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旖珂
【摘要】 黃正德《詞義分解、無聲范疇和方位短語》一文立足于詞義分解假說的合理性,探討詞義分解在漢語中的不同句法表現。在回顧前人關于無聲輕動詞假說的新舊事實的基礎上,力求證明作為輕名詞的無聲方位詞及介詞短語中無聲介詞等無聲范疇的存在,重新解答了“所”字結構的某些性質、“去”的演變等相關問題。研究發現,參數理論框架下的無聲范疇假說有助于解釋不同語言或語言的不同階段之間的差異。黃文拓寬了詞義分解理論的應用范圍,進一步為其提供了論據支持,增強了該理論的解釋力,堪稱形式句法學研究漢語語法演變的范例。
【關鍵詞】 詞義分解;無聲范疇;歷時演變
詞義分解理論脫胎于McCawley(1968)和Ross(1972)等的早期生成語義學研究中。在經歷了以Fodor(1970)等為代表的激烈反對者提出的三種反駁理由及七十年代后期生成語義學派的瓦解等挫折后,于八十年代重獲理論復興:在雙及物句法結構分析(Larson 1988)、致使動詞和其他完結謂語的強及物性(Levin1999)、名源處所動詞和物移動詞的派生(Hale &Keyser 2002)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研究一方面為詞義分解理論提供了證據,另一方面也通過該理論在具體語言現象中的分析應用,增強了其解釋力。黃正德的《詞義分解、無聲范疇和方位短語》正是在眾多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著眼于漢語句法中的各類語言事實,為詞義分解理論提供新的證據。
論文共分為五個部分,正如作者在引言部分指出,文章的寫作目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回顧和評介一些支持無聲輕動詞假說的新舊事實;二是為分析涉及其他無聲中心語的范疇提供論據,尤其關注作為輕名詞的無聲方位詞和介詞短語結構中的無聲介詞等。論文緊緊圍繞以上目的,在各部分中詳細展開論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作者在此部分介紹了詞義分解的定義、起源、發展簡史以及其在當代句法理論中的定位和應用等問題。他指出,按狹義理解,詞義分解類似于“因式分解”,是指一種由一個單純詞或單語素X0分解成一個包含一或多個無聲X0中心語的更大結構的假說。
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者認為,現代漢語作為一種高度分析性語言,能從不同角度為詞義分解理論提供豐富證據,并給出了三條理由,即(一)現代漢語中存在部分無聲X0范疇具體化的表現形式,如顯性輕動詞;(二)某些詞類呈現出高度多義性,其中包括可以使假設的復雜結構中的部分結構具體化的意義,為無聲輕動詞范疇在復雜結構中占據位置提供了證據;(三)現代漢語中存在大量的句法語義不匹配現象,表明句法成分可以移動到無聲中心語位置。這些理由多涉及動詞和動詞短語的具體事實,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也不吝筆墨地對其做出專門介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意識到大多數詞義分解研究關注動詞,而鮮少涉及其他詞類范疇。因此,在論文內容的第三至第四部分,他重點分析了以無聲方位詞和無聲介詞為代表的兩個無聲范疇存在的證據,及其對“所”字結構的某些特殊性質、“去”的演變等問題的解釋力。
第二部分是輕動詞,以概要的形式回顧和介紹了一些為無聲輕動詞假說提供證據的語言事實。此部分內容緊扣引言中所提出的現代漢語為詞義分解理論提供論據的三種理由一一闡述。首先,作者討論了現代漢語顯性輕動詞“打”為英語和上古漢語中無聲輕動詞DO、CAUSE的存在提供的證據。他認為,現代漢語中詞匯意義較虛的輕動詞“打”直接填補了詞義分解結構中假設的位置,而在英語和上古漢語中,該位置被基本語義為“DO”(做、弄)或“CAUSE”(使)的無聲輕動詞占據,觸發了低層名詞短語的移位,由此分化出了與現代漢語“打”字短語意義相同的名轉動結構和致使結構。這一分析過程不僅證明了詞義分解理論的合理性,也從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從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雙音節化的句法機制。
其次,作者以普通話雙賓動詞“給”及其在古代漢語和閩南語中的對應形式為例,分析了一詞多義現象為詞義分解提供的證據。第一個證據是閩南語中“與”的多義性。他同意Cheng等(1999)的觀點,指出“與”的給予義可拆解成包含無聲輕動詞CAUSE和HAVE的結構“x CAUSE y to HAVE z”。其致使義和被動義皆由其給予義語法化而來。第二個證據是上古漢語中的“與”。
作者認為,上古漢語中“與”所具有的給予義和伴隨義可通過Hale &Keyser(2002)、 Harley (2003)等對“give”(給予)的詞義分解結構得出?!芭c”的給予義可視作是一個包含無聲輕動詞CAUSE 、BE和WITH的事件結構“x CAUSE y to BE WITH z”。由該結構可知,“與”的伴隨義可由其給予義減去致使成分得來。這讓我們更加直觀地看到“與”從給予義到伴隨義的變化過程。隨后,作者找到來自現代漢語北方方言的證據,即“給”是一個表存在、發生的非賓格動詞。此類意義是在“給”的及物義或致使義基礎上去主語化,在內部論元提升的同時,提升“給”的發生義獲得的。作者為大家清晰地描繪了三種語言中“給”的多義性事實,說明具有多種義項的詞可分解成一個相對復雜的事件結構,無聲輕動詞往往是該詞的某個義項,并且可以從該結構中推演出該詞的其他義項,再次有力地證明了無聲輕動詞的存在。
此外,作者通過對普通話中偽定語結構及名詞、量詞搭配不當等句法—語義不匹配現象的分析,指出結構中包含一個無聲輕動詞DO。它可以觸發核心動詞移位到無聲中心語位置,從而得到此類結構的表層形式,造成句法語義不匹配的“假象”。若將無聲輕動詞還原,可以發現,結構中的動詞短語是無聲輕動詞的內部論元,指涉一個事件結構,意即結構中的名前修飾語的修飾對象是動作句中動詞短語所指的事件論元。這一現象亦為無聲輕動詞的存在和詞義分解理論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事實論據。
需要說明的是,作者特別指出了沈家煊(2006;2007)對該現象研究的不足。沈文試圖用“糅合說”(blending)來解釋句法—語義不匹配現象。認為此現象的產生是不同句式的結構框架與詞項二者類推糅合的結果。但在作者看來,“糅合說”僅僅是對例外現象進行解釋的最后訴諸手段,且只能闡述該現象緣何產生而不能解釋其無法產生的情況。詞義分解和核心詞移位的分析則可以彌補這種缺陷。排除該現象的例外性并對其做出符合生成語法框架內的普適性解釋。我們認同作者的觀點,這體現了詞義分解理論對語言現象的較廣泛的解釋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理論進步。
輕名詞部分涉及以量詞、介詞和方位詞為中心語的非動詞范疇。作者試圖證明,除輕動詞外,漢語中亦存在顯性或無聲的輕名詞范疇,它們為名詞的詞義分解提供了證據。在量詞部分,他首先將量詞與輕動詞做比較,從選擇關系、功能、類型學及歷史語法分布的相似性等方面分析量詞作為輕名詞的三種理由。隨后,引用Borer(2005)與Chierchia(1998,2008)等人的研究,指出量詞作為一種實現名詞短語個體化的手段,也可看作是一種將名詞短語分解為一組個體單位的度量函數。進而認為上古漢語中也存在一個無聲量詞范疇。這一推論似乎合理,但卻缺乏來自上古漢語獨立的語料證據,分析過程不甚明晰,有待進一步挖掘。
作者還關注到了另一個重要的輕名詞范疇——方位詞。通過對現代漢語、上古漢語、上古漢語晚期至中古漢語早期等三個階段中方位詞的歷時考察,作者討論了其為詞義分解提供的證據,以及“在具有位置性論元的自然語言中,方位詞中心語含有‘地點’基本語義”這一假說的合理性。在現代漢語中,他發現,介詞若選擇位置作為補語,往往需要帶上一個方位詞;若限定詞短語本身就具有位置含義,則不需要帶上方位詞。研究顯示,帶方位詞的原因是位置名詞自身賦格的需要;而不帶方位詞的情況則是由于該結構中的無聲方位詞通過一致操作繼承了位置性論元的“地點”特征,獲得允準。
隨后作者采用郭銳(2002)、魏培泉(2003)及貝羅貝(2003)等列舉的上古漢語語料,指出上古漢語中沒有顯性方位詞,提出了一個頗值得思考的問題:現代漢語中位置論元能帶顯性方位詞,而上古漢語與英語不能的原因是什么?按照參數理論的研究思路,作者做出了一個重要推論,即差異是由方位詞的性質導致的。該差異使得現代漢語與上古漢語(及英語)處在分析——綜合連續統中的不同位置?,F代漢語中的方位詞既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能進入一致操作的無聲方位詞,兩種情況都不會觸發位置論元移位。這使得現代漢語呈現出綜合性。與之相反,上古漢語存在一個具有強[+EPP]特征的無聲方位詞,會觸發位置論元移位,使上古漢語呈現綜合性特征。由此,作者也就解釋了上古漢語中沒有顯性方位詞的原因。
接下來,作者又援引貝羅貝(2003)的研究,對上古漢語晚期至中古漢語早期“非位置性名詞開始帶方位詞,而純粹選擇位置的介詞變得不再必要”這一現象進行闡釋。通過與上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中的情況做對比,他認為,這一時期內無聲方位詞已經失去了強[+EPP]特征,移位策略讓位于一致操作,導致了某種程度上的分析性。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做出了具有說服力的推論,即無聲介詞的出現是一致操作從方位短語領域擴展到介詞短語領域的體現。至此,作者在三個階段中都證明了其在本部分開頭時提出的兩個假設,為詞義分解理論和無聲范疇假說的合理性提供了來自非動詞范疇的翔實論證。論證過程思路清晰,環環相扣,且在得出符合預期的結論之余,深刻而富有創新性地捕捉到了一個漢語歷時句法變化的過程:上古漢語無顯性方位詞,從該時期至中古漢語早期,無聲方位詞逐漸失去了強[+EPP]特征,一致操作讓位于移位策略,并進一步擴展至介詞短語領域,導致這一時期無聲介詞的出現,隨著一致操作的適用范圍削減至方位短語領域,現代漢語中帶位置論元的介詞必須出現。整個過程中,漢語的分析性逐漸加強。可以看出,作者發現的這一漢語史歷時演變過程是在原則和參數理論框架下,以詞義分解假說為理論工具,賦予無聲方位詞和介詞以參數地位,考察參數變化的內在句法機制,從而擴大詞義分解理論的應用范圍,體現出其對漢語句法演變現象強有力的解釋力。
在第四部分,作者基于無聲方位詞和介詞存在的理據,認為二者可以為“所”字結構的某些性質和漢語歷史上“去”的特殊語義演變提供解釋。針對“所”字結構,作者以“以是”(for this)和“所以”(there for)為例,探討關系化或被動化使表個體的短語變成表地點的短語的原因。考察多種語言中的事實可發現,表個體的論元通常處于介詞后,表地點的論元通常處于介詞前。因此,該問題又可轉化為:為什么介詞后的論元提前,需要一個表地點的詞?以及為什么只有提前時,才需要表地點的詞?作者認為,這是由空語類原則ECP決定的。分析顯示,為了不違反ECP原則,方位詞短語必須直接顯形為不具有無聲方位詞的詞匯化的地點詞。這一現象的分析說明詞義分解理論不僅可以解釋無聲范疇存在的情況,也可以解釋它不存在的情況。
接下來,作者又闡述了“去”從表“離開”到表“去到某地”的演變過程。他在借用無聲介詞假說的基礎上,對胡敕瑞(2008)“去”的演變路徑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補充。指出“去某地”義的產生與歷史的詞序變化有關。它要求表起始地的介詞短語只能出現在動詞前,且該介詞可以被刪除。此外,他還認為,“去”從“離開”變為“去到某地”,詞匯意義無實質性變化。關鍵看它與表起始地的無聲介詞短語組合還是表目的地的短語組合。另外,作者考察了現代漢語、粵語及明清時期漢語中“去”的變化過程。得出結論:“去”從明清時期漢語到現代漢語,再到粵語的變化是輕動詞“到”逐漸語法化的過程。該過程是漢語從高度分析性向中度綜合性的轉變。最后,作者總結了論文的研究結論及詞義分解理論、無聲范疇假說的重要作用。
在《詞義分解、無聲范疇和方位短語》一文中,作者立足于詞義分解理論的合理性,構建了論文結構及內容的清晰脈絡,試圖用各類語言事實為詞義分解假說提供證據。在研究對象上,將研究視野從動詞領域擴展到非動詞領域;在研究結論上,借助詞義分解假說這一理論分析工具,得到了超越證明該理論本身的重要意義,即捕捉到漢語中不同類型的歷時句法變化過程。在為詞義分解理論尋求更廣泛的語言證據的同時,也擴大了該理論的解釋力。文章論點鮮明,論據充分,是一篇值得學習和關注的漢語歷時句法研究佳作。
參考文獻:
[1]Fodor, J.Three Reasons for Not Deriving "Kill" from "Cause to Die"[J].Linguistic Inquiry, 1970,1(4):429-438.
[2]Hale K L , Keyser S J . Prolegomenon to a Theory of Argument Struc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9, 150(2):127-128.
[3]Huang C .The Macro-History of Chinese Syntax and the Theory of Change[J].Chinese Linguistics, 2006.
[4]Levin B. Objecthood: An event structure perspective.1999.
[5]Richard K.Larson.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3).335-391.
[6]馮勝利.漢語歷時句法學論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7]馮勝利,蔡維天,黃正德.傳統訓詁與形式句法的綜合解釋——以“共、與”為例談“給予”義的來源及發展[J].古漢語研究,2008,(03):2-13.
[8]黃正德.從“他的老師當得好”談起[J].語言科學,2008,(03):225-241.
[9]黃正德.論元結構、詞義分解和輕動詞句法[J].韻律語法研究,2017,(02):1-31.
[10]黃正德.漢語動詞的題元結構與其句法表現[J]. 語言科學,2007,6(004):3-21.
[11]沈家煊.“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兼說漢語“糅合”造句[J].中國語文,2006,(04):291-300+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