傳說、民族醫藥等,形成了特色非遺旅游項目集群,如表1所示:
表1 ? 湖南安化非遺旅游項目
其次,在整合非遺資源的同時,不斷擴大非遺旅游品牌的參與度、知名度。例如,可以在手機App平臺上,飛機、火車、公交車的坐背上,游客集散中心等區域內投放廣告,通過宣傳營銷擴大非遺旅游資源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和市場覆蓋面,最終將非遺旅游資源從單一的文化產品轉變為多元化的價值商品。又如,可以積極推動非遺旅游資源申報省級、國家級、世界級非遺名錄,只有品牌影響力擴大了,才能吸引更大的客流,促進非遺開發與傳承的良性發展。
2.豐富經營模式,滿足多元化旅行需求。
首先,非遺旅游資源開發主要包括動態開發和靜態開發兩種模式,前者包括節慶旅游、民俗節旅游等模式,后者包括教育基地、博物館等模式。開發者在開發非遺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應根據非遺旅游資源的特點,選擇適合的經營模式。
表2 ? 非遺旅游資源經營模式
其次,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中,傳統單打獨斗的經營模式已經很難發展,只有建立一支現代化的經營團隊,構建行業聯盟,才能實現非遺旅游的發展。
對此,必須在豐富經營開發模式的同時,積極促進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把非遺旅游項目納入商業運作體系內。例如,可以建立“文化精英+市場營銷”“聯盟+個體”的模式,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提高非遺資源的商業運作效率,減少以往非遺旅游項目對市場響應不靈活、競爭力不強的問題。
3.加強旅游產品開發和創新。
購物是旅游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旅游業創收的重要來源。在非遺旅游項目的開發中,結合旅游市場的需要和非遺資源的特點,開發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征的旅游產品,進一步挖掘非遺資源的文化內涵與經濟價值。
首先,要積極開發非遺文創產品。雖然非遺具有無形性特征,但仍需要借助有形的物質展示。對此,可以根據非遺的特點設計一些非遺產品。例如,對于民族樂器類非遺,可以在不影響樂器可彈奏性的基礎上等比縮小樂器并附贈樂器彈奏指南,也可以制作一些反映民族原生態氣息的裝飾面、畫作等。在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中,應鼓勵非遺傳承人與文創人員積極交流,使非遺文創產品充分表現非遺特征,突出非遺文創產品特色。在設計時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在游客能接受的風格形式、價格區間內設計非遺文創產品。
其次,要不斷豐富非遺文創產品的類型。例如,非遺博物館類文創產品可以增加博物館主題文化元素,滿足游客在精神上的需求。同時,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應捕捉市場需求,貼近群眾審美,讓非遺文化元素在新的時代重新煥發光芒。在新時代背景下,非遺文創產品不應局限于實物商品、服務商品,還應包括游客體驗類文創產品,滿足游客的自我實現需求與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可以就非遺傳承中的某個環節設計體驗產品,讓游客參與,像土陶胚型制作、土陶上色等。
再次,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要避免過商業化,以免旅游開發破壞非遺資源,破壞非遺資源的原真性。
(四)人才培養及觀念引導
1.培養非遺傳承人。
首先,應建立非遺傳承人申報與認定制度,盡快進行全面普查與考核,把更多的優秀傳承人納入名錄系統,給予經濟困難的傳承人一定的經濟幫助,調動傳承人繼續傳承非遺資源的積極性。同時,應積極給予物質幫扶和精神尊重,授予傳承人“重要文化財產保有者”等稱號,滿足他們的榮譽需求,促使他們自覺開展帶徒授業的研習傳承活動。其次,要發揮年輕傳承人的輻射作用,引導年輕人加入非遺保護中,避免非遺傳承人斷代。
此外,要充分發揮高校尤其是藝術類職業院校的作用。藝術類職業院校一是可以開設與非遺研究相關的專業,并通過政策優惠吸引學生報考這類專業,研究非遺的學生變多了,非遺保護就會更有效。二是從藝術角度出發,加強對非遺的調查,可以組織教職工隊伍深入田野獲得第一手非遺資料,從藝術角度發現創意與美學。三是依托非遺資源開展傳承培訓,推廣非遺項目教學成果,通過科學的理論提高非遺培訓質量,形成非遺特色課程及理論。四是充分發揮教育優勢,利用圖書館、實驗室、博物館等硬件資源開展非遺理論研究,著手非遺教材編寫,充分釋放非遺的潛在價值。
2.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合理的分配機制與激勵機制有利于調動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增強非遺資源的生存力。在非遺旅游資源開發中,可以采用OP內部合伙人模式,把旅游經濟帶來的收益按比例分配,非遺旅游的管理者、手藝人甚至當地居民都能獲得一部分收入,這樣可以有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四、結語
非遺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看到非遺開發與非遺保護是二位一體的,二者同等重要。在開發非遺旅游資源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部門應本著保護和開發并重的原則,使非遺資源重新煥發光輝,為廣大群眾提供更豐富的精神文化享受,同時拉動非遺區域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何莽,黃凱倫,李靖雯.四川興文苗族旅游扶貧情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8-14.
[2]李江敏,李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活化之道[J].旅游學刊,2018(9):11-12.
[3]張新友.新疆多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評價[J].貴州民族研究,2018(10):152-157.
[4]郝金連,林善浪,王國梁,等.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分布特征及利用[J].世界地理研究,2018(1):167-176.
[5]杜曉.基于文化生態的長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S1):210-213.
[6]陳煒,凌亞萍.基于RMP分析的廣西北部灣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8(6):62-65.
[7]殷鼎,史兵,陳小蓉.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研究——基于GIS空間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11):116-122.
基金項目: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科學研究項目——“活態保護視角下的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利用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EFA2020033ND;2019年湖南省財政廳支持的文化旅游項目“湖湘巧手“建設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