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瓊
摘要: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如何強化新聞隊伍建設,樹立新聞隊伍良好形象,是我們各級新聞單位及廣大新聞工作者應該思考的現實問題。當前,正值各地宣傳系統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的關鍵時期,我們新聞單位及廣大新聞工作者更應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化“走轉改”,弘揚新聞工作者優良傳統,加強新聞隊伍建設,樹新聞隊伍良好形象。
關鍵詞:“走轉改”;樹形象
“走轉改”是2011年8月,由中宣部聯合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提出的,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簡稱。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實“三貼近”要求、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工作者綜合素養的有效舉措。當前,正值各地宣傳系統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的關鍵時期,我們新聞單位及廣大新聞工作者更應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化“走轉改”,弘揚新聞工作者優良傳統,加強新聞隊伍建設,樹新聞隊伍良好形象。
一、新業態加劇新聞報道亂象
近幾年來,全國上下廣大新聞工作者踴躍參與,以飽滿的熱情深入農村、城鎮、企業廠礦、軍營校園,推出了一大批帶著露珠、冒著熱氣、散發著泥土氣息、傳遞著百姓期盼的優秀作品,一股求真務實、清新質樸之風撲面而來。但是,我們也不能回避另外一個事實:在媒體融合發展新常態之下,日益激烈的傳媒競爭加劇了新業態新聞報道亂象,新聞界的實際狀況良莠不齊。其中,不乏以“曝光”為名進行敲詐勒索、做假新聞等嚴重違規違法行為。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新聞采編人員大約30余萬人,其中34歲以下年輕編輯記者占六成多。這些年輕編輯記者有朝氣、有活力,但對黨的新聞工作傳統不了解,對新聞工作具有的政治性認識不足,缺少黨的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在新聞報道中時常出現一些導向性問題。加之,新聞采編人員來源多樣化。有相當一部分采編人員沒有系統學習過新聞傳播學基礎理論,有些新聞采編人員雖然是新聞專業畢業,但是沒有接受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系統教育,有的受到西方資產階級新聞觀的影響,他們的政治素質和理論素養與合格新聞工作者的標準還存在不小差距。同時,體制外人員大幅度增加。有的媒體編制外人員超過在編人員,有的編外人員甚至是在編人員的幾倍。有些聘用人員把新聞工作等同于掙錢打工,把記者職業混同于“新聞民工”,缺少新聞工作者應有的職業道德。另外,體制機制發生很大變化。隨著非時政類報刊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一些新聞出版單位由事業單位變成了經營企業,一些新聞從業人員由事業編制變成了勞動合同關系。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巨大的生存壓力,一些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單純追求經濟效益,把社會效益拋到腦后,甚至嚴重違紀違規。
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使新聞隊伍建設面臨嚴峻挑戰。近年來,各地宣傳主管部門加大對突出問題的整治,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要從根本上提高隊伍素質,還需要從根本上抓起。
二、深化“走轉改” 唱響主旋律
實踐證明,“走轉改”活動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落實“三貼近”的根本舉措,是改進創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升科學化水平的重要突破口,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凈化心靈、鍛煉黨性、增進群眾感情、提升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我們要進一步深化“走轉改”,不斷強化“人民至上”理念,積極探索有效載體,健全完善制度機制,將“走轉改”精神深深植入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發展實踐,轉化為服務經濟社會建設的持久動力。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要在理念上不斷深化“走轉改”,牢固樹立“人民至上”和以群眾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切實回答好、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和“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
在路上心里才會有時代,在基層心里才會有群眾,在現場心里才會有感動。要將“人民至上”作為行動自覺和不變追求,大力弘揚深入群眾“接地氣”、走進基層“抓活魚”的優良傳統,使“走轉改”成為一種理念、一種常態、一種機制,把新聞、理論、文藝、出版作品寫在廣袤的川北大地上,寫在干部群眾共建幸福家園的嶄新實踐中,寫在老百姓憧憬美好生活的心坎上。
宏偉藍圖振奮黨心民心,科學戰略引領前進航程。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再立新功,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提供精神文化動力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廣大新聞人及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工作者身上。
要圍繞治蜀興川、促和諧、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這個主題深化“走轉改”,深入改革建設最前沿、生產生活第一線,傳達黨的聲音,反映群眾意愿,發掘基層亮點,展示城鄉變化。要堅持“為民務實清廉”不動搖,把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貫穿于“走轉改”始終,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不斷鞏固壯大昂揚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
三、完善保障機制 樹新聞隊伍良好形象
如何主動適應新常態,加強新聞隊伍建設,樹立新聞隊伍良好形象?
黨政領導的重視是做好新聞工作的首要前提。新聞隊伍建設同樣需要黨政領導的重視。虛工實做,扎扎實實做好每項工作,每項工作都見成效是黨政領導重視的基本要件。黨政領導的重視可以提供財力保障,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更能集聚人力;黨政領導的重視才能提供人力保障,集中配備優秀人才,才能很好地開展工作;黨政領導的重視更能督促廣大新聞工作者積極主動地做好工作,提升工作成效,多出精品。
注重新聞隊伍素質的提升。黨的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就是當好黨和政府的喉舌,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順利執行。新聞隊伍是一支活躍在基層服務于一線的生力軍,是宣傳工作的主要力量,新聞工作者的能力素質直接關系新聞工作的質量。一是各基層要注重培養和選拔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愛崗敬業、有奉獻精神、熱心新聞工作的人才。二是各級組織要結合新聞工作的重點,不斷創新培訓方式和手段,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通過全覆蓋、多手段、高質量的培訓,讓新聞工作者能時刻以黨和國家最新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指導,深刻領會黨和國家以及新時期工作的方向,自覺培養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敏銳性,在宣傳報道上同黨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促進新聞隊伍的健康成長。三是新聞工作者要加強學習,做到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加快專業知識更新。在加強新聞、文化等方面學習的同時,更要注重科技、經濟、法律、網絡等方面知識的學習,要學會多思考、多調查、多研究、多動筆,要多深入基層一線,在實踐中加強煅煉,提高業務技能和業務素質。
完善激勵和保障機制。新聞工作的主陣地在基層,宣傳的對象也基本上在基層,因此,做好新聞工作必須依靠基層群眾,加上宣傳工作是一項比較單調、枯燥、清苦的工作,做好新聞工作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要坐的住,勤思考,多下基層深入調研,每一篇文章,每一篇報道都是花費了很多精力才完成的,時間久了就容易出現倦怠感,缺乏動力。所以對基層新聞工作者必須從各方面多關心、支持和幫助他們,讓新聞工作者有施展才能的舞臺,發揮創新的空間。
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聞人才成長的激勵和保障機制。首先,按照宣傳工作制度,對部門宣傳工作定期進行考核評比,明確宣傳報道工作任務與職責,對報送的各類報道及文章和調查報告在質量和數量等方面進行考評,制定宣傳工作獎勵政策,在宣傳報道、業務工作等方面給予獎勵。其次,應給予新聞工作者更多的關懷,要在單位大力開展職工職稱評聘工作,對取得相應職稱資格的享受其專業技術人員相同的工資待遇。再者,在評先評優中,對在新聞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并取得突出業績的人,推薦參加各類先進的評比。每年堅持開展優秀新聞工作者及通訊員的評選,在每年組織先進個人外出參觀學習時,對獲得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的員工與其他先進個人一樣安排參加,以激發新聞工作者的創造性、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引導廣大新聞工作者切實把宣傳工作作為事業來追求,作為學問來鉆研,躬身實踐,銳意進取,自覺奉獻。
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是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重大舉措,也是完善新聞宣傳工作管理、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我們要繼續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按照職業資格把好用人關。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職業精神職業道德教育,引導新聞工作者自覺遵守政治紀律、宣傳紀律,珍惜職業聲譽,用好職業資源,打牢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思想理論根基。要對新入職人員嚴格職業資格審查,真正把那些忠于黨和人民、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對新聞業務精益求精、敬業奉獻、誠實公正、清正廉潔、嚴守法紀的人才輸送到新聞隊伍。要下大力氣整頓行業不正之風,打擊敲詐勒索等不法行為,堅決清除新聞隊伍中極個別的害群之馬,保持新聞隊伍的純潔性,維護新聞工作者的崇高榮譽和新聞隊伍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