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君
[摘?要]伽倻琴藝術作為朝鮮族音樂文化風格的重要標識,在傳承流變的過程中,反映著朝鮮族人民真實的生產生活與社會活動,承載著朝鮮族的民智、民情、民史,是朝鮮族個體及群體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的“有機介質”,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文著眼于“非遺”語境下伽倻琴藝術傳承發展的生境與代表性傳承人,將其放置于民族空間和文化認同中,在傳承人體系與傳播方式方面以創新、賦能、搭建的維度,為創新伽倻琴藝術的傳承工作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伽倻琴藝術;“非遺”;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4)06-0077-03
一、人員遷居和伽倻琴藝術生境的形成
用文化概念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三部分復合而成,“非物質”指的是“精神、技藝”等,“文化”體現的是“人類創造物”的含義,“遺產”表示為“過往歷史留下的財產”,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過往歷史中,人們用智慧、精神、技藝創造而成傳承給今人的文化財產。用勃洛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kaspar)的文化功能理論和美國人類學家朱利安·斯圖爾德(Julian?Steward)的文化生態理論解讀音樂“文化”的生成,即生態—需求—創造—文化連接生成的內在邏輯鏈條。“文化”是以人類需求為前提,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下創造出的文化產品。
就音樂文化的生境來說,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對音樂文化生境的存續尤為重要。朝鮮族音樂文化的產生,“基于以村落為單位的各種生產共同體、游樂共同體、生活共同體等,植根于民眾生活”。自19世紀中期,朝鮮族大批遷入我國東北地區。他們九成以上是農民,最初是開墾荒地建設家園,音樂活動則伴隨著生活生產零散、自發地進行。此外,在沒有其他文化沖擊的特殊歷史文化背景下,加上農村的交通閉塞、信息落后等原因,由朝鮮半島人員遷居帶來的民間音樂在我國東北朝鮮族居住區和雜居區扎根,并以農村為中心得到保存和演變,奠定了朝鮮族音樂文化發展的基礎。“移民活動有的是自發流動,有的是大規模組織性的部隊開荒生產活動等。這些都對音樂的變遷,地區與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產生了重要影響”。朝鮮族作為從朝鮮半島陸續移民至中國的少數民族,在移民的過程中將朝鮮半島傳統音樂文化帶到了中國,傳統樂器伽倻琴也在這時傳入中國。伽倻琴與朝鮮族的歷史一起經歷了朝鮮半島的三韓時期、新羅時期、朝鮮王朝時期,傳入中國后一直延續至今,在民族交流中,發展為融合各民族文化的朝鮮族傳統樂器。其形制主要有正樂伽倻琴、散調伽倻琴,以及現代改良伽倻琴三類。
二、伽倻琴藝術傳承人的代際傳授
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人類為了達成自己(也即“種”)的生生不息,在“種”的繁衍方面,不僅需要生物性的不斷繁衍,更為重要的是“種”的文化自覺、認同,才能保證在文化自覺、認同前提下的“文化人”的繁衍。為此,就需要將能使“文化人”繁衍的文化,作為“傳統”承前傳后。例如,“非遺”保護與傳承作為國家行為和意志的意義就在于此,即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文化認同以及形塑中國各民族獨具特色、交融共存的“文化人”。本文認為,這是各民族“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社會語境,也是伽倻琴藝術“為何非遺”以及在當代“非遺”語境下如何傳承發展的初心或邏輯起點。
在“非遺”語境中表述“非遺”形態的表述主體,就是“非遺”項目的各級代表性傳承人。伽倻琴藝術“非遺”項目的傳承人,也是承接并傳遞歷史文化記憶的“文化人”,伽倻琴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傳承人的努力。其中,金震、趙順姬、金星三三位伽倻琴藝術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1955到1959年間,金震赴朝鮮國立音樂大學留學,并師承安基玉
安基玉(1894—1974年),男,出生于全羅南道羅州市南平面大橋里(今韓國),1946年到朝鮮,是朝鮮伽倻琴散調傳承人。
學習伽倻琴。安基玉保留了金昌祚散調原型的同時,添加“厄莫里”“揮莫里”等長短,創作出安基玉散調。金震在留學期間學習到安基玉流派的一套較完整的伽倻琴散調音樂,并在中國將伽倻琴散調傳播起來。他實施了伽倻琴散調音樂樂譜化工作,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藝術實踐等方式,實現伽倻琴藝術在中國的本土化與創新性發展。趙順姬師從金震,學習安基玉散調和金光俊散調,在伽倻琴改良和演奏方法改革上為伽倻琴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在演奏法上,保留了傳統演奏法的同時,將漢族樂器古箏、琵琶、揚琴等樂器演奏方法,創造性地引入伽倻琴的演奏中,提高了演奏技巧,自然、貼切地豐富了表現力。此外,提出將伽倻琴改良為23弦7音階進行演奏的方案,擴充伽倻琴音域,并在弟子金星三的協助下,于1978年2月完成了伽倻琴的改良。金星三在延邊藝術學校專攻伽倻琴期間,跟隨金震學習安基玉散調、崔玉三散調、丁南希散調等,又師從趙順姬學習了池萬壽散調和現代伽倻琴演奏。比較中國古箏與伽倻琴的演奏法,將古箏的各種演奏技巧運用到伽倻琴演奏中,賦予了伽倻琴演奏新的發展空間。1982年,金星三回到延邊藝術學校擔任伽倻琴教師,先后培養了許多伽倻琴藝術人才,對普及伽倻琴藝術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此外,金星三在伽倻琴演奏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1982年,在“全國民族器樂獨奏大賽”上,榮獲表演一等獎,1983—1985年,陸續赴美、法、日、韓等國家進行伽倻琴獨奏演出。金星三在培養眾多優秀的伽倻琴演奏家的同時,以出眾的演奏技巧參與國內外各種演出、比賽和交流活動,不斷探索朝鮮族伽倻琴的發展方向。為了避免傳統伽倻琴音樂的消失和停滯危機,他創立“延邊大學藝術學院民族樂團”,并成立“朝鮮民族樂器研究制作中心”,致力于民族樂器的傳承、改良事業。
“文化本身就是開放性結構,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作為能動的存在,也試圖發揮自己的能動性為文化發展作貢獻”,伽倻琴傳承人在“非遺”語境中,傳承傳統伽倻琴藝術的同時,創作伽倻琴演奏曲目,使之更符合現代群眾音樂審美需求;改良伽倻琴樂器形態,減少傳統伽倻琴演奏新創作曲目中的不便;或以伽倻琴音樂作品創造性地發展伽倻琴彈唱的表演形式,擴大群眾觀賞的舞臺表演空間。伽倻琴藝術傳承人以不同的方式,實現了伽倻琴藝術的融合、創新性發展。
三、伽倻琴藝術非遺當代傳承現狀
伽倻琴藝術于2011年5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隨著我國進入了“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時期,在國家和政府大力開發民族文化產業的機遇面前,合理利用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在與文化產業和大眾市場的對接中將朝鮮族傳統音樂加以融入,不僅有利于實現伽倻琴藝術的有效傳承,也為同各民族色彩濃厚的音樂文化的交流交往構筑起了橋梁。
本文主要對吉林省朝鮮族伽倻琴藝術的傳承現狀進行分析。近年來,伽倻琴藝術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推進,主要圍繞“伽倻琴藝術非遺+傳承人+傳承基地”“三位一體”保護體系、搭建青少年非遺研學平臺、以文化旅游產業推廣為途徑等方面展開。2014年,延吉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在“四個進一步”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提出進一步發展民族文化事業,積極推動“伽倻琴基地”等民俗文化基地建設;同年7月,延吉市民族宗教事務局舉辦“第二屆伽倻琴民俗文化節”。2019年,吉林省文旅廳發布文件,增加延邊大學參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促進了伽倻琴藝術研究保護和傳承傳播工作的開展。2020年,吉林省文旅廳公布延邊州崔美鮮、金英為伽倻琴藝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同年12月吉林省教育廳公布延邊大學為伽倻琴藝術傳承基地。2021年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舉行首屆中國朝鮮族伽倻琴藝術展演,充分展示了伽倻琴藝術歷代傳承的獨特民族風格和音樂魅力,使其社會影響力和認知度得到進一步提高。2022年7月,延吉市堅持開展“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活動,市非遺保護中心每年舉行“進校園、進軍營”等各類展演60余場。積極開展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如北山街道伽倻琴表演隊等民俗表演隊,為在群眾中普及和發展伽倻琴藝術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上舉措,為促進朝鮮族伽倻琴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相關文件的發布,充分說明了政府對“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重視,不論是國家政策還是社會環境,伽倻琴藝術的傳承都得到了有力支撐。一方面,國家政策層面規范和指導相關地區、部門、團體及個人的傳承、保護行動,其中包括發展綱要、行動計劃、項目計劃等方式;另一方面,社會環境層面主要依托國家政策來為“非遺”的保護、傳承優化傳播環境,讓伽倻琴藝術在“政策—傳播”的環境中得到有力的保障。
四、伽倻琴藝術傳承新思路
由上文可知,伽倻琴藝術傳承保護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正是在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推進中,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伽倻琴藝術傳承應巧用自身跨文化優勢與新興媒介,建立系統的傳承人體系,創新傳播方式,使伽倻琴藝術廣泛進入到大眾視野,構建新興媒介下的伽倻琴藝術場域空間。
(一)構建系統傳承人體系
一是創新傳承人培養模式,完善“技能型”傳承人培養、發展青年傳承人。伽倻琴藝術傳承人作為傳承主體,是體現“活著的文化”的重要載體。金星三等代表性傳承人作為伽倻琴藝術的核心傳承力量,多年來致力于伽倻琴藝術傳承工作,用民族音樂技藝踐行著以人為中心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了提高伽倻琴藝術傳承人演奏技能與理論知識水平,應完善“技能型”伽倻琴藝術傳承人的培養,引導和幫助傳播主體加強和完善伽倻琴的藝術理論學習,適時進行學術干預、技能指導和評判介入。此外,應通過公益培訓活動吸引更多熱愛民族音樂的人,發展青年傳承人,為伽倻琴藝術注入新的活力,讓伽倻琴藝術的技藝迸發出青春的活力與光芒。
二是賦能校園傳承路徑,構建校園“專業教師+傳承人”隊伍。近年來,在不同區域市級、縣級非遺保護中心、文化館等相關部門的推動下,伽倻琴藝術走入校園。目前,延邊州很多學校都在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如龍井市在朝鮮族小學中將伽倻琴納入特色教學內容。2019年,延邊大學參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在藝術學院開設伽倻琴課程,培養了多位伽倻琴藝術人才。為伽倻琴藝術編寫校本教材,通過舉辦伽倻琴藝術進校園成果展、音樂教學成果音樂會等活動,下至中小學,上至高校,讓伽倻琴藝術在校園中形成階梯式、漸進式的傳承傳播機制,在校園中生根發芽、薪火相傳。
(二)創新傳承方式
一是搭建媒體傳播平臺,融合民族傳統節日。伽倻琴藝術傳承保護工作應不斷創新實踐,探索具有民族特點的“非遺”傳承之路。朝鮮族傳統節日是民族儀式傳播和民族信仰重塑的直接手段,在詮釋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中將朝鮮族傳統音樂元素匯聚在一起,以舞臺的形式還原民族群眾在參與民族傳統的生產生活場景中的音樂選擇。依托線上非遺直播活動、音樂節等平臺,融合朝鮮族秋夕節、民俗文化節、百種節(農夫節)等地方性重大民俗活動,在朝鮮族傳統節日里的群體自娛活動中使伽倻琴藝術“還俗復魅”,以恢宏的場面集中展現伽倻琴藝術獨特的魅力。
二是完善全媒體傳播體系。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是時代命題,借助媒體融合推進伽倻琴藝術傳承保護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是維系朝鮮族伽倻琴藝術活態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搭建起伽倻琴藝術傳承、傳播平臺,加強伽倻琴藝術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完善全媒體傳播平臺構建,讓朝鮮族音樂文化在融媒體參與下積累良好的群眾基礎,在音樂熏陶中增強文化認同感。伽倻琴藝術傳承人可以逐步開展建設專題網站、創建新媒體賬號、開發短視頻等系統化、專門化的方式構建新興媒介下的伽倻琴藝術場域空間。
結?語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伽倻琴藝術與其他民族在地緣的凝聚關系中彼此交融,在文化的動態發展過程中,伽倻琴藝術的改良、創新傳承體現出與時俱進的“非遺”傳承理念。觀照伽倻琴藝術“非遺”的生境、傳承人、傳承方式等方面,通過創新傳承人培養模式、賦能傳承路徑、搭建全媒體傳播平臺創新推進伽倻琴藝術傳承工作。在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通過構建伽倻琴藝術系統傳承人體系、創新傳播方式,用實實在在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實現各族人民的音樂文化共享;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加大朝鮮族伽倻琴藝術的傳播力度,讓伽倻琴藝術在當代非遺保護、傳承中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書寫新時代朝鮮族音樂文化發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樸永光.論朝鮮族傳統農樂舞多樣化表述的語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0(1):18-28.
[2]樸京花,樸今海.“生活化”:朝鮮族非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88-94.
[3]馮光鈺,袁炳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M].京華出版社.2007.
[4]馮光鈺.關于音樂與傳播的思考[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3(3):60-66.
[5]崔玉花,羅旋.伽倻琴藝術在中國的傳播與創新性發展——以金震先生藝術活動為中心[J].中國音樂,2021(6):62-66.
[6]中國朝鮮族音樂研究會.中國朝鮮族音樂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7]郭講用.傳統節日儀式傳播與信仰重塑[J].當代傳播,2012,(4):29-32.
[8]青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紅旗文稿,2021(5):36-38.
(責任編輯:李?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