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慧
2017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全域旅游的概念。目前,關于全域旅游的相關探討很多,對概念的理解也不盡一致,但綜合來看,應該包括以下幾點共識:一是各行業積極融入其中,各部門齊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二是要為前來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全面地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全域旅游目的地就是一個能夠全面動員資源、立足全面創新產品、可以全面滿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筆者著重分析在全域旅游的整體構架下縣域旅游業應如何整合和提升。
目前,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從全國來看,縣域經濟很多依然是依靠傳統產業來支撐發展的,北方的縣域經濟尤其如此。而轉型升級的過程非常艱難,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開動新動力,尋找新路徑,分解壓力,化解困境。而旅游業的發展恰與“五大發展理念”高度契合,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不僅有利于生態保護,而且有利于改善民生,更能為縣域發展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最重要的是,從目前狀況來,很多地區旅游資源尚未完全開發利用,如能從構建全域旅游大格局的層面去全面提升旅游業,定會給地方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資源要素沒有充分整合參與進來
1.缺少整體布局和設計。全域旅游城市要求將全市域作為一個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科學規劃全域景區布局,建設完善的公共設施和旅游服務體系。雖然很多縣在旅游業方面也有中長期的規劃,但沒有放到全域旅游的高度去全盤考慮。
2.交通系統方面,各景區之間的互聯互通沒有形成。據調查,縣域內的交通雖然四通八達,到各個景區的道路和公交車也都正常運行,但景區與景區之間沒有線路和公交車在運行。目前,私家車和旅游團車輛是穿梭于各景區和景點之間的主要運輸力量。這一現狀限制了一些人的出游路線,而自駕出游的游客也會因景點分散,打消了多游玩一些景點的意愿,使旅游效益不能夠最大化。
3.服務業方面,缺乏相應的服務設施和能力。很多縣域沒有將服務業和旅游業很好地結合起來,沒有圍繞旅游業發展服務業,利用服務業提升旅游業的思維意識,導致旅游業散漫發展,游客在景區吃住都成為一大難題。
4.資金投入方面,民間資本沒有充分參與進來。雖然各地都成立了相應的旅游開發公司,但就目前的運行來看,沒有很好地把握住自身定位,沒有充分考慮市場和民間資本的力量和活力,導致很多民間資本缺乏參與的意愿和渠道。
(二)景區本身建設有待提升
1.景區設計缺乏創新。景區旅游的本質是追求差異化,感受與眾不同的文化氛圍,但目前很多景區給游客的感官力度不夠,體驗性不強,缺乏個性化設計。當前,全國人工湖各處比比皆是,“古老”和“第一”的景區也屢見不鮮,如何在眾多旅游城市之中脫穎而出,勢必要下一番硬功夫。
2.景區的收益不高。目前,很多縣域的旅游景點由于一些條件的限制,不能做到以景養園。所以,景區容易陷入“無收益則無投入,無投入則無收益”的怪圈。
3.景區營銷力度不夠。景區也如商品一般需要一定的營銷手段和技巧,如何抓住游客心理,營造需求氛圍,有針對性地進行目標銷售,達到廣告效應、品牌效應,是目前很多縣域景區所欠缺的。
(一)堅持政府部門主導
政府主導是各個縣域旅游建設發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可以站位全局,著眼未來,對旅游業的發展做出全盤的中長期的規劃,并且可以督促各方按照規劃部署工作,扎實推進,在產業布局中充分考慮發展旅游的需要,大力推行“旅游+”,融入旅游元素,積極探索、大膽創新,融合各類要素資源投入旅游業。
(二)創建合作管理機制
旅游業本身就是個綜合性產業,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的方方面面,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為此,縣級政府應積極組織協調與旅游相關的產業部門,建立全域旅游管理機制。
(三)提供全面高效服務
打造全域旅游城市必須著力建造一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是一個為游客服務的平臺,也是一個整合服務資源的平臺,可以充分協調各個行業和崗位,為游客提供個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務。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設要本著“便民”的原則,注重“軟件”建設,為各種集散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詢、旅游集散換乘、客房預訂、票務預訂等全方位、全天候服務。另外,各主要交通站點應設立游客接待站,備有免費接送到旅游集散中心的交通車輛。
(四)建立共建共享機制
全民共建共享機制,能引導和激勵社會各界及普通民眾共同參與全域旅游建設的積極性、配合度,也能讓更多人共享旅游業發展成果。尤其是政府部門要保護當地居民參與旅游共建權利,應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旅游業發展,促進旅游業發展成果共享。
(五)以創新引領景區發展
加強景區建設,不僅要擴大景區規模,更要提升景區品位,增加景區的吸引力。要以創新的思維模式來推動景區發展,著力發展休閑游、度假游、體驗游等,促進旅游業態向高端化發展。
(六)整合各種社會資源
構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必須提供各種平臺和渠道,可以讓各種相關的社會資源和社會團體參與進來。比如,一些文化類景區可以考慮讓當地的民間文藝表演團隊進駐景區,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項目可長期簽約表演。我國很多地方都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幾乎每個縣域都有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化團體也為數眾多。如能將這些戲曲和民俗表演引入景區,定能凸顯與眾不同的地域文化,增加景區的吸引力。
(七)重視旅游的“月光經濟”
全域旅游城市的打造還應注意增加游客的旅游時長。讓游客主動留下來、住下來,意味著更多的旅游資源被利用,更多的效益可實現。比如一些地方在晚間固定時段上演大型舞臺演出,還有的在旅游區打造小吃宵夜一條街,將縣內各地特色美食集中展示和銷售,這都是很好的做法。
(八)構建旅游公交系統
很多縣域的旅游景點多是小而分散的狀態,所以有必要設置旅游專線,固定站點,固定班次,將各地景點貫穿連接,實現景區互聯互通,方便市內群眾出游。特別是在周末,可專門設置周末旅游專線,增加公交班次,或延伸公交線路,以滿足市民周末旅游消遣需要。還可以在各個旅游景區的停車場設置新能源共享汽車,以供有駕駛能力的市民使用。
(九)提高餐飲住宿接待能力
構建全域旅游城市必須全面提升整合餐飲業和賓館業,以增強接待能力和服務能力,并且引導其向企業化、特色化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特別是注意引進一些世界或全國知名餐飲企業,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
(十)增加景區營銷力度
1.塑造鮮明的景區形象,在宣傳話語上下功夫。要突出特色,給游客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覺;要有吸引力,能抓住游客心理,在游客心目中占據有利的地位。
2.在旅游淡季開展票價打折優惠活動,有時甚至可以免收門票,以增加客流量,提高知名度。還可以將全市旅游資源打包成套餐產品,實行一卡通,推出1~3天旅游(包住宿)套餐,在美團和途牛等網站上進行推廣。
3.充分利用微信等平臺,抓話題蹭熱度,讓營銷在多空間多維度中展開。學會利用網絡話語、網絡思維在網絡時空制造熱點,提高景區關注度。
(作者單位:中共永城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