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月
[摘?要]太原秧歌是具有太原地方特色的戲曲小戲。這一民間藝術記錄了太原秧歌發展三百多年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劇目內容內涵豐富,有著深厚的研究價值。太原秧歌被山西省列入“地方瀕危劇種”,亟待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因此,本課題有針對性地研究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傳承和保護太原秧歌的具體策略,對于拯救太原秧歌這一“地方瀕危劇種”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一研究也會為山西傳統民間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借鑒。
[關鍵詞]太原秧歌;傳承;保護;地方特色劇種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4)06-0193-03
一、太原秧歌概述
太原秧歌是流傳于太原市晉源地區的戲曲劇種,是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原秧歌的起源在民間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胡鬧三官”,傳說在正月十五敲鑼打鼓鬧紅火,是為了紀念“三官爺”,“三官爺”本來指早期道教尊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天神。由于早年間秧歌靠老藝人口口相傳,幾代后三官合一變為“三官爺”。第二種說法是當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打到太原的時候,當地百姓扭著秧歌歡迎李自成。第三種說法是太原市的晉源地區一帶種植水稻,人們在插秧的過程中,為了緩解疲勞,邊勞作,邊隨口哼唱的太原民歌,這些民歌演唱成熟后,運用歌舞、雜技、音樂和舞美這些音樂元素進行民歌內容的表演,最后發展為走街串巷邊扭邊唱的太原秧歌。
(一)太原秧歌生存環境
1.自然地理環境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三面環山,屬于盆地地區,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著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太原秧歌的出現與太原盆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當地大面積種植水稻,盆地里到處都是插秧鋤田的人群,秧歌對于耕種的勞動人民來說,可以緩解他們繁忙的勞作,調動勞動情緒,這為太原秧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
2.人文環境
山西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民間文化的搖籃。山西民間文化有著更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如剪紙、民間社火、威風鑼鼓等,不僅具有獨特的風格,還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太原秧歌這種山西民間文化,就是在這種氛圍下孕育并逐漸發展壯大的。
(二)太原秧歌的歷史發展
太原秧歌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5個階段。
第一,最初是在田野間勞作時哼唱的,后逐步發展成有歌有舞的地秧歌。形式內容簡單,表演基本上以民歌小唱和簡單的歌舞為主,由一人或兩人表演。演唱內容大多為過節祭祀、婚喪嫁娶,是一種自娛自樂的小型演唱形式,如《對花》《放羊》《搗米》等。
第二,登上舞臺的階段,這個階段秧歌的演出劇目不僅是歌舞小唱,而且增加了故事情節,反映當時群眾勞動生活與社會現象的中小戲曲,如《賣花》《搗銀器》《收草帽》等。
第三,中小戲曲發展為整本大套曲歷史劇階段,老藝人為了豐富秧歌表演內容,汲取梆子戲的營養,還移植編創了許多整本大套的梆子戲劇目,如《武大郎之死》用秧歌曲調演唱,很受群眾的歡迎;還借鑒了晉劇的武場伴奏和道白,但是也注意保留了太原秧歌自己唱腔的藝術特點,如《青山英烈》《彩云球》等。這一時期太原秧歌有了質的飛躍。
第四,抗日戰爭時期,大部分班社停演,大批老藝人轉行,許多劇目失傳。
第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部分秧歌劇團逐漸有組織地恢復演出,并收集、整理和改編了一些秧歌劇目,還進行了演員培訓,如《白毛女》《劉巧兒》等。
二、太原秧歌的藝術特征
(一)唱詞
1.地方方言
太原秧歌的唱詞以太原方言為基礎,演唱的口語化,使太原秧歌具有獨特的風格。在唱詞上有自己特有的結構特點。如《元宵節游北京》中“吃得喂嘴里頭甜格盈盈”“白圪生生桂花元宵”;《姐妹倆》中“門限限高撥攔倒”,其中“喂”“甜格盈盈”“白圪生生”“門限限”“撥攔”這些詞語都富有太原地方方言俗語的色彩。
2.結構多樣性
太原秧歌句式運用了民間語言和口頭語,根據藝人的演唱習慣音樂句式有兩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六句式和花句式等,一般兩句式和四句式居多。句式結構都與表演的內容有密切的關系,如兩句式《小趕會》、三句式《考察》、四句式《觀牡丹》等。
3.疊字、襯詞豐富
太原秧歌語言中疊字的使用是當地百姓口頭習慣用語。動詞、形容詞、名詞、量詞都在太原秧歌的語言中使用過。這些疊詞的使用能形象描繪劇目內容中的事物以及準確表達演員內心感情,最能體現出地方特色。如《元宵節游北京》中“園格丟丟地,冰糖塊塊,核桃仁仁,切好糖蛋蛋”;《賣花花》中“細花花,香瓜瓜、賣瓜瓜,脆瓜瓜”。
襯詞的多樣化,如“吱兒呦”“咦呀哈”“得兒”“呦丟”“哪哈”“好哈”等,這些襯詞沒有實在的字意,但是對曲調與唱詞節奏的和諧、氣氛的活躍、語氣的加強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如《割田》中“莊家長得好哈哈哈咦呀哈一起在長好哎咳咳嚎咳呀哈”;《挑豬菜》中“俺娘叫俺哎么吱兒呦去把菜來挑了么吱兒呦?”。
(二)唱腔體系及演唱內容
1.唱腔
太原秧歌的音樂唱腔屬于單曲體,大部分是一劇一曲,一個基本的曲調反復進行演唱。這種單曲體音樂多數是以太原民歌小調為主,也有一劇多曲的。曲牌主要分大套曲即“十字大調”和“小曲曲(太原當地方言)”。
2.內容
傳統小劇目內容反映百姓的婚姻愛情和日常勞動生活,篇幅短小精悍,當地人稱之為帽之戲,如《小挑菜》《割田》《搗米》等。還有一部分劇目是從晉劇劇種中移植過來的,同時還吸收了晉劇部分的鑼鼓經鼓點,如《打漁殺家》《清風亭》等。
大套曲劇目內容大多為反映社會歷史文化題材,表現英雄武士的性格,如《拳打鎮關西》《考察》《挑簾》等;還有一些歷史劇是太原藝人根據歷史小說改編,如《賣餅》《過江》《翠屏山》等。大套曲音樂的旋律曲調具有平穩有力的特點,給人一種慷慨激昂的情緒,是“秧歌本戲”。
三、太原秧歌的研究價值
(一)有利于太原方言文化的研究
太原方言是太原市及周邊地區特有的方言,屬于太原本土文化。文白異讀的發音具有強烈的色彩,這種文白異讀是在漢語中常見的一種語言文化,指同一個漢字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不同的讀音。“文讀”是指用于閱讀和識字的發音;“白讀”指平時說話的語音。文讀音是明清之后受到官話方言影響產生的;白讀音代表較早的歷史層次。
太原秧歌演唱中有豐富的文白異讀現象,實際上這種現象越豐富,越能夠從中離析出更多的歷史層次,說明這種方言留存的時間就可能越長。太原秧歌使用的方言依然保留著古老的歷史層次,保留著太原話的早期形式,從中反映出太原地區歷史文化傳承的發展歷程,反映出語言與社會、文化和歷史之間的復雜關系。
(二)有利于太原民俗文化的研究
民俗在人們長期的生產勞動、社會生活中形成并世代相傳。太原秧歌是傳統的且具有特殊文化內涵的民間藝術,作為太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人們在最初的原始生產生活及娛樂需求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成果。它不僅是一門民間藝術,同時它也與當地群眾的民俗文化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在各種劇目的內容中得以體現。
在太原秧歌劇目中,包括廟會、時令、生活、愛情、婚姻、集會等民俗內容,占到秧歌劇目的三分之二。在這些劇目中,有已經失傳的民情民俗,有些還能追尋到傳統民情風俗文化的根,如《打鐵》《挑豬草》《小趕會》《送行》?等都充分反映了田地、娛樂、廟會、節日等民俗內容。不論是在民俗文化傳承上,還是在自身的發展和藝術特點上都與眾不同。秧歌內容富有太原民間鄉土氣息,還蘊含著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韻味,所以它有著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三)有利于太原民歌文化研究
太原秧歌運用的音調是以太原的民歌小調為主,它是獨立的,但與民歌密切相關。早期的太原秧歌是在田畔街頭,表演內容大多是反映勞動生產和愛情生活的民歌小唱;明末時期搬上了舞臺表演,有角色的分工,這時的表演內容是反映群眾勞動生活和社會現實的戲劇劇目;后來受到梆子戲的影響,編演出整本大套歷史劇和連本大戲。從太原秧歌的發展來看,拓展了民歌文化內涵,民歌文化涵蓋社會生活的多個層面;太原秧歌在汲取民歌滋養的基礎上,豐富了太原秧歌文化藝術,傳達著對自然、家鄉、愛情、勞動等多方面的內容,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四、太原秧歌的傳承與保護
(一)太原秧歌傳承人重塑工匠精神
首先,傳承人對確保非遺文化的延續性是有一定責任的。重塑太原秧歌傳承人的工匠精神將成為“太原秧歌非遺”保護的核心所在。喬俊寶先生是太原秧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認為傳承太原秧歌需要擁有精益求精、守本創新的精神,在口傳身授的過程中,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傳遞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李博是年輕一代太原秧歌傳承人之一,他全身心投入挖掘、錄制,傳承太原秧歌工作。他認為傳承人對職業的熱愛和敬畏,會投入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中;對太原秧歌的傳承保護是一種堅定不移的承諾,這是對“非遺文化工匠精神”的堅守。
其次,傳承人還需做好新一代的傳承人培養工作,挑選喜愛太原秧歌藝術的好苗子,制訂規范有序的新一代傳承人培養方案,使其走向規范化、有序化。總之對于太原秧歌這一“非遺”而言,現有的傳承人各方面的狀態對于太原秧歌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太原秧歌文化場所的建設
據調查,太原秧歌目前沒有專門的團體進行經常性的演出,如果外地的旅游者或是一些年長的老人想去欣賞太原秧歌,很難在劇場中看到。太原秧歌只有排出新劇目,在審查節目和比賽時候才能在劇場看到。在劇場內演出是很有限的,秧歌演員演出的機會很少,這樣太原秧歌的傳承發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把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力度放在基層和農村,在太原秧歌發祥地晉源區,打造太原秧歌文化活動場所,服務喜愛太原秧歌的百姓,發揮文化設施的作用。多搞一些活動,如比賽、演出、培訓等,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種普及性的傳承局面,為太原秧歌傳承提供更大更多的舞臺。讓更多人去了解它,傳播它;讓太原秧歌有人演,有人傳。
(三)鼓勵發展太原秧歌民間文化演藝團體
太原秧歌最初的民間戲曲票社是“聚文匯”,清朝道光年間由馬家兄弟倆經營。在20世紀30年代,班社在周邊地區進行演出。20世紀80代初,改名為太原南郊秧歌劇團。2017年,由原太原南郊秧歌劇團崔云東一人投資成立,主要任務是恢復傳統老戲及排演新戲,同時積極尋找太原秧歌的發展市場。從對太原秧歌傳承保護的歷史來看,民間文化演藝團體在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發揮了民間文化演藝團體傳承太原秧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太原秧歌生長于民間,傳承于民間,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的強大動力在于人民群眾自覺加入“非遺”的傳承中,并將該“非遺”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民間組織的文化演藝團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起到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鼓勵發展民間文化演藝團體,也是傳承保護太原秧歌“非遺”的一條重要途徑。
(四)太原秧歌在傳承保護中發展創新
作為山西民間文化瀕臨的戲曲劇種,從國家到省、到市里,都非常重視,對于太原秧歌來說這是好的開端。新建成的太原秧歌傳承體驗中心,使太原秧歌傳承保護具有里程碑意義。體驗中心開展排練、演出、研學和展覽活動,這將成為太原秧歌發揚和傳承的重要地方。有效利用好體驗中心,在研學中看經典秧歌劇目:如《搗米》講述水稻在過去脫殼都是用杵去搗。《劉三推車》講述了光棍劉三獨自推車趕會,巧遇下凡仙女。讓觀眾體驗模仿秧歌不同人物中的姿態與形象,傳授專業的戲曲表現手法,讓我們能看到“非遺”文化在傳承;在排練中編演秧歌劇目:結合新時代特征,面向不同的年齡層次,拓展秧歌劇目內容,可先對傳統劇目內容文化進行創新發展;在展演活動中,邀請專家指導,重視各劇種之間交流互鑒,汲取各劇種豐富養分推動太原秧歌的發展。創新發展是走守正創新之路,在保留原劇種風格特征的同時,結合現代人的審美變化,創新秧歌內容形式;推陳出新,爭取推出更多的太原秧歌優秀作品。把太原秧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五)太原秧歌利用新媒體藝術擴大影響力
太原秧歌要更好地傳承下去,也應該“自我造血”。如今是數字信息時代,通過互聯網、直播基地、戶外廣告等平臺能為太原秧歌創造更多被人們看見的途徑。如線上教學課程的開設,這樣學習太原秧歌的技藝就不再受地點、時間、傳承人的限制,讓更多喜歡太原秧歌的人們隨時隨地學習,進而不斷擴大太原秧歌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太原秧歌,積極主動參與到太原秧歌的傳承保護中,探尋出時代潮流下太原秧歌傳承發展新方向。
(六)太原秧歌與旅游的融合
太原秧歌是一種具有地方性、歷史性、審美性和真實性的文化資源,它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和屬性,具有很強的旅游開發價值。“太原秧歌非遺+演藝”是對舞蹈、音樂、服飾、節慶、習俗等“非遺”文化的開發;“太原秧歌非遺+節慶”:傳統節日如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以及當地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慶活動,都可以成為吸引游客的“打卡地”;“太原秧歌非遺+文創”因地制宜,挖掘太原秧歌“非遺”的地方特色,非遺文創與現代創意結合,開發有特色、有內涵的“非遺”旅游文創產品。豐富旅游供給,使太原秧歌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旅游市場走進了千家萬戶,同時它也賦予旅游業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了雙向互補積極作用。通過旅游發展的渠道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很好的傳承保護。太原秧歌非遺與旅游融合是一種有效的傳承路徑。
結?語
太原秧歌以傳統小戲的形態存在。它運用獨特的唱詞結構、豐富多樣的表演內容真實地記錄著當地民眾的鄉土生活,具有深厚的民間文化價值。如今面臨瀕臨失傳的危險,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傳承。太原秧歌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走進大眾的視野,有序的傳承、有效的保護,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將這寶貴的秧歌藝術財富保護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太原市藝術研究院.太原秧歌[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
[2]太原市南郊區志編纂委員會.太原市南郊區志[M].北京:三聯書店,1994.
[3]武超.山西秧歌戲發展模式的創新與探索研究——以沁源秧歌為例[J].戲友,2019(5):22-26.
[4]高海燕.祁太秧歌藝術特色研究[J].北方音樂,2011(7):118-119.
[5]楊紹科.晉中秧歌的藝術風格及發展研究[J].太原市城市職術學院學報,2011(1):175-176.
(責任編輯:金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