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音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重視數學閱讀的教學,充分利用閱讀的形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漸提高數學閱讀能力,才能使他們不斷提升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在這個數字化的社會里得到持續發展。“數學不過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語言的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所以,數學的學習不能離開閱讀。
關鍵詞:看數學書 讀數學書 理解數學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1-0-01
一、初中數學學習過程中常見問題分析
通常在人們的印象里:“文科背,理科算”是學生學好文化知識的法寶。讓學生讀書背書,那就是語文、英語、政史地。若干年來,我在初中數學的教學工作中,越來越覺得上述法寶不可信了——學生往往拿著數學題讀不懂題意,不會審題。不知從何下手;有的即使做了也是瞎蒙,甚至告訴我,差不多就是那意思,結果不是答錯就是全錯。這些種現象據我了解在初中生中太普遍了。他們根本就不看書,更別說讀數學書了。如此下去,學生離數學書越來越遠了,書中許多精彩的數學趣事,數學發展史,著名數學定理,實踐過程等,都不曾被孩子認知,從而來談興趣呢?閱讀數學,就是要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閱讀數學資料,這是孩子們汲取數學知識,學習數學語言的重要途徑。由于數學言語比較抽象且簡潔,因此需要認真閱讀數學符號、圖形符號等,理解每個數學術語。其與口語差別很大,要求在閱讀中頻繁轉換語言,最終要用自己的語言來理解數學定義或定理等,這樣就給數學閱讀帶來一定的難度,導致學生越來越不愿意讀數學書。
我認為,要改變以上不良現象,必須讓學生在“讀中”學習數學,在“讀中”掌握知識。那么,讀數學書,讀什么?怎么讀?當然是要讀物還是咱們的數學書, 只有它伴隨我們整個初中數學學習活動。當然,除此而外,與數學相關內容的書籍,報紙,雜志,輔導材料(只選一種就可以了)也是很好的閱讀材料。
二、怎樣學習數學之我見
該怎樣讀數學書呢?我認為大致分為以下四種:
1.第一、三段式閱讀
1.1課前閱讀——就是我們說的預習,引導學生滿篇通讀兩遍,不要放過任何小字說明,數學符號,能明白多少算多少,這樣帶著問題上課不就有目標了嗎?
1.2課中閱讀——就是邊上課邊閱讀,許多知識不是老師講懂的!也許老師的講法、思路不完全適合你,自己靜下心讀讀教課書也許一下就明白了。課后讀書——就是我們說的鞏固深化,學完后讀兩遍課本,無論 怎樣多少都會有“熟”而生出“巧”來。
無論以上哪種閱讀,都應該重在理解,教育孩子們首先要通讀細看,只要一字一句地讀,千方百計靜下心來努力地邊讀邊琢磨,肯定都會明白一些知識或原理的。通讀一遍你會在整行上對某些內容有一個初步了解,在把圖視,小字解釋、注釋等結合起來閱讀,全都要細讀,不漏掉一個細節。誰會沒有收益呢?
2.第二,三動式閱讀
2.1閱讀要動口
數學閱讀不同于讀小說,快速瀏覽便知故事情節。數學書中的內容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定義以及定理,需要反復咀嚼,慢慢理解。實踐中默讀可以提高閱讀效果。
2.2閱讀要動手
首先,是動筆圈畫。為了提高閱讀效率,需要教學生使用各種特殊符號,比如:在進行“文字題”、“應用題”時,可以讓學生邊讀題邊圈-圈題中出現了哪些信息:關鍵詞、關鍵數據等。其次,為動手操作。指導學生邊看內容,邊動手實踐,通過親自動手做一做、算一算、擺一擺、畫一畫、折一折、填一填、試一試等,觀察、比較、體驗,感悟新知,深入理解。讀前通過觀察、猜想,嘗試演算驗證推理;讀后形成技能技巧;練后再讀,反思失誤,總結經驗,這樣的閱讀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閱讀要動腦
思考是對輸入大腦的閱讀文字信息的識別與加工。閱讀時只有通過思考,才能加深理解,達到閱讀的目的。因此,教師要提前制定提綱,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對其中的重點、難點更要字斟句酌,深度探究,加深理解,并積極討論,發表意見,形成自己的見解。
3.深入理解是閱讀
對書中提出的相關問題要弄清楚問題的意思,然后聯系起來理解和做會如:“凈勝球”這個概念,它是求某場比賽或某個參賽隊得球總數與失球總之和,那么,肯定要將所有得球數(計作正)與我所有失球數(計作負)加起來一個也不能少。又如:做一個正方體魚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求一個正方體五個面的面積之和。因為實際生活中魚缸是沒有頂蓋的。在數學書中,有一些術語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名義卻不大相同。如“增加了”和“增加到”。“增加到”包括原有的數而“增加了”又指增加的部分,不包括原有的數。
4.質疑比較式閱讀.
“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的過程是學生逐步理解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提高自學能力,培養發散性思維的過程。學生在閱讀數學書本時,逐漸發現并提出問題,然后對問題分析并解決,從而加深對數學的理解;比如在講函數時,通常采用數形結合,根據圖像還能得到哪些信息?讓學生通過討論提出問題。質疑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注力,逐漸增強其對待數學的興趣。
在閱讀中采用比較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并練習新舊知識,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在學習教學的過程中,許多舊知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新問題。如:在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中,本章一開始就給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再用四個判定定理解決相關問題時,常常會用到最基本的定義,這樣連同性質一并考察。
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除此之外,教師還耍格外重視在課外有計劃地培養學生數學閱讀的習慣和能力: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一些有關數學家的故事。然后,讓學生閱讀一些數學小知識,如畢達哥拉斯猜想、黃金分割、海倫-秦九韶公式等,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最后,讓學生閱讀一些有關數學的科普讀物和數學的名題、游戲等,讓學生更喜歡數學,愿意與數學交朋友,并從中學到數學知識和培養數學精神。
有了以上閱讀經歷和方法,許多同學就基本上可以解決書中相當部分問題了。長此堅持下去,孩子們自己的閱讀能力強了, 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成功的喜悅隨之而來,這豈不是一舉幾得的好事嗎?但要記住一點:千萬要持之以恒,否則難以見到“讀書”的長遠功效的。
參考文獻
[1]《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
[2]《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