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奎
【摘要】以高校為主體的校際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創新,首先,需要選擇適合的高校協同對象和類型;其次,要圍繞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進行協同;最后,需要引導校際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價值性協同。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創新;路徑
目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創新需要注重在工作方式、內容和價值上的協同,區分在協同作用下不同區域、層次、類型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視域中可以使用的資源,以及如何使用這些資源,進而圍繞目標需求開展校際間的交流合作,最終實現校際協同創新。當前,高校校際合作交流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溝通不暢、思路狹窄、目的不明確、效果不佳、流于形式等,因此,具體的路徑選擇應遵循以下三個內容。
雖然協同創新實現形式是多元的,但校際間并不是自由式的組合,而是在綜合評價目標高校基礎上有目的、理性、科學地進行選擇,這樣才能形成實現校際協同的期望目標。首先,校際間協同創新需要圍繞協同目標開展合作,這就需要對協作高校的情況進行分析、研判,確定目標是否一致、資源能否實現互補等。其次,校際間需要圍繞協同創新項目制定相關的合作意向,明確職責,形成章程,簽訂書面協議,從而形成長效的協同機制,以實現共贏。最后,任何高校在校際協同創新過程中不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最大目標,這樣會損害其他高校的利益,更不能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據為己有,需要時刻發揚共建、共享的精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主要是以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與理論課教學為重點開展的。圍繞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進行協同,就是要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陳舊、分散、重復等問題,著力體現教育內容的時代性、整體性、創新性。高校輔導員在教育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實現協同,客觀上可以促進不同高校輔導員隊伍之間的交流,形成合作的常態化,從而推進輔導員隊伍的三化建設。高校德育資源需要不斷挖掘、開發,利用地緣優勢打造高校地域文化育人的特色功能。發揮傳統文化育人的功能,可以實現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價值的融合。校際協同創新有利于實現高校地域傳統文化育人功能的整合和推廣,這種鑄魂的德育資源不可缺失。
價值性協同是指高校校際間開展的育人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其價值歸屬上既要服務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還要關注大學生個體成長、成才的訴求。路徑選擇過程中需要平衡考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育人實踐群體的價值和高校個體的價值以及校際協同創新體的共同價值。
第一,需要平衡考量校際協同育人實踐過程中群體目標性價值和高校個體工具性價值。校際協同創新實踐過程中群體目標性價值的實現是以整體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創造知識增值為目的,以經驗分享、成果共享為手段,把大學生作為價值主體,滿足現實個體的精神需要,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高校個體工具性價值是在校際學生工作協同創新實踐中突出經驗的獲取、成果的獲得,即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滿足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與社會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這就會出現校際協同育人中高校群體共同目標價值與個體價值取向矛盾的情況。實現校際協同創新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高校之間參與個體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此要平衡考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際協同育人實踐過程中群體目標性價值和高校個體工具性價值。
第二,要促成校際協同創新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校際協同創新價值創造是指高校參與主體協同育人理論與實踐上集體智慧的結晶,體現在校際協同育人理論研究和實踐層面上,是遵循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規律、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使教育主體思想、行為上呈現質的飛躍和提升。校際協同創新價值實現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育人實踐活動價值的體現,即校際協同育人實效性。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形式來呈現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曾永平.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價值與目的性價值的辯證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3:31-33.
(作者單位:周口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