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國思想家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在傳播界備受關注,尤其是電視綜藝節目本身就以其娛樂性為主打。在綜藝節目娛樂狂歡大潮下,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節目打造的平民狂歡舞臺頗受關注,收視率連續三年居高不下。本文從狂歡化理論的外部特征和內在精神兩方面對其綜藝神話進行解讀。
關鍵詞:狂歡化;全民性;中國好聲音
引言:近年來,俄國思想家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受到了傳播學界的廣泛關注,狂歡化的淵源就是狂歡節本身。巴赫金認為,“狂歡節”是具有深刻的民間文化內涵的,他指出“節慶活動,都是人類極其重要的第一性形式……節慶活動永遠具有重要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世界觀內涵。”[1]現代大眾傳媒,創造了一個大眾的舞臺,一個類似于‘狂歡節的民間廣場,使得普通民眾得以走上星光大道,盡情宣泄和狂歡。自2012年問世以來,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欄目屢創收視佳績。它包含了狂歡活動的主要元素:廣場(演播間、戶外攝影場地等多維度的空間場域)、笑聲(舞臺上下、場內外和線上下的各個層面的人們的歡笑)、插科打諢、軀體參與(主持人、嘉賓或參賽者、觀眾舞蹈跳躍等肢體動作),因此它極具狂歡化特性。本文分別從歷時性外部特征和共時性內蘊精神兩個方面出發去探討《中國好聲音》的舞臺狂歡。
一、全民狂歡的外部特征
全民性是“狂歡節”的外在特征之一。歐洲和中世紀的“狂歡節”是在廣場舉行的節日,它獨立于國家和教會之外,是民間性的活動。巴赫金指出,狂歡節的全民性主要體現在其打破了空間的界限上,所有的人都是節日的參與者。《中國好聲音》由于“低門檻”和“音樂互動”的規則使得參與者范圍擴大,打破了傳統媒體大眾音樂傳播以歌唱家和藝術家為中心的格局,主打“平民化”風格。總體來說,《中國好聲音》的舞臺是開放的。耳熟能詳的旋律承載了“人人都是大明星”的神話,舞臺連同電視節目徹底成為平民的秀場,而非選秀的平臺。
這種狂歡化的第二個特征是其儀式性。人類在漫漫的發展歷程中,始終沒有放棄過追求超越自身的夢想。約翰·菲斯克曾經在《電視文化》將儀式定義為:將不同年齡、背景和社會地位的人們聚合在一起,分享一種共同的體驗,以創造共有的意義和統一的身份的活動。[2]
在好聲音比賽中,參加者均是普通人,他們雖然不是明星,但是卻能像明星一樣表演喜歡的歌曲,還有眾人為之加油喝彩,這是一個“表演、挑戰、闖關、嘉獎”的儀式;具有金字塔式的淘汰模式,從一開始的全民機會均等,到根據各選手的條件優勝劣汰,這是一種變相的選秀,其中有人氣的還可以成為浙江衛視簽約藝人、出個人專輯等,實際成了節目一手打造的新明星。
在每期節目播出之后,線上線下的觀眾還可以繼續通過互聯網或者聲訊電話參與到節目的答題、競猜游戲中去。這樣他們也就成為娛樂節目意義的制造者和經驗的共同分享者。因此儀式的功用就是:“將不同年齡、背景和社會地位的人們聚合在一起,分享一種共同的體驗,以創造共有的意義和統一的身份的活動。”[3]這種體驗既是游戲性的也是情感性的。正如伊芙特·皮洛在談論儀式以及儀式所蘊含的意義時指出的:“儀式的奧秘和力量在于它的普遍性……儀式是一種社會的約束,是一套共同使用的語言,是一條紐帶。”這條紐帶將節目和觀眾聯系起來了。[4]
等級消失是“狂歡節”的第三個特征。“狂歡節”消除了一切的等級次序和距離,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一種親昵無間的新型關系。在狂歡節的廣場上,支配一切的是人們之間不拘形跡地自由接觸的特殊形式,這種特殊形式是完全不同于日常的生活,不同于那種被不可逾越的等級、財產、職位、家庭和年齡差異的屏障所限定分隔的生活……
《中國好聲音》這個綜藝舞臺實現了真正的無等級“零門檻”。并且“中國好聲音”非常注重觀眾的參與互動,不斷創新其互動模式。這種平民與偶像同臺競技,也是對明星知名人士的一種脫冕,從而去等級化。
二、“狂歡化”的內在精神
綜藝節目的舞臺狂歡同時具有深刻的精神內蘊。首先是自由平等的對話精神。巴赫金認為“狂歡節”是具有節慶性的節日,而某個節日一旦具備了節慶性,就必須從人類生存的最高目的,即從理想方面去認可它。“狂歡節”所揭示的自由,正是這種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也是“狂歡節”的深刻內涵所在,更是人們在“狂歡節”上所發現的自身意義所在。
浙江衛視將《中國好聲音》做成了一個娛樂品牌,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全民娛樂”的平民化舞臺,以觸及更廣泛的受眾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同時也進一步開拓歌唱類綜藝節目的空間,讓普通人也體會到成名的快感和幸福感。廣大的民眾在參與的過程中,個體的自由表達和個性的自我發展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能夠不受太多規則制度限制的,與當紅明星藝人和樂界專家名人的同堂競技也給予雙方平等對話的平臺。
其次是交替與變更的精神。批判和反抗被認為是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和大眾文化共同的內在核心力量所在,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就是為了追求自由而采取的顛覆和重構活動。人們在“狂歡節”上向往的不是金錢、地位等任何外物,而是通過打破各種限制去追求生命的交替與更新。在這里,人們在自由地顛覆了一切的同時又自由地更新和重構了一切。
《中國好聲音》提供的廣闊的公共秀場,在顛覆傳統價值、降格明星專家等的特權的同時又倡導了一種屬于平民大眾的快樂生活,是在大眾傳播背景下以人本身為目的追求自由和變革的“狂歡”。在這個舞臺上貫穿的笑是一種相對性的笑,一種宣泄的笑。通過參加節目,越來越多的平民偶像從這個舞臺上誕生,這些美夢成真的案例進一步刺激了人們對舞臺狂歡的動力和熱情,也更彰顯了交替和變更的狂歡化的精神實質。
總之,《中國好聲音》作為一檔全民性的綜藝娛樂節目,從2008年開辦至今,延續了近3個年頭仍保持較高的收視率,與其建構的狂歡性的大眾娛樂舞臺是分不開的,正是這種狂歡性的極具開放性顛覆性的舞臺給予了普通人更多的話語和在場體驗,因而人氣浪潮不減。在此,筆者認為,對狂歡化的精神內核的準確把握是綜藝娛樂節目策劃和運作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在“限娛令”下新一輪綜藝節目轉型大戰的核心。
參考文獻:
[1]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10.
[2][美]約翰·菲斯克.電視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美]維克雷.神話與文學[M]. 潘國慶,譯.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103.
[4]皮洛.世俗神話[M].崔君衍,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1:44.
[5]孫長軍: 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與新時期中國大眾文化研究[J] ,江漢論壇,2001 (10)
[6]陳涵,羅夢,沈窮竹.淺析當前電視文化語境下選秀節目的狂歡特性[J].大眾文藝,2009,9
[7]蔡敏,萬小談.從“中國好聲音”看大陸綜藝娛樂節目新走向[EB/OL].今傳媒,http://www.jinchuanmei.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04
作者簡介:范睿一,山東青島人,黃岡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專任教師,職稱: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