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民事訴訟法將誠實信用作為一項基本原則予以確認,這對于保障民事訴訟活動的正常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我國現行民法總則以及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對該原則的基本內涵、理論基礎、具體適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地對比分析,認為目前該原則存在適用條件過于原則化、配套措施相對缺乏等問題,最后以正當程序為切入點,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建議,以期能夠對該原則的法治化探索有些許貢獻。
關鍵詞:誠實信用;權利本位;訴訟權利
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將誠實信用作為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原則在總則部分予以確認,那么什么是誠實信用原則?其理論基礎是什么?如何進一步完善誠實信用原則?本文將以此邏輯展開分析。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內涵和法理基礎
(一)基本內涵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3條[1]的相關規定,本文認為,誠實信用原則是指為了保證民事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應當誠實善意地行使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
(二)法理基礎
1.后權利本位思想。
我們知道,法律貫穿于人類社會活動關系的全過程,而其中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問題則是整個法律關系的核心部分,換句話說,人類社會的一切矛盾或者糾紛本質上都源自于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問題。具體來說,經過歷史上法學先賢們不斷地批判和反思,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先后經歷了“義務本位觀”、“權利本位觀”、“后權利本位觀”,而所謂的“后權利本位觀”認為權利在二者關系處于核心和目的地位,但其在強調個體權利本位的同時,主張必須通過設定一定的義務來對個體權利的行使加以控制和監督。
簡單來說,權利的實現必須以相應義務的履行為條件和監督,否則就會導致權利的異化,同樣地,義務的設定也必須以保障權利的實現為落腳點。我們從民事訴訟法的制定到先后幾次修改中可以看出,法律此賦予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越來越多,不可否認,這對于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訴訟權利的濫用現象也呈現愈演愈烈之勢,我們對此必須保持必要的警醒和反思。
正是在如此背景之下,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訂之時,才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基本原則確立,并通過具體條文予以相對細化,這不僅僅是對民事實體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呼應,更是通過對權利濫用的有效遏制,使得當事人之間達到一種理性的平衡和對抗,從而保證了程序正義的實現。
2.法律功利主義思想。
西方著名法學家邊沁首創的法律功利主義思想認為,“法律追求的應當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簡單來說就是“以小換大”。從受害人角度來講,其希望通過最小的代價和最快的時間,將其所遭受的物質和精神損失恢復到侵權行為發生以前的狀態;從國家和社會角度來講,在基層辦案壓力巨大和司法資源相當緊缺的情況下,其希望通過最低的司法成本,使各方當事人的糾紛得以順利解決,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
誠實信用原則的設定,正是通過在特定的情形下,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進行合理地限制,如此不但可以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糾紛得以順利解決,使得各方當事人及時擺脫訴累,而且節約了緊張的司法成本,最終實現了法律正義和效率目標的統一,這正是法律功利主義思想的直接體現。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理解與適用
(一)適用對象
本文對近五年來關于誠實信用原則的研究成果經過梳理分析后發現,大部分學者認為該原則不僅可以制約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員的行為,還可以制約法院的審判行為,但也有少部分學者堅持,該原則僅僅是約束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并不適用于法院。
本文認為,該原則的適用對象應當包括法院,具體原因如下:首先,我們知道,該原則置于民事訴訟法的總則部分,其應當是統領全局,因此法院作為民事訴訟活動的一方主體,理應受該原則的約束并自覺遵循該原則;其次,按照體系解釋的方法,我們對民事訴訟法總則部分第7條、第8條和第13條進行對比分析后可以發現,第7、8條內容正是誠實信用原則對法院審判行為要求的具體體現,而第13條內容實質則是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總體規定,因此從立法的邏輯順序來看,為了維護法律體系的權威性和統一性,本文認為應當將法院納入該原則的適用范圍。
(二)適用范圍
首先,當事人濫用起訴權利的行為。任何民事主體在人身和財產遭受損失的情況下,都可以通過向法院起訴從而尋求公力救濟,但這里有一個隱含的前提,那就是必須存在真實的民事權利義務糾紛,否則就屬于虛假訴訟。比如在司法實踐中,有些當事人通過相互串通來虛構法律關系,從而達到逃避債務或者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目的。
其次,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根據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當事人在行使訴訟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訴訟義務,因此當事人不得為了故意拖延訴訟進程或阻撓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而濫用管轄權異議、回避申請權、反訴權、抗訴權、舉證權等訴訟權利。
最后,其他訴訟參與人違背真是陳述義務的行為。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證人提供虛假證言,鑒定人員出具虛假鑒定意見等行為。
三、完善誠實信用原則的建議
(一)加大對不誠信行為的處罰力度
作為民事訴訟的各方主體,理應恪守誠信原則,善意行使法律賦予其權利,但在近些年的司法實踐中,當事人為了逃避債務執行,虛假訴訟、惡意串通,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并且呈愈演愈烈之勢。
針對此種情形,筆者建議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入手:其一,將各地法院執行機關在執行中的成功經驗予以匯總,由最高院以案例指導的形式向全國法院進行推廣,并且在時機成熟之時引入法律;其二,針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不誠信行為,本文認為借鑒英美法系的做法,不但不誠信行為產生的證據不予采納,其他證據也相應降低其證明力,加大其不誠信的不利后果,從而使其自覺遵守該原則。
(二)建立誠信檔案
針對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違背真實陳述義務的行為,本文認為法院可以通過建立誠信檔案,并向全社會公開其不誠信記錄,并且把誠信檔案同步聯網工商、交通、金融等部門,以達到大眾監督和警示教育的效果,如此便可有效避免失信行為。
注釋:
[1]《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參考文獻:
[1]唐東楚.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的適用實施問題研究[J].民事程序法研究,2014(2).
[2]耿展超.民事訴訟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J].法制博覽,2018(1).
作者簡介:陳增輝(1987—),男,漢族,河南濮陽人,河南工學院社科部專任教師,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