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怡子
摘要:音樂是人類文明長河中孕育的瑰寶,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不同,區域文化不同,語言不同,歷史背景不同,這些因素導致中西方音樂有一定的差異,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何認識和了解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之間的差異,對當今音樂的發展,對中西方音樂的借鑒與吸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中西文化;美學;音樂文化;異同
一、中西方音樂相同之處
音樂是全世界共同的語言,它無需學習、無需語言,它可以穿越空間,時間,種族,國家,地域從而滲透到每個人的心里,從遠古時期,人類就開始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逐漸統一的勞動口號與傳遞信息的吶喊成了音樂發展的雛形。當人們通過勞動或者打獵收獲勞動成果時,人們常常通過擊打石器或者木器發出簡單的聲音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就這樣,聲音逐漸形成富有旋律的音樂,這在西方和中國都是共通的,這都是人類不斷發展孕育出來的精華,表達著人民大眾喜怒哀樂的音樂情感,音樂的語言是無國界的,無論是哪個國家的音樂,我們都能聽出音樂所表現出來的情感,這種情感可以激發人的意志,鼓舞人的斗志,陶冶人的情操。優秀的音樂無論是西方的交響樂曲還是中國的民族樂曲,它都會以特有的方式給人以正能量,提高人的精神力量。
二、中西方音樂的不同之處
(一)中西音樂結構形態的異同
中西方音樂在結構形態上有著較大不同,音樂形態主要指音樂的結構,調式,旋律,節奏以及發聲特點等等內容。首先從音樂的結構來看,中國音樂更側重于心理因素,略于形式及記譜。回溯漫長而又浩大的中國古代音樂,會發現中國古代音樂譜本記譜形式非常多,可采用不同的記譜方法和演奏方法進行演奏。中國的音樂譜本形式是非常多樣化的,樂句的劃分,節奏的快慢,唱法的不同,可隨演唱者的習慣與情況發生相應變化。并且,中國音樂講究口頭傳授,例如陜北民歌,會發現大多民歌更側重于口口相傳,略記譜甚至無記譜,現代音樂家需要需要到鄉間去,仔細傾聽老一輩的演奏,把曲子記錄下來,編成書籍;而西方音樂對音樂語言要求十分嚴謹,演唱者須嚴格遵守句法結構,結構較中國音樂而言固定且封閉,主題句與聲調之間的邏輯關系要求非常明確,這都體現了很強的理性精神。并且相較于中國的口口相傳,西方更側重于對原作的解讀,不停研究原作,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表演,保留了音樂作品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由于中西方音樂在音樂結構上的明顯不同之處,中國音樂風格更具有流派性,而西方音樂則通過記譜等方式建立作曲家流派等概念。
從音樂的調式來看,中國音樂調式則是五聲調式,在調式方面刪繁就簡,即宮商角徵羽,調式簡潔而又單純。體現出中國音樂所追求的簡潔明快的要求。而西方音樂調式主要包括自然大小調和和聲大小調,調式相對復雜。體現出西方音樂對精細美和細致美的要求。這個在調式的不同在樂器上也體現的十分明顯,例如鋼琴作為西方樂器有七個聲調,而中國樂器例如古箏、琵琶則是五聲調。
從音樂的旋律與和聲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音樂節奏相對隨意,旋律較為單一,從專業術語上來來講是單調試音樂,中國傳統音樂雖然調式單一,但通過強有力的旋律滲透于人們身心之中,給人以心靈上的震撼;而西方音樂更側重于和聲演奏為主旋律的主調音樂,因此更多可以體現的是和聲美,更加側重于交響音樂。
從節奏的形式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節奏相對自由,變化豐富,不受樂譜單位的限制;而西方音樂則是具有一定規則,具有相對完整的固定模式,從定量的角度看,中國傳統音樂節拍彈性定量,而西方傳統音樂是數學定量。西方人思維方式更側重于邏輯,中國人思維方式偏向感性也是中西方節奏形式不同的重要原因。
通過上述分析,可得到中西方音樂在結構形態上有著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深層次是由于中西方精神方面、思維方面的差異所造成的。
(二)中西音樂審美觀的異同
學習西方歷史可知,西方從柏拉圖開始確立了以模仿說為主體的美學觀與藝術觀。西方人認為藝術就是對生活的模仿,既然西方以模仿現實生活為主要的藝術形式,因此必然要描寫社會生活之間的矛盾,產生戲劇性,突出沖突精神。并且西方傳統文化本身具有海洋文化與商業文化的特征,重視冒險與開拓,崇尚力量與技術,這些因素影響著西方音樂審美意識,這在中國傳統音樂是少有的。而中國傳統文化大多受儒家、道家思想影響,孔子認為思想之美即是樸素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與心靈的溝通,更加注重“和”。儒家音樂美學典型著作《樂記》中曾說道,一首作品最重要的思想,是品德修養,其次才是技藝。而道家對音樂的看法是自然、虛靜,最終達到大音希聲的境界,注重清靜無為,主張人與自然的統一。因此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都主張“和”的思想觀念。中國傳統音樂在“和”的籠罩下,無論是音樂的情與景、節奏的疏與淺,感情的隱與顯都無不體現著“和”的觀念。
并且西方更加追求事物的真實性,認為音樂的美與音樂的意義都是客觀存在的,強調感性應該依賴于理性而存在,在創作音樂時應該更加注重理性、追求客觀,音樂時理性的音樂。而中國傳統音樂更加側重于天人合一的音樂要求,要求感性與理性相結合,從而達到審美意境的美。
通過上述兩點可看出,中西方音樂在審美觀方面也有著十分大的差異,西方傳統音樂以理性見長,注重音樂的沖突、戲劇性。而中國傳統音樂以感性見長,注重中庸,崇尚“和”為美的思想觀念,具有較大的審美異同。
(三)中西音樂表現意境異同
中國傳統音樂節奏以單旋律為主,但以深度取勝。西方傳統音樂更注重和聲,以強度取勝,中國傳統音樂擅長通過旋律的抑揚起伏,無聲無息的直達人們的內心,在樂器演奏中,更擅長通過獨奏或者幾樣樂器進行小型演奏,大型演奏較少,例如《二泉映月》等等。而西方傳統音樂更注重音樂的厚重感和立體感,給人以心靈的震撼。西方音樂通常重視樂器的滲透力和融合性,使得樂曲的演奏更為厚實,在配器上,多采用大型的交響樂、奏鳴曲等方式進行演奏,例如《命運交響曲》等等。
三、結語
中西方音樂有其共同性、也有其差異性,但無論是共性還是差異性,都給人以心靈上的震撼,都各有千秋,隨著世界音樂文化的日益發展,人們更應該在保留自己本民族特色的同時,對其他國家、民族音樂取其精華,吸收借鑒,共同進步,在交流中共同進步,在交流中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韓瑜.中國音樂美學的異同[J].科技控.2014.
[2]曹佩佩.淺析中西音樂文化的異同[J].音樂時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