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夜校”作為四川省文化扶貧亮點工程,能夠從根本上促進貧困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結構優化,有力推動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提升,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文章通過分析“農民夜?!钡拈_辦背景、運行模式和存在問題,探索其長效發展的基本走向。
關鍵詞:農民夜校;運行模式;長效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的背景下,脫貧攻堅工作依舊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四川地區充分發揮“農民夜校”的作用,助力脫貧攻堅,保障全體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有更多的獲得感,顯得格外重要。
一、“農民夜校”的開辦背景
解放初,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迫切需要從文化上翻身。為順應時代的需要,廣大農村辦起了夜校?!稗r民夜?!钡氖滓蝿帐墙M織農民學習文化、掃除文盲,其次是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學習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五十年代,“農民夜校”在為掃除農村青壯年文盲,培養土改、農業合作化干部,繁榮農村經濟等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現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農民夜?!边€要不要辦?實踐證明:夜校辦得紅火的地方,村里安定團結,生產生活熱氣騰騰。因此,現階段應切實辦好“農民夜校”,充分發揮“農民夜校”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教育群眾、凝聚群眾的重要平臺作用,真正將其建成宣傳黨的政策、普及致富技能、傳播文明新風、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四川是我國中西部貧困地區較多的省份,尤其以甘孜、阿壩、涼山為代表的涼山彝區和高原藏區為代表的山區,是典型的脫貧幫扶對象。2016年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開辦“農民夜?!钡耐ㄖ窂娬{將在全省所有行政村開辦“農民夜?!?。[1]
二、“農民夜?!钡倪\行模式及存在問題
(一)課程安排。
“農民夜?!币浴端拇ㄊ 稗r民夜?!苯逃嘤柎缶V(試行)》為標準,秉著“缺什么學什么,需什么教什么”原則,以村組織活動場所為主,針對性的脫貧培訓,確保貧困戶普遍掌握1-2項實用技能,帶動更多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脫貧致富?!稗r民夜校”開設了時事政策、法律法規、技術技能、文明新風、文化科普五大板塊課程。時事政策上,借助夜校平臺,傳達國家扶貧政策,保障村民知情權、參與權;法律法規上,以黨內法規和十九大精神為主體,貫徹落實黨的決議和部署;技術技能上,立足本村產業發展,根據“問診”清單,按勞動力構成、文化程度、作物種類、畜牧養殖因素分類展開技術支持;文明新風上,尊重少數民族風俗觀念,破除封建思想,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建成文明和諧新農村;文化科普上,社會組織借助夜校平臺講授科學文化知識。[2]
(二)教學方式。
輕松多樣,因材施教。涼山冕山鎮小山村的喜德農民夜校[3],利用晚上和空閑的時間開展培訓,用唱歌、跳舞、看新聞的形式寓教于樂,豐富了農民的生活;德陽脫貧工作,以個人實際為導向,農民群眾根據自身情況“點課”,教師講群眾能聽懂的大白話,舉農民身邊的例子,調動了農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群眾“主動學”內生動力。[4]
(三)運行保障。
四川省按照有場地、有標識、有人員、有設備、有師資、有教材、有制度、有活動的“八有”標準,從領導干部、技術專家、致富能人中擇優聘請專兼職教師,確保每所夜校至少有6名相對固定、素質較高的教師,并每月開展不少于2次課堂教學和現場教學。如:達州市委嚴格對照“農民夜?!卑擞袠藴?,把市財政年度黨建工作經費1500萬元,全部用于全市基層活動陣地建設,其中685萬元集中用于總共2744個行政村“農民夜校”教學場所建設,統一規范化打造夜校軟硬件,確保了夜校師資完善、制度跟進及學用便利。
(四)現存問題。
一是辦學主體認識不夠深。部分村兩委將“農民夜?!蓖八枷肫返抡n”等同,對教學活動實際開展上“不關心”,檢查時“閉門造車”,編造記錄迎檢。二是辦學客體留住較難。農村多留守殘儒,文化水平學習和興趣不高,加之交通不便等因素,群眾流失度較高。究其原因,在于夜校村民流動性大,人口占比不合理,缺乏有效載體和組織渠道等。三是辦學文化環境不同。藏、彝、羌族占四川貧困縣多數,文化差異大,民風民俗觀念不同,不少教師不了解當地情況,導致除了技術培訓外的文明新風和文化科普板塊受眾反響小,資源浪費。
三、“農民夜?!钡陌l展方向
(一)引進產業發展,鍛造夜校技術平臺。
只有產業發展起來,創業就業機會多了,才能吸引青壯年回村。當前農村脫貧后勁不足,在于勞動力大都流向東部沿海,村里可創造財富的青壯年不足。因此,如果提供穩定就業機會,縮小村內外收入差距,勢必吸引一批青壯年回流。
(二)推進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
藏、彝族大多集中在貧困較多的涼山彝族自治區,火把節、插花節、賽裝節、虎節是彝族節日;藏歷年、沐浴節、望果節、轉山會、牧民節是藏族節日。將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成特色文化產業,由民族文化長者擔任夜校文明新風板塊教師,對于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傳承、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三)調整夜校考核機制,加大保障力度。
將夜校發展同干部業績考核掛鉤,激發干部對夜校文化扶貧的積極性。調整教師考核制度,如根據授課類別、交通條件、成果運用等方面,細化教師補貼標準,避免“教好教壞一個樣”情況發生;制定獎勵機制吸引群眾學習,如提供培訓合格證書、就業推薦書,促進村民就業和創收,有利于促進夜校發展長效化、持續化,推動脫貧攻堅事業完成。
參考文獻:
[1]《關于全面開辦“農民夜?!钡耐ㄖ?/p>
[2]《四川省“農民夜?!苯逃嘤柎缶V(試行)》
[3]冕山鎮小山村農民[N].涼山日報,2018-05-23.
[4]新華網.四川德陽:農民夜校燃起希望之光 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1/27/c_129750241.htm.
基金項目:2017年西華師范大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cxcy2017050);2017年四川省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黨風廉政建設的內生動力研究”(編號20171063807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林士輝(1992-),男,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基層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