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推進,巴東堂戲作為一種比較小眾的地方戲種,其保護與傳承狀況備受關注。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當前對巴東堂戲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暴露出受眾面相對狹小、傳承人隊伍斷層現象嚴重、堂戲內容創新難及文旅結合程度不夠的問題。優化非遺文化巴東堂戲傳承保護路徑需從受眾面、傳承人隊伍、宣傳力度、文旅融合等方面入手突破現有難題,從而推動非遺堂戲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巴東堂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607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0-004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0.014
一、引言
巴東堂戲是全國386種地方戲劇品種之一,亦屬恩施州五大民間戲曲劇種之一,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與藝術價值,于2007年6月成功入選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其保護傳承發展的水平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1]2023年6月2日,習近平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他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2]所以,全面深入研究非遺文化巴東堂戲對于傳承弘揚中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巴東堂戲概述
巴東堂戲又稱踩堂戲、稿薦戲,距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同南戲、燈戲、儺戲、柳子戲并稱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戲曲的“五朵金花”,主要流行于巴東縣長江以北的神農溪流域及與之毗鄰的秭歸、興山、五峰、巫山等地,歷史上曾建有8個民間職業堂戲班,師承相傳有4至5代傳人。巴東堂戲因平時多在堂屋內表演得名,演出形式十分靈活,演員角色包含生、旦、凈、丑四種。在語言表達方面,通俗易懂,形象化、口語化明顯,在臺詞上具有道白與唱詞夾雜互用的特點,擅長用兒化音增加趣味性。在唱腔與音樂上,主要有大筒子腔和小筒子腔,以及嗩吶腔與高腔等,伴有打擊樂、弦樂和管樂等以烘托情感、加強節奏感和營造氛圍,高亢激越、山歌風味濃烈,強烈表達出聲音的穿透力和情感的表達力。堂戲取材十分廣泛,民間故事、風土人情、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都在表演之列,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于一體,生活氣息濃郁,其中被廣泛傳唱的代表性劇目有《送寒衣》《山伯訪友》等。
三、巴東堂戲傳承保護現狀調查
調研團隊主要采取實地調研與訪談調查方法,對巴東堂戲當前的傳承與保護現狀進行了調查,并對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同時,以此為選題參加湖北大學第九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獲得了校級優秀獎。以下主要從調查內容及調查結果兩個方面闡述說明。
(一)調查內容
2023年7月,調研團隊一行5人前往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選定巴東堂戲分布較為集中的一個鄉鎮——溪丘灣鄉作為此次調研的區域,期望盡可能短時間內通過實地考察與訪談收集堂戲表演資料,了解非遺傳承人與文化站對堂戲傳承保護工作的態度,調查當前面臨的問題,從而探索出優化非遺文化巴東堂戲傳承保護的路徑。具體調查主要面向溪丘灣鄉文化站及平陽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代表性堂戲傳承人,從訪談中中具體了解到堂戲在傳承與保護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亟待解決,為調查結果的梳理與優化路徑的探索提供了現實可靠的依據。
(二)調查結果
針對上述訪談調研中收集到的信息資料,全面考察與分析巴東堂戲在傳承與保護中暴露出的問題與不足,從而為尋找非遺文化巴東堂戲傳承保護路徑提供科學合理的思路。
1.受眾面與傳播面相對狹小
堂戲仍具有一定的生存與傳播的空間范圍,由于其植根于巴東本土,目前僅局限于鄂西恩施一帶。戲曲內容多用方言表達,且唱詞中存在著許多地方俚語,對于外地觀眾而言,囿于語言障礙,無法迅速理解唱詞的含義與內容,從而導致堂戲的傳播面并不廣,打破區域限制,沖出鄂西南地區具有十分巨大的壓力。通過實地考察,堂戲受眾在巴東局限在江北一帶的農村,堂戲班子則集中在巴東縣溪丘灣鄉和沿渡河鎮,在人員組成老齡化和語言閉塞性上需要進行改進,目前的受眾群體大多是村里的較年長者和小孩,在“送戲下鄉”(堂戲皮影戲)活動中,年輕群體對此并未表現出濃厚的觀賞興趣和參與熱情。堂戲急需注入新鮮血液,讓年輕群體從被動觀賞變為主動參與,讓更多人從旁觀者變為繼承者、弘揚者和宣傳者。
2.傳承人隊伍斷層現象嚴重
長期以來,隨著老一輩堂戲藝人相繼辭世,傳承人隊伍面臨著青黃不接的狀況。當今在世的傳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很多已無法親身參加表演。而且愛好文藝的年輕人多數迫于經濟壓力,不得不走出大山,外出打工或學習,很少能留下作為傳承人,堂戲面臨斷代的危險。在實地調研過程中,團隊發現如今活躍的表演人員中很多都是愛好者,表演人員組成并不穩定,傳承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這就為堂戲長期穩定發展增加了障礙。
3.堂戲創新發展難
堂戲背后的實踐創作團隊實際上十分薄弱,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年輕人在當今時代的審美習慣已經不同于以往,而堂戲班子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創新意識,很難推陳出新,始終老調重彈,自始至終都在反復演繹同樣的劇本,很難引起當代受眾的共鳴。巴東堂戲蘊含了豐厚的文化底蘊,但這并不表示它就能和現代科技知識平起平坐,也不代表它能得到相同的命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土著文化的現代化,巴東堂戲逐漸被邊緣化,逐漸走向消亡,這是當代人文社會發展的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也是以堂戲為代表的地方戲無法逃脫的宿命。
堂戲的可持續發展十分依賴物質力量的支持,然而在硬件設施方面,道具服裝不夠充足,音響、樂器老化,費用來源較少,僅僅依靠不穩定的演出補貼并不是長遠之計,無法為堂戲的創新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時,巴東堂戲在宣傳推廣過程中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線上主要以個人賬號發表堂戲表演視頻的形式向大眾傳播,缺乏正規的統攬拍攝、剪輯等工作的服務團隊,很難實現一條龍服務,因此宣傳效果并不理想。
4.文旅結合程度不夠
文化賦予旅游深刻內涵,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旅游彰顯文化魅力。目前文旅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如何將非遺文化巴東堂戲與當地旅游資源有機結合在一起,是關系到堂戲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命題。巴東堂戲由于自身局限性未與豐富的旅游資源深度融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缺乏富含非遺堂戲魅力的文化旅游產品;第二,由于地方財政資金不足,文化旅游融資渠道比較單一;第三,文旅融合體系不健全,需要整合各類資源加以完善。
四、問題解決路徑
結合當前對巴東堂戲傳承與保護遇到的問題,分別從受眾面、傳承人隊伍、宣傳力度、文旅融合等方面出發,針對性地提出突破當前難題的對策與建議,優化傳承與保護的路徑。
(一)創新形式優化內容,擴大堂戲受眾面
在堂戲作品內容上進行創新,并將堂戲作品分為敘述歷史、宣講紅色文化、宣揚鄉村新風貌等多種類型,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緊密結合,同時也可以聯合各級旅游和文化局通過打造堂戲相關的文創產品,抓住年輕人群體對少數民族文化喜愛的趨勢,向人們提供參與堂戲表演的體驗服務產品和系列文創周邊產品,比如打卡體驗土家族服飾(拍攝少數民族服裝寫真)、盲盒、書簽、U盤等。另外,可在堂戲表演前或者過程中穿插適當的普通話解說,也可讓觀眾通過紙質版或電子版解說更好地理解堂戲作品內容,打破語言閉塞,擴大傳播面。
(二)留住農村年輕人才,做強傳承人隊伍
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發展,關鍵在于作為傳承主體的人的全面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同于文物之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態傳承文化[3]。巴東縣人民政府大力支持、積極配合堂戲的傳承培訓工作,號召創作圍繞惠農政策、鄉村振興戰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新劇本,鼓勵堂戲民間藝術團開展各類培訓活動,免費開辦一些堂戲培訓班,力促堂戲進校園、進社區,從長遠角度提升潛在傳承人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修養,增強其對堂戲的保護和開發意識。針對堂戲表演的硬件設施不足、活動資金與表演補貼等問題,基地要去政府協商尋求資金保障與物質支持,給予老一輩傳承人更多的時間、空間在培養更多、更優秀的未來傳承人身上,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活”起來,在堅守中傳承,在傳承中堅守,巴東堂戲的傳承與保護,需要政策“陽光”和資金“活水”的滋潤。
(三)互聯網技術賦能,加大堂戲宣傳力度
在信息社會中,互聯網是最大的、最快捷的信息傳播途徑和媒介平臺,當今互聯網迅速發展的趨勢為巴東堂戲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非遺文化是需要主動繼承并向外展示的優秀民族文化遺產,一旦打通堂戲的傳播路徑,它能向世界展示的不僅是其本身,更是華夏優秀文明成果,收獲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成果。傳播主體應當改變單一的個人賬號形式,通過傳承人隊伍和政府單位進行溝通,縣融媒體引領宣傳,增添專業的網絡媒體運營團隊完成拍攝、剪輯、宣傳的工作流程,打造一條龍服務。在堂戲演出的過程中,將網絡直播技術融入其中,借助網紅效應,對堂戲演出的現場進行實時直播,通過互聯網,可以突破劇院演出的時空、地域和人數的局限,將演出的影響力范圍由具體的某一地點,延伸到所有有網絡的地區,將受眾范圍擴大到更廣泛的范圍,同時,由于網絡直播的便利性、公益和交互性,使得普通民眾很難進入到藝術的殿堂,讓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傳統藝術的魅力。由此在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增加線上傳播的同時注重提高質量與效果,打破時空限制,讓堂戲走進千家萬戶,實現堂戲的創新性、可持續發展。
(四)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巴東縣隸屬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現代化工程三者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旅游產品,自古以來,它就被譽為“山河第一”“世界幽奇”。巴東縣境內有神農溪,小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巫峽口景區等容自然與人文一體的優質旅游資源,近幾年旅游業復蘇并蓬勃發展,一大批文旅消費券不斷發放,因此可以大力促進堂戲進景區,提供專門區域讓游客深入體驗堂戲文化,同時利用直播平臺讓導游對景區進行實時直播,開創沉浸式堂戲體驗,提供各種類型的堂戲劇本,讓游客有多樣選擇。
恩施州、巴東縣旅游和文化局作為主要管理部門可以借鑒湖北省“九頭鳥”文旅創意評選活動,在網絡上號召大眾參與“旅游+非遺堂戲”文旅創意活動,依托本地文旅特色資源,創作推出形式新穎、內容獨特、影響力大,能形成“破圈效應”的創意產品,同時也能通過拍攝創意短視頻及圖片,在人民群眾中尋找宣傳大使,將普通的旅游資源注入非遺文化的內涵,提升旅游資源影響力的同時促進了非遺堂戲的傳承與推廣,整合旅游與非遺文化資源以完善文旅融合體系,真正實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實現文化對經濟的反作用。
巴東堂戲作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當地人民來說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面對當前非遺堂戲傳承與推廣受阻的各類客觀情況,急需從多種途徑入手,從而推動巴東堂戲這一獨特的非遺文化得以延續傳承并激發強大的生命力,讓后輩們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強調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J].中國人才,2023(02):6.
[2]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6月2日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用五個突出特性為中華文明“精準畫像”[N].人民日報,2023-06-06(001).
[3]張偉品.非遺視野下傳統戲曲的保護與發展[J].人民論壇,2023(11):100-103.
[4]汪祥波,李秀婷,陳薇,等.推動文化和旅游資源“串珠成鏈”[N].南方日報,2023-01-16(A03).
[5]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6月2日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用五個突出特性為中華文明“精準畫像”[N].人民日報,2023-06-06(001).
[6]胡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傳播的新視角[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0(06):55-57.
[7]侯慶鵬,王建輝.戲曲文化的傳承路徑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20):66-68.
[8]馮揚,王紅梅.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破解傳統戲曲文化之困境為例[J].名家名作,2022(26):140-142.
[9]胡靜.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與傳統文化保護探析[J].文化學刊,2022(10):22-25.
[10]宋林.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長沙彈詞傳承保護路徑探析[J].新紀實,2021(17):78-80.
[11]肖秋會,張博聞,陳春霞,等.恩施土家族堂戲的現狀調查及非遺建檔保護思路[J].檔案與建設,2020(03):9-13.
[12]杜靈.把“根”留住 踩堂戲的傳承和保護[J].中國戲劇,2018(11):63-64.
[13]陳靜,欒文敬,周蔣婕.鄉土記憶與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路徑研究——基于湖北巴東堂戲的思考[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8(02):100-107+159.
作者簡介:
朱彬彬,女,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