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2017年是“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大氣污染治理結果備受社會矚目。就感官而言,北京藍天數量明顯增加。那么,京津冀地區居民近年來對霧霾及其治理的感受和態度如何?自身行為發生了哪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有關研究者于2017年11月在北京、天津、石家莊、邯鄲、承德5個城市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使用在線樣本庫,回收有效問卷1062份;在95%的置信度下,抽樣誤差為3.0%。
研究從關注、認知、態度、行為、預期5個層面對京津冀地區居民的霧霾經歷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并將其與網絡新聞的日常使用情況進行交叉分析,以判斷網絡信息對于提升居民環保意識、知識和行動的作用。在分析中,將受訪者對網絡的使用情況分為三種程度:一是輕度,指每天通過網絡了解新聞消息的頻率為1~3次或總時長不超過1小時;二是中度,指4~12次或總時長為2~4小時;三是高度,指13次及以上或總時長超過4小時。
在大氣污染問題的關注度上,調查者從兩個維度進行了考察:一是通過直接詢問對霧霾的關注程度,二是考察對熱點事件的知曉程度。
總體來看,受訪者2016—2017年對大氣污染(或稱霧霾)的關注程度高達78.8%,較2012—2013年(48.3%)和2014—2015年(41.2%)提高超過30個百分點。2016—2017年,中度和高度網絡新聞使用者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關心程度分別為81.9%和89.7%,顯著高于低度網絡新聞使用者的51.9%。
關于霧霾熱點事件,“各地多次霧霾爆表,指數超過一千”所獲關注度超過六成,“北京市鐵腕治霾十大重拳”“北京市長 ‘生死狀,治不好霾提頭來見”“北京霧霾籠罩航班大面積取消”和“‘APEC藍‘閱兵藍”等的關注度超過五成。受訪者對網絡新聞使用程度越高,則對相關事件愈加關注和信任。調查所列的14項事件,所獲關注度均呈低度<中度<高度網絡新聞使用者的趨勢,中度者超出低度者近20個百分點,高度者超出中度者近10個百分點。
在對大氣污染問題的認知方面,調查研究從兩個維度進行了考察:一個是對相關網絡信息的信任程度,一個是關于霧霾的知識水平。
對于調查所列的九種類型霧霾的有關信息(包括霧霾天氣、影響、來源、政策、防治、案件、宣傳等),除商業廣告僅獲25.1%的信任度外,其他獲受訪者的信任度均達七成左右。在不同程度的網絡新聞使用者中,信任度比例呈現出低度者<中度者<高度者的特點,這意味著頻繁接觸網絡新聞的人對霧霾相關信息更加信任。尤其是從空氣凈化商業廣告所獲的信任度可以看出,高度者的信任比例(41.5%)顯著高于中度(22.1%)和低度(15.3%)網絡新聞使用者。
針對六項霧霾知識點的考察,平均正確率為53.0%。其中“室內空氣質量通常不受大氣污染影響”說法的答對率達到78.6%;其次為“pm2.5含量越高,代表污染濃度越高”說法的答對率為71.5%;“用霧霾概念來指代大氣污染是不對的”說法的答對率為54.3%。其他說法認知正確率均低于50%,分別是:“醫用口罩可以起到防護霧霾的作用”說法的答對率為42.7%,“炒菜做飯會增加室內空氣中的pm2.5”說法的答對率為36.6%,“pm2.5是指空氣中半徑大于2.5的細顆粒物”說法的答對率為34.5%。整體來看,不同程度的網絡新聞使用者的答對率呈現出高度者<中度者<低度者的特點,這個結論一定程度上表明接觸網絡新聞并不能提升實際知識水平。
在對大氣污染防治的態度方面,調查研究就受訪者對兩類主體在兩個維度上的態度情況進行了考察:一是對政府的重要性認定和滿意度認可,二是對企業的重要性認定和滿意度認可。
政府在環境問題防治方面具有公認的責任與權力。認為政府在“治理霧霾和改善大氣質量方面”“比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受訪者比例高達84.2%;對政府相關工作感到“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的比例為64.6%。不同程度的網絡新聞使用者在重要性認定方面存在幾個百分點的差異,但在滿意度方面幾乎不存在差異。數據表明,政府的實際表現與所受期望之間還存在明顯差距(約20個百分點)。
企業在環境問題防治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認為企業在“治理霧霾和改善大氣質量方面”“比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受訪者比例高達83.0%;對企業相關工作感到“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的比例僅為34.6%。與上述政府數據的比較發現,受訪者對兩者的重要性認定相當,意味著期望值相當;但對后者的滿意度顯著偏低,意味著企業的實際表現令人失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高度網絡新聞使用者對企業的滿意度(50.5%)顯著高于中度(29.0%)和低度者(24.9%)。
在與大氣污染相關的應對行動方面,調查研究從個體性應對行為和社會性應對行為兩個維度進行了考察與分析。
總體來看,過去幾年在個人應對霧霾方面的一些行為(包括采取防護措施、重視污染預警等),受訪者“從未”和“偶有”的比例顯著降低,“經常”和“總是”的比例顯著提高。就2012—2013年、2014—2015年、2016—2017年三個時段來看,“從未”比例從34.2%依次下降到7.5%和2.6%;“偶有”從46.1%依次下降到39.5%和18.7%;“經常”的比例在最近兩個時段高達40%,顯著高于2012—2013年的14.4%;“總是”比例顯著提高,從4.4%依次上升至11.1%和35.7%。不同程度的網絡新聞使用者在個人應對行為方面的比較在三個時間段均呈現出低度者的行為傾向<中度者<重度者的特征,這意味著網絡新聞接觸和使用越多者在個人應對霧霾方面的行為越積極。
同樣,過去幾年社會在應對霧霾方面的一些行為,受訪者“從未”和“偶有”的比例顯著降低,“經常”和“總是”的比例顯著提高。就2012—2013年、2014—2015年、2016—2017年三個時段來看,“從未”比例從36.8%依次下降到15.2%和3.2%;“偶有”從44.0%依次下降到36.9%和29.2%;“經常”的比例在最近兩個時段約達35%,顯著高于2012—2013年的12.4%;“總是”比例顯著提高,從5.3%依次上升至10.4%和32.1%。不同程度的網絡新聞使用者在社會應對行為方面的比較在三個時間段均呈現出低度者的行為傾向<中度者<重度者的特征,這意味著網絡新聞接觸和使用越多者在社會應對霧霾方面的行為越積極。
就社會性應對行為與個體性應對行為之間的數據比較來看,受訪者在前者上的行為傾向程度略低于后者。具體到不同層級的社會性應對行動來看,社會卷入度和行動成本較低的兩項行為 “與朋友同事等認真討論霧霾有關話題”和“家人通常會聽取你防護霧霾的建議”,獲受訪者選擇的比例相對最高,均超過六成;社會卷入度和行動成本較高的兩項行為“參與過抗擊霧霾的集體行動或公益活動”和“因為霧霾有過檢舉、抗議或其他的抗爭行動”,獲受訪者選擇的比例相對最低,僅約兩成。網絡新聞使用程度越高者的社會應對行動傾向更高,在五項社會卷入度和行動成本較高的行為中,低度、中度和高度網絡新聞使用者的選擇率都呈現出10%左右的遞增。
在關于大氣污染防治問題的預期層面,調查者考察了受訪者對所在地區空氣質量改善時間的判斷,以及個人投入和參與到實際防治工作中的意愿。
在預期空氣質量顯著改善的時間時,受訪者反饋呈現出比較均勻的分布,23.8%的受訪者認為是“5年內”,28.6%選擇“5~10年”,29.0%選擇“10~20年”,約10%選擇“20年以上”。網絡新聞使用程度越高的受訪者傾向于選擇所需時間更長。45%的低度網絡新聞使用者選擇了“5年內”,32%的中度網絡新聞使用者選擇了“5~10年”,合計51.8%的高度網絡新聞使用者選擇了“10年以上”。
對于“未來一段時間,您最有可能參與哪些機構或群體的大氣質量改善工作中來”,只有4.4%的受訪者選擇了完全否定的答案(不會參與到任何相關工作中)。政府、企業、媒體、環保組織、社區與市民、科技工作者六類主體的選擇率分別為22.1%、28.8%、27.5%、46.1%、54.0%、16.4%。由此可見,受訪者對于力所能及的大氣質量改善工作還是存在著較強的參與可能性的。對于政府、企業、媒體和科技工作者四類主體的工作,網絡新聞使用程度越高的受訪者的參與可能性越高;在社區與市民方面出現相反特征。
此次調查的初步結果顯示:在關注層面,受訪者對大氣污染的關注程度很高,且比較關注與霧霾有關的熱點事件;在認知層面,受訪者對絕大多數與霧霾相關的網絡信息的信任度較高,但實際知識水平卻不容樂觀;在態度層面,受訪者非常認可政府和企業對于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性,但對企業的表現存在明顯不滿的態度;在行為層面,個體性和社會性應對行動均呈現極高的情況;在預期層面,受訪者對于空氣質量改善時間的觀點出現分化,對于力所能及的改善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與可能性。加入對網絡新聞使用程度的進一步分析后發現,對于網絡新聞的接觸或使用越多,在關注、認知、態度、行為和預期層面的多數維度上相應表現越好;但在實際知識水平、空氣改善預期判斷、參與社區與市民工作三個指標上存在相反表現。
綜上分析認為,京津冀地區居民近年來愈發關注與關切大氣污染及其防治,也以實際行動身體力行對大氣污染進行抵抗;網絡新聞的接觸與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居民的上述行動,但也存在盲點,如對科普知識傳播的作用不明顯,這可能造成一種風險,即所信非真,從而可能影響民眾參與防治的實際效果。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