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點是日語語用學中使用較為頻繁的一個詞,日語中的諸多表達受到視點的制約。在視點理論兩大原則的制約下,日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授受表達。本文通過分析視點理論,及視點理論的兩大原則,總結出視點理論與授受表達的關聯。
關鍵詞:視點;原則;授受表達;關聯
一、視點的概念
久野暲(1978)在《談話的文法》中對視點是這樣進行描述的:
“物語りの中で、登場人物が、したり、見たり、感じたりしたことを、作者が第三者として客観的に記述するのではなく、その登場人物の目を通して、その登場人物に成りきって、記述することがあることは、よく知られた事実である。この現象は、作者の登場人物との『自己同一視化』現象、あるいは、作者の登場人物に対する『感情移入』現象と呼ばれ、文學作品の研究上、ひとつの重要な研究分野を構成している”。
久野暲(1978)分析了文學作品中的視點,在文學作品中,說話者會以登場人物的身份描述事態,對登場人物進行“感情移入”。
彭廣陸(2008)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界定了視點概念:
“視點可以理解為發話者觀察、描述某一事件時所處的位置或所采取的立場?!耙朁c”可以是表現在詞、詞組、句子、語篇等不同的語言單位上的發話者對于客觀事象的把握方式,它包括把握和捕捉信息時不可或缺的發話者的立場、心態、思維模式等”。
簡單來說,視點就是說話者看待事物的視角或立場。同一事物,視點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對于“小野教我鋼琴”這句話,視點不同,可以有以下表達形式:
例1
a 小野さんはわたしにピアノを教える。
b 小野さんはわたしにピアノを教えてくれる。
c わたしは小野さんにピアノを教えてもらう。
d 私は小野さんにピアノを教えられる。
上述例句中,a句客觀地闡述了小野教我鋼琴的事實,視點在主語“小野”,但句中沒有說話者的主觀傾向。b句的視點在接受者“我”,“我”接受了小野的恩惠,對小野充滿了感激之情。c句的視點仍然在“我”,表示在我的請求下,小野教我彈鋼琴,表達了我對小野的感激之情。d句以被動句的形式,視點在說話者“我”,以被動句的形式客觀敘述了小野教我彈鋼琴的事實,例句中看不出說話者的主觀情感。上述四個句子雖然基本意思大致相同,但由于說話者的視點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
二、視點的原則
以久野暲(1978)、森田良行(1998)為首的諸多學者先后運用了視點的概念分析了語言學中的文法現象。
久野暲(1978)在《談話的文法》一書中提出了視點的三個原則。即“共感度(Empathy)”、“說話當事人視角”、“視點的一貫性”三個原則。森田(1998)指出:日本人乃至日語,離開了“自己”甚至都不能把握世界,是以“我”為中心的語言。通過諸多學者的闡述,我們可以把視點原則概括為兩方面:視點的制約原則(由視點和共感度決定的原則)和視點的一貫性原則。
(一)視點的制約原則。
認知語言學中,把由“視點”、“共感度”決定表達方式的規則稱為“視點制約”。視點制約強調發話者應該根據自己的視點表述問題。同時,作者在選擇視點時,應該遵循本人優先于他人,親近者優先于疏遠者,有生命的優先于無生命的規律。
“共感度”(Empathy:E):是一種“共情”能力,一種設身處地的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和感覺世界的能力,即將自己同化為周圍世界的一部分去看待事態的發展。共感度用E(X)來表示,0≤E≤1。當說話者處于客觀中立立場時,E=0;當說話者完全共情于主人公時,E=1。共感度的值決定了說話者的視點。
“說話當事人視角”:是指說話人必須始終以自己的視角為中心,不能舍自己的視角而以別人的視角為中心。說話者通常是以“我”為視點描述事件的發生。日語是“自己中心型”的語言,除了一些特殊文體,總是將視點置于說話者本身,以“自己為中心”來描述事件。
(二)視點的一貫性原則。
“視點的一貫性”:即從某個具有貫通性的視點(即統一視點)出發來對事件進行描述。
從類型學的角度來看,日語是視點一貫性很強的語言。在同一事件的描述中,要求用統一的視點來完成描述,否則會造成聽話者思路上的混亂。
例2
a王さんは李さんに腕時計をあげて、李さんはその腕時計を大事にしています。(×)譯:小王給小李手表,小李很珍惜那塊表。
b王さんからもらった腕時計を李さんは大事にしています。(○)譯:小李很珍惜從小王那兒得到的手表。
(×為錯誤表達方式;○為正確表達方式)
a句中前半句的視點在小王,后半句的視點在小李,違背了視點的一貫性原則,因此,正確表達應為b。日語表達中說話者的視點應該統一,否則會造成聽話者思路的混亂。日語中,相同的事件,由于視點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無論視點放在哪個位置,都要做到視點的前后統一。這樣才符合日本人的表達習慣,才不會產生交際障礙。
在以上兩大原則的制約下,日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授受表達。
三、授受表達與視點的關聯
森田(1998)指出:授受表達是一種表達說話者意識的表達方式,說話者一貫從“自己的視點”出發,來把握自己與聽話者的關系,與事件中的人物、事物的關系,具體的文章或談話則在這個立場上展開。日語授受表達中授受動詞的選擇取決于說話者把自己的視點放在事件中誰的位置上來進行描述。
(一)“(て)あげる”系列。
“(て)あげる”系列的視點在主語(即給予者),發話者站在主語的立場上描述事件的發生。表示說話者給予他人某物或為他人做某事。
例3a 李さんは弟にカメラをあげました。(×)譯:小李給了(我)弟弟照相機。
例3b 弟は李さんにカメラをあげました。(○)譯:(我)弟弟給了小李照相機。
按照日語“以自己為中心”的視點制約原則,說話者要把授受行為中的給予者和接受者,根據與說話者的遠近關系來進行區分,要從更親近的人的立場去描述事件。因此,上述表達中,作者只能選擇屬于自己一方的“弟弟”作為視點對事件進行描述,反之則不太自然。因此,正確表達為b。
“(て)あげる”系列構成的授受表達中,無論是第一人稱給第二人稱,還是第一人稱給第三人稱,抑或是第三人稱之間的授受,視點都在主語即給予者身上,說話者必須與給予者是同一方的人(作主語),否則不能用這一表達形式。在這一表達中,應遵循:視點人物作句子的主語,并且為授予方的原則。
(二)“(て)くれる”系列。
“(て)くれる”系列的視點在補語(即接受者“我”),發話者站在補語(接受者)的立場上描述事件的發生。表示他人給說話者(我或我方的人)某物或他人為說話者做某事。
例4a 私は先生に日本語を教えてくださいました。(×)譯:我教老師日語。
例4b 先生は私に日本語を教えてくださいました。(○)譯:老師教我日語。
由“(て)くれる”系列構成的授受表達中,視點要求放在接受者“我”身上,接受者作補語,后面接助詞“に”。因此,a句的表達是錯誤的,此句話中接受者應該為“私”,視點應該放在“私”,后面接助詞“に”。正確的表達應為b。
在由“(て)くれる”系列構成的授受表達中,無論是第三人稱授予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授予第二人稱,抑或是第三人稱之間的授受,視點都在補語即接受者(我或我方的人)身上,同時,說話人必須與接受者是同一方的人(作補語),否則不能用這一表達形式。在這一表達中,應遵循:非視點人物作句子的主語,并且為授予方的原則。
(三)“(て)もらう”系列。
“(て)もらう”系列的視點在主語(即接受者),說話者站在主語的立場上描述事件的發生。表示說話者從他人那里得到某物或請求他人為自己做某事。
例5a 父は私からお酒をもらいました。(×)譯:爸爸從我這兒得到酒。
例5b 私は父からタバコをもらいました。(○)譯:我從爸爸那兒得到煙。
上述表達中,a違背了日語視點制約的原則,選擇了父親作為主語,顯然是不正確的,正確的表達應為b,符合視點制約的原則,即:作者在選擇視點時,應該遵循本人優先于他人,親近者優先于疏遠者,有生命的優先于無生命的規律。
由“(て)もらう”系列構成的授受表達中,無論是第三人稱授予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授予第二人稱,抑或是第三人稱之間的授受,視點都在主語即接受者身上,同時,說話者必須與接受者是同一方的人(作主語),否則不能用這一表達形式。在這一表達中,應遵循:視點人物作句子的主語,并且為接受方的原則。
綜上所述,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語言習慣及日本人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日語語言中的“視點”問題,同時又受到了漢語思維的干擾,會導致學習者在學習中出現諸多的錯誤。通過視點理論的分析,可以使學習者明確日語授受表達的使用規則,從而提高日語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彭廣陸.日語研究中的“視點”問題.池上嘉彥·潘鈞.認知語言學入門[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王星.授受動詞與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征[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17-19.
[3]王南.從文化視角看日語的授受表達[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0(1):96-100.
[4]朱世波,葛曉昱.日語寫作中授受表達的誤用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 2011(10): 32-33 .
基金項目:本文系遼寧對外經貿學院2017年度校級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課題編號2017XJJGXM1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郭力(1978—),女,漢,遼寧大連人,碩士,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和日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