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英
摘 要:過去30年中,中國依靠人口紅利優勢不速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在未來10年至20年之間,我國將徹底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人口紅利”優勢亦不復存。因此必須提高人口素質,加大教育投入,優化產業結構,建立和完善各項人才保障制度,將“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
關鍵詞:人口紅利 人才紅利
中圖分類號:G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1-0-01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依靠,“人口紅利”優勢快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然而,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生育率的不斷下降,人口紅利的優勢將逐漸消失。因此,必須采取各種措施,提高人口素質尤其是勞動力的素質,從過去依靠低端勞動力的“人口紅利”,轉向高素質的“人才紅利”上來,這對于我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
“人口紅利”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由安德魯·梅森于1997年在《亞洲—太平洋人口與政策》中提出來的,是指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老年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較低,勞動力成本也較低,從而經濟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力。 與“人口紅利”不同,“人才紅利”注重的是人口的質量和勞動者的素質。“人才紅利”的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勞動者勞動參與率的高創造性。勞動者素質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創造力,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人口智力素質和人力資本總體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人才是勞動者中知識水平、素質和勞動技能比較突出的那部分人,他們的創造能力也相對地高于普通勞動者。在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條件下,人才作為具備思維力、知識智力和想象力的人,在勞動過程中,不斷發揮出自己的創造性,成為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人口紅利”。1978年,我國人口接近10億,60歲以上老年人口0.8億,占總人口的8%;勞動力年齡人口5.6億,占57%,少兒人口3.5億,占到了總人口的35%;而到了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1.7億,總人口的13%;而勞動力年齡人口卻上升到9.4億,總人口的70%,少兒人口下降到2.2億,只占到17%。我國改革開放社會發展奇跡,就是在這樣一個老齡化緩慢發展,勞動年齡人口在不斷增加,少兒人口在急劇下降的背景下進行的。
根據有關專家對我國1978-1998年期間經濟增長因素的分解分析,這20年間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了9.5%,其中來自于人口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的貢獻額為69%,而物質資本和其它方面的貢獻只占31%。較為年輕的人口結構比例和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使得我國能夠憑借其勞動密集的比較優勢,參與到全球的生產分工中,發展以加工為特色的勞動密集性產業,從而創造了“中國制造”的奇跡。
然而,“人口紅利”并不是用之不盡的增長因素,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回避老齡化這一客觀規律。目前我國人口年齡的結構發生正在深刻的變化。首先是人口老齡化快速且不可逆轉。我國60歲及以上年齡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2016年為16.7%,2020年上升到18.7%,2050年則上升到33%。其次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逐漸減少結構且不斷老化。據統計,2011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達到最大峰值9.4億后正在緩慢下行。在2020年之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年均減少155萬人;2020-2030年將年均減少790萬人,2030-2050年將年均減少835萬人;總計到2050年,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5億。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力的結構也在不斷老化, 據有關方面測算,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年齡41歲左右,到2020年,將達到46.31歲,也就是說2020年后中老年勞動力將成為了主力軍,后備勞動力將嚴重不足。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意味著經濟增長可以利用的“人口紅利”,即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優勢將逐漸弱化直至最終消失。因此未來我國經濟要健康持續地發展,就必須提高人口的素質,將過去所依靠的“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
三、化“人口紅利“為“人才紅利”的路徑與思考
1.大力提高我國出生人口的素質。我國是出生缺陷高發國家,每年新生兒出生缺陷發生率高達4-6%,全國每年新產生60-100萬出生缺陷嬰兒。因此,必須大力實施優生優育工程,努力降低新生兒出生缺陷率,不斷夯實我國人口的素質的基礎。
2.重視教育在培養人才和釋放人才紅利中的基礎性作用。一是要加大投入,均衡教育資源,努力提高中小學教育水平。二是加大對教育改革的力度,激發各類學校辦學的活力與動力,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三是大力發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實行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培養一大批適應經濟轉型發展的技術性人才。
3.優化產業結構,為創新型人才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首先我國產業結構要從過去追求規模向創新的發展方式轉變,從適應“人口紅利”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適應“人才紅利”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其次要把產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充分利用人才優勢大力發展更高形態的產業部門,發揮好“人才紅利”。
4.建立和完善各項人才保障制度,保證人才的創造力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當前,人才培養、評價、選拔、使用和激勵等問題依然很突出。因此 必須要必須建立有利于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打破體制壁壘,掃除身份障礙,讓人人有成長、脫穎而出的通道。與此同時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大幅增加財政性人才投入,通過稅收減免等政策,鼓勵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投資人才資源開發,形成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最后要不斷完善和落實好人才政策,及時有效地幫助人才解決最直接、最關心、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對做出貢獻的優秀人才要舍得給待遇、給榮譽、給地位,為人才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