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摘要】 中國是一個悠久歷史的國家,音樂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隨著時代的推移發生著變化。據記載,中國最古老的樂器是河南出土的骨笛,距今有7000多年的歷史。近代以來,中國傳統音樂受到了西方音樂的沖擊。多年來,中國音樂一直在尋求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平衡發展,但中國傳統音樂的現狀并不樂觀。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外音樂交流頻繁,中國傳統音樂受到了部分西方國家人民的喜愛,使得很多國家都能見到中國傳統音樂或樂器的身影。與此同時,在外國音樂家們的訪問和指導下,西方音樂在中國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此外,音樂也是促進國家關系和友誼的外交工具。本文就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將淺析其意義和作用,并呼吁在中外音樂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更多去關注和保護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關鍵詞】 中國傳統音樂;中西音樂交流;改革開放;傳承保護
據記載,出土于河南的賈湖骨笛是中國最早的樂器實物,距今有7800—9000年的歷史。由于不同的地域特點或不同的宗教信仰,音樂在不同的國家和時代有著不同的風格和表現形式。因此,在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中,音樂作為一個國家的代表,可以呈現其文化、歷史和知識。中國現代教育始于19世紀末,中國清朝政府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開設了一些像西方國家那樣的新式學校,并開始開設音樂課程。從那時起,部分中國人民也開始學習西方樂器,接受西方教育。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有兩種觀點爭論中國是否需要西方音樂。一部分人認為中國只需要自己的傳統音樂并加以發展,而另一部分人認為中國人需要學習西方音樂,并從西方音樂中找到中國傳統音樂中可以借鑒使用的東西。由于大部分學者認為中國音樂可以借鑒西方音樂來發展,中國政府后來同意在中國的音樂學院教授西方音樂。
一、淺析近代中西音樂交流歷史
近代中國的音樂傳播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西方第一所音樂女子學?!形髋性谏虾3闪ⅰT谶@所學校里,中國人開始系統地學習西方音樂,培養了中國第一批精通西方音樂的女音樂家。雖然這所學校只教西方音樂,但這些中國學生意識到中國傳統音樂的慘淡局面,自發成立了中國音樂俱樂部。由于她們努力保護中國傳統音樂,且用中西樂器的合奏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學校聘請了專業的中國音樂老師來教授中國傳統音樂,使其成為20世紀中西音樂交流的第一所學校。
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內,西方音樂并不被大眾認可。直到改革開放后,一些音樂學院重新開放或成立,中國人民才重新正式接觸和學習西方音樂,使得西方音樂在中國又得到了發展。
20世紀70年代,中國與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這反映了中國日益上升的全球地位,也有利于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改革開放后許多西方國家的音樂家訪問中國并舉辦音樂會,所以中國人有更多的機會了解西方知識和音樂。與此同時,中國音樂家也有機會到其他國家表演中國傳統音樂。1980年,有一群名叫新浪潮的學生,主修作曲,師從西方音樂家,創作出了中國音樂的新風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受到來訪的西方作曲家的影響,如Alexander Goehr, George Crumb, Chou Wen-chung等,他們開始探索在中國拓展音樂創作的新途徑。其中,Chou Wen-chung的影響最大,他是1946年移民到美國的華裔美國人,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和教授當代古典音樂。1986年和1987年,一些學生前往哥倫比亞大學跟隨他學習。比如譚盾,一位1957年出生的著名作曲家,其《鬼戲:為弦樂四重奏和琵琶而作》是他搬到紐約后創作的。Lau指出,在這首曲子中,譚盾在中國音樂中加入了西方音樂元素,并用中國琵琶來平衡其無調性旋律。因此,在1978年改革開放的背景下,中西音樂交流變得更加活躍并影響著現代中國。
二、中西音樂交流的影響
(一)音樂交流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學習音樂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國著名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于1979年6月訪華,并被拍攝成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艾薩克·斯特恩在中國》,于1981年上映。這部電影展示了西方音樂在中國的情況,包括中國學生如何學習西方樂器及演奏。斯特恩來華指導了他們的演奏技巧,并糾正了中國學生所犯的一些錯誤。斯特恩指出,中國學生對西方音樂的理解、音樂知識和技巧是有限的,因為他們并不了解;但如果他指出他們的錯誤,這些中國學生們就能演奏得很好。影片中有一些斯特恩糾正中國人表演錯誤的部分,說明中國的老音樂家演奏的是錯誤的,所以他們在理解西方音樂的時候,他們的教學存在一些錯誤。此外,在這部電影中,斯特恩尖銳地指出了中國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即中國學生更注重技巧,而不是音樂。這個問題實際上在今天仍然很普遍,因為通常人們認為,如果他們能演奏難的音樂,就能證明他們更專業,更容易找到好工作。然而,斯特恩教育學生們應該更多地關注音樂,比如他們演奏的句子應該像他們唱得一樣自然優美。感謝斯特恩的來華訪問指導,西方音樂的演奏和教學在中國取得了迅速的進步。在紀錄片的最后,艾薩克·斯特恩在二十年后再次回到中國,他目睹了中國的巨大變化,并拜訪了所有在世的、現在都是中國著名音樂家的學生和老師。其中一名學生告訴斯特恩,他們主要就是從他那里學到了知識,受益匪淺。
由于音樂交流是雙向的,中國也提供了許多中國傳統音樂的寶貴資源。有很多外國人喜歡中國古典樂器,來中國學習或者找當地的中國學生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中國民樂團就是由一群熱愛中國古典樂器的人于2007年成立的。這個樂團的成員主要是中國人,但在近幾年,有許多對中國的樂器和音樂感興趣的澳大利亞人也加入這個團體,甚至有些在中國都少有人彈的大阮和中阮在這個樂團中都有演奏。據筆者采訪的一位民樂團成員說,演奏大阮的是為澳大利亞人,特意去中國學習了四年大阮。在這個合奏團成立之初,它只有一些中國常見的樂器,如古箏、二胡、笛子等,直到2012年這個樂團的成員增加了一些,聲部也豐富了很多。事實上,這個合奏團的成員幾乎都是業余的,不像音樂專業的學生演奏得那么專業,但他們所做的是振興和傳播中國傳統音樂到世界。節假日或慶典活動時,他們也會做一些商業表演。比如在中國的春節期間,他們會演出并慶祝節日,把快樂分享給澳大利亞人。
(二)音樂交流有助于一個國家傳播和保護其傳統文化
古琴是中國一種古老的傳統樂器,在200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由于古琴在過去屬于文人音樂,只有學者或有一定地位的人才會彈,普通人不會彈,所以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崩潰,會彈的人也就不多了。此外,中國的傳統音樂,特別是那些代表封建主義的元素,所以新中國成立初愿意演奏古琴的人很少。據記載,在20世紀50年代,只有86人會彈古琴。多虧了古琴音樂家們致力于振興這個樂器,古琴申遺成功,此后,古琴又在許多電視劇和重大活動中展現身影,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就有專門的古琴演奏。這些年來,一些古琴音樂家到其他國家演出,這使得古琴不僅在中國流行,也在其他國家被人們所熟知,也有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古琴。
1940年,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出版了《琴道》一書,將古琴介紹給西方國家。今天在美國有不少人喜歡古琴,劉彥就向大家介紹了古琴和古琴音樂家在美國的情況。據劉彥說,她列出了一部分美國古琴音樂家的名字,包括華裔美國人和美國人。他們中的一些人是中國的古琴音樂家,移民到美國,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在中國學習古琴。在美國,劉彥指出六七十年代是古琴第一次傳入美國,美安是美國古琴的主要流派。此外,美國的師資有限,所以很多人選擇購買古琴,通過網上的教學視頻自學。此外,劉彥指出在美國購買古琴的困難,因為沒有生產古琴的作坊,所以他們的古琴主要在中國購買;還有一些學校開設了古琴課程,但是古琴的數量有限,所以老師會教學生如何制作和使用他們制作的古琴來學習。古琴作為一種中國古代樂器,有很多中國傳統文化,所以要想在新的環境中發展,就需要適應當地的文化。劉彥稱,盡管一些古琴音樂在中國不同于人們所聽到的,但古琴的核心無法改變,因為古琴代表中國的文化,因此,在美國古琴音樂的理解是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在中國學習者最多的樂器當屬鋼琴,而不是中國的傳統樂器。鋼琴之所以如此流行,是因為所學的系統的樂理知識來源于西方,而早期的音樂教育家都認為鋼琴是了解西方音樂最重要的樂器。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深受西方文化和音樂的影響,學習西方樂器在中國成為一種趨勢,并且就各音樂學院招生情況來看,音教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鋼琴,學習鋼琴也確實可以讓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發揮用處,比如學校音樂老師可以用鋼琴給學生彈伴奏等。
(三)音樂交流將促進音樂國際化和多元化
19世紀,法國作曲家普契尼從中國民歌《茉莉花》中獲得靈感,創作了歌劇《圖蘭朵》,并在此歌劇中多次使用了《茉莉花》的旋律?!盾岳蚧ā肥侵袊钪拿窀?,也是中國的第二首國歌。這首歌原是南京六合民間小調“鮮花調”,1793年,英國人約翰·巴羅將它首次在船上傳播并將其記錄下來。1896年,清朝官員在歐洲將這首歌作為臨時國歌使用,此后,這首歌便在海外聞名。
有一些中國傳統音樂被改編成西方樂器演奏的音樂,如《夕陽簫鼓》,它最初是由中國的琵琶演奏,后改編成古箏曲。1980年,中國作曲家黎英海(1927—2007)將其改編為鋼琴曲,利用鋼琴上不同的演奏技巧,將中國樂器如鼓、琵琶、古箏和中國豎笛的聲音融為一體。他的作品啟發了許多中國作曲家用鋼琴來展示中國樂器。他師從當時在中國南京任教的英國作曲家本杰明·弗蘭克爾,從而系統學習了西方關于鋼琴和聲樂作品的作曲技巧和理論知識。
1959年何占豪和陳鋼創作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何占豪在采訪中指出,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旨在將中國的樂曲和故事與西方樂器相結合,創作出中國自己的協奏曲作品。因為他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時,在中國農村演奏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群眾表示雖然喜歡這些作品,但他們聽不懂,所以他想創作出中國老百姓能夠理解的中國自己的協奏曲。因此,何占豪和陳鋼在創作這首曲子時,用中國越劇的曲調和西方樂器相結合,使得《梁?!穮f奏曲深受中外聽眾喜愛,經久不衰。
同樣,用中國樂器演奏西方現代音樂,也是近年來中國樂器發展的一種創造性方式。有一個樂隊叫“龢”(意味著和諧),由多所高校的學生組成,他們演奏古琴、古箏、揚琴、弓笛、鼓等中國傳統樂器,表演他們自己創作的現代搖滾音樂。他們受到中國電視節目的邀請,在網上也可以看到他們的表演。他們通過與國際音樂元素的結合來傳播中國傳統樂器,這使得中國古代樂器演奏的音樂新穎時尚,吸引年輕人學習這些樂器也是向世界傳播中國樂器的有效方式。因此,音樂交流可以促進傳統音樂或樂器的發展。由于許多中國樂器需要復興,不同文化和音樂元素的結合將提高這些樂器在世界上的知名度。
音樂交流也改變了人們對中國流行音樂的舊觀念。中國流行歌曲之父一定是黎錦暉(1891—1967),他于20世紀20年代在上海創作了現代流行音樂。Lau指出,由于早期流行歌曲是關于浪漫愛情的,其中一些被認為是對社會有害的,所以這種音樂被稱為黃色音樂(色情音樂)。20世紀70年代,香港和臺灣出現了海派流行音樂,但用廣東話和福建話演唱。到了20世紀80年代,流行音樂在中國大陸被廣泛接受。由于中國作曲家受到西方觀念和音樂的影響,中國流行音樂變得多樣化和現代化。
(四)音樂交流增進了兩國之間的友誼,也有助于人們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
中國和澳大利亞有多年的音樂交流,19世紀50年代以來,清朝政局不穩,許多中國人移民到澳大利亞淘金,中國音樂從此隨著中國人來到澳大利亞。Wong指出早期的中國人如果有時間時會在澳大利亞聽粵劇,即使澳大利亞政府對華人移民有許多限制,但是對于許多中國礦工們戲曲表演是他們唯一的社會活動以及教育資源。中澳兩國自1972年建交后,中國傳統音樂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并受到歡迎。例如,在1981年4月17日的堪培拉時報上就刊登了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成員中的二胡獨奏家王國通(音譯)、竹笛獨奏家簡全義(音譯)、琵琶獨奏家何樹峰(音譯)訪問澳大利亞并在堪培拉音樂學校排練、演出的新聞。這次可能是中國音樂家首次正式訪問澳大利亞,并且報紙上有二胡、琵琶進行了解釋。其實在紀錄片中,當艾薩克·斯特恩第一次訪問中國看到這些樂器表演時,他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因為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這些樂器,并且他覺得有些樂器雖然看起來很奇怪,卻能奏出美妙的音樂。因此,當澳大利亞人第一次看到中國樂器時,也是直接介紹中國古典樂器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在1981年交通工具還不像現在這樣方便,中國音樂家們能去遠在南半球的一個國家是十分難得的。
音樂通常被視為與其他國家溝通的外交角色。2002年,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在悉尼歌劇院舉行音樂會,這是中國音樂家首次在悉尼歌劇院演出。這次活動是為了慶祝中澳建交30周年。在這場音樂會上,宋祖英不僅演唱了中國民歌,還演唱了兩首澳大利亞民歌。這場音樂會讓澳大利亞人民欣賞到了中國的民歌,也展示了中國傳統音樂在世界上的地位。在這場音樂會中,宋祖英演唱了一首著名的中國民歌《茉莉花》,這首歌從乾隆時代就很有名,在19世紀末曾被作為國歌接待來訪的西方大使。然而,進入中國的澳大利亞音樂家或音樂表演卻很少。據報道,澳大利亞只有墨爾本交響樂團訪問過北亞:中國、日本和韓國。由于音樂交流是雙向的,澳大利亞音樂家也可以經常訪問中國,這將有利于兩國音樂的發展。
音樂交流還可以幫助音樂專業的學生得到更多演出學習或得到國外大師指導的機會。例如,現在很多大學都會請外國的教授來學校開展大師班,或去不同國家的學校演出,兩國的學生都能進行學習交流。2016年十一期間,華中師范大學天空合唱團曾訪問俄羅斯并在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演出。這次演出是莫斯科中國文化節的一部分。天空合唱團是華中師范大學于2001年成立的一支女子合唱團,在國內參加過很多比賽,獲得過很多獎項。當晚,他們表演了15首中外合唱曲,也收獲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這次演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這是對她們合唱團水平的肯定,也再次證明了中國學生在合唱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
三、結論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外音樂交流更加活躍頻繁。也是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了解并喜歡學習西方樂器,中國的很多傳統樂曲也因為加入西方音樂風格和元素有了巨大的變化。通過音樂的交流,每個國家的音樂都變得更加豐富和國際化,而且各國的音樂老師也都更加專業和優秀。同時,音樂也是外交文化的有力工具,使得人們通過音樂了解另一個國家的文化。許多外國人也因為音樂交流喜歡中國樂器并加以學習,使中國傳統樂器在國外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在這個互聯網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的音樂交流必將越來越多,但是中國的傳統音樂仍然需要保護和傳承,中國樂器仍需要大量年輕人進行學習和發揚,這不僅是一個國家音樂的獨特特征,更是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最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安晶.從“西樂東流”和“東樂西傳”看中西音樂交流的雙向性[J].北方音樂,2015,(09):133-134.
[2]陳晶.中國近代女性音樂教育的先鋒——上海中西女塾音樂教育研究(1917-1930)[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京),2010,(4):78-86.
[3]宮宏宇.中西音樂交流研究中的誤讀,疏漏與夸大——以民歌《茉莉花》在海外的研究為例[J].音樂研究,2013,(01):85-95.
[4]劉彥.古琴在美國的生存狀態一瞥[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9,(50):50-57.
[5]譚筱婷.當代女性主義視野下的中國高師音樂教育[J].音樂大觀,2014:206.
[6]帥彥.作曲家何占豪暢談小提琴協奏曲《梁?!肺迨闧N].南方都市報,2009-07-03.
[7]陳文旋子,崔楨楨.天空合唱團赴俄音樂會獲圓滿成功[EB/OL].華大在線,2016-10-17.
[8]默里·勒納.從毛澤東到莫扎特(紀錄片).1981-2-23.
[9]Lau, Frederick. Music in China.[M]New York: Oxford,2008.
[10]Luo, Mengyu. Cultural policy and revolutionary music during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ase of the Shanghai Symphony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Volume 24,Issue 4.2016:431-450.
[11]Wong,David.Reviews:"Chinese Music in Australia:Victoria,1850s to Mid-1990s"[J]. Ethnomusicology forum,2006,(11):333-336.
作者簡介:
劉暢,華中師范大學2011級本科生,澳洲國立大學2016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