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東林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1-00-01
沙灣縣是塔城地區的農業大縣,全縣20.7萬人口中有15.2萬人口在農村,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拆遷、土地流轉、土地合作化經營等形式的出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大幅度增長已成為必然趨勢。沙灣縣委召開十二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人社部門要轉變觀念,要加大就業創業培訓力度,引導各族群眾有序進城就業、就地就近就業、返鄉自主創業。年內完成各類培訓8000人次,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2萬人次以上。烏蘭烏蘇鎮作為沙灣縣的農業大鎮也面臨急劇增長的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
一、烏蘭烏蘇鎮勞動力狀況總體情況
烏蘭烏蘇鎮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結果來看,勞動年齡人口7560 人,其中農村勞動力總數中不包括上學、參軍、無勞動能力者,不含男60歲、女55歲的勞動力有6093人,含有從業人員5690人,農村富余勞動力403人,分別占總數93.39%和6.61%。其中:男性3419人,占總數56.12%;女性2674人,占總數43.88%。既然富余勞動力只有403人,為什么還要轉移勞動力,我們注意一個詞從業人員,即使這個人真的不干什么他因為有土地或從事與農業有關活動統稱從業。但現今城市拆遷、土地流轉、土地合作化經營、高效節水滴管技術的運用必將造成勞動力富余。我們先來看看我鎮勞動力結構。
1.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
在6093名農村勞動力中,16至30周歲858人,占總數14.08%;31至45周歲2934人,占總數48.16%;46至60(55)歲周2301人,占總數37.76%。
2.農村勞動力民族分布
在6093名農村勞動力中,漢族4327人,占總數的71.01%;維吾爾族535人,占總數的8.78%;哈薩克族161人,占總數的2.64%;回族1070人,占總數的17.57%。
3.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
在6093名農村勞動力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119人,占總數的1.95%;中專文化程度92人,占總數的1.5%;高中文化程度424人,占總數的6.97%;初中文化程度4511人,占總數的74.03%;小學文化程度873人,占總數的14.33%;小學以下文化程度74人,占總數的1.22%。
4.產業結構分布
在6093名農村勞動力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有5089人,占總數的83.52%;第二產業的有176人,占總數的2.89%;第三產業的有425人,占總數的6.98%;在家閑業的有403人,占總數的6.61%。
5.就業技能和就業意愿分布
在6093名農村勞動力中,具備專業職業技能人數較少,有明確的求職擇業意向130人,占總數的2.13%;對提高勞動技能有明確專業意向人數較少。
二、制約勞動力轉移的因素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烏蘭烏蘇鎮可轉移富余勞動力將隨土地流轉、土地合作化經營占勞動力總數30%-40%,即1800至2400人,但為什么這些人不愿離開土地進城務工:
1.地被農民視為長期的生活保障,通過調查不肯放棄土地的理由就是,萬一將來城市經濟形勢不好,工作、生意不好做,還可以回家種地。雖然通過種植二輪承包土地致富可能性非常小,但可以解決其本生活需求。
2.此外,自從國家取消農業稅,又陸續出臺糧食直補、棉花價格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惠農補貼政策,土地對農民而言已帶有福利性質,何況還有城市拆遷補償、國家用地征購的巨大預期利益,更讓農民難以割舍。
3.影響農民進城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城市生活成本太高,農民經濟基礎薄弱。
一是房價高,以2015年烏蘭烏蘇鎮農民人均年收入1.4萬元計算,農戶(戶均3人)購買一套120平方米的城市商品房需要11年;如果是以家庭經營性收入(農業收入)3334元/年計算,需要46年。從16歲勞動力開始計算,種一輩子地也買不起城市商品房。其中還不包括裝修、購置家具電器等費用。
二是城市生活支出高,“坐要坐錢,站要站錢”,城鎮居民的年人均消費支出比農村多1萬元。
三是農民收入低,農民家庭收入以務工收入為主,但受限于教育水平、年齡等因素,主要從事的是建筑業、餐飲服務和工廠流水線等低端體力型工作;工資待遇低,且與年齡增長成反比,隨時可能失業。即使土地流轉,人均不足4畝的流轉金也難以支撐農民進城的生活。
四是主觀上還存在不愿接受束縛,企業勞動有嚴格的作息時間安排,有嚴格績效考核,對于自由散漫的農民來說相當于套上了枷鎖。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難度在增大,農村勞動力就業與轉移面臨著諸多困難,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增農村勞動力數量巨大,待轉移勞動力數量眾多。我鎮是農業大鎮,農村人口多,勞動力總量大、增長快,僅每年新增的農村勞動力就有幾百人,勞動力資源的增長遠遠超過了社會生產的需求,勞動力明顯過剩。
2.第一產業的就業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從2014年4月開始,我國過去三年實行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宣告結束。對于我鎮以棉花為主的種植模式來說多年來積累下來的各方面的客觀問題也必然會在這次改變中被進一步凸顯出來,這都值得我們去認真分析和應對。
3.轉移的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而且呈現下降的趨勢。調查顯示,在2014年當年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當年轉移總量的比重為15.55%,比2013年上升4.7個百分點;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為74.03%,下降2.2個百分點;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的比重為8.47%,下降1.1個百分點;大專文化程度以上的比重為1.95%;經過專業培訓的勞動力比重為12.7%,下降12.4個百分點。這樣素質的人員只能從事較為低級的勞動,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的途徑
一是發揮勞務經紀人的作用。積極鼓勵扶持中介組織和勞務中介人,引導他們將自己收集的資源,信息和組織能力運用到勞務輸出中,為各族群眾實現勞務增收做貢獻,通過勞務經濟人的帶動,實現我鎮富余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創收。
二是建立勞動力轉移服務站,為我鎮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建立勞務輸出服務站,在22個村成立勞務輸出服務分站,服務站建成以后,可以與用工單位簽訂長期招工意向協議書,以便更好地推動我鎮勞務輸出工作。
三是依托我鎮與昌吉農校聯合辦學及縣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免費培訓等時機,廣泛宣傳、積極組織我鎮外出務工人員參加技能培訓,增強他們就業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