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
摘要:歷史科目知識點較多、教學任務量較重,而課時安排相對較少,學生的學習難度較大。教學中我們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科學開展教學引導。尊重學生的學習實際,關注學生的技能教育,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深化學生的學習成果。不斷完善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歷史;生本教育;學生主體;課堂教學
一、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備課
都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教學的過程中更是如此:高效的備課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師教學活動的科學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有效性。特別是在歷史教學中,科目知識點多,而課時安排少、課堂教學相對緊湊,對于教師的教學效率有著較高的要求。歷史教學中我們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與認知能力,也要做好相關的教學準備,以便能夠更好地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比如備課中我們要先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通過課下對話、知識測驗等形式檢驗學生的認知基礎,之后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教學方法、教學案例的組織與創新。以便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能夠符合學生的學習基礎,更好的提升教學活動的針對性。例如在教學明清歷史的時候,就要認識到中學生對于電視劇、電影的興趣,結合學生感興趣的電視劇中的角色進行滲透教育,讓學生能夠認識到相關的人物形象與歷史事件,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通過時興的《延禧攻略》引導學生認識到其中的人物關系,再通過《甄嬛傳》《步步驚心》《如懿傳》《還珠格格》等內容的引入,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需求。另外在教學世界史知識的時候,我們就要認識到農村地區學生歷史知識欠缺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重視基礎知識的引導教育,比如撲克牌中JQK代表的不同歷史人物等等。這樣以來,教學內容就能夠符合學生的學習理解狀況,讓學生能夠通過課堂知識完善自身的認知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二、關注學生學習技能教育
歷史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涉及古今中外數千年的歷史流程,歷史人物多、歷史事件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感覺難度大、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不是簡單的知識點堆砌,而是有著一定的歷史規律、社會發展規則。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歷史綜合認知能力與歷史知識學習能力教育,更好的引導學生從理論層面掌握歷史知識,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他們對于歷史知識的整理解深度。
比如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對于所學的知識點、知識模塊進行事先了解,有哪些是自己不清楚的、有疑問的,提前準備好問題,以便在課堂上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重點學習,有目的地開展課堂學習活動,提升學習的效率。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能夠對于歷史知識感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比如在教學唐代歷史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李白和杜甫的詩風差別較大,可能是因為什么原因呢?引導學生結合語文知識、歷史知識進行綜合分析,讓學生能夠認識到不同時代背景下,不同的生活經歷對于一個人性格、作品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良好的演繹歸納能力。
另外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要鼓勵學生善于發問、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能夠參與課堂學習,不斷激發他們的課堂學習熱情,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敢于提出假設,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在教學近現代史的時候,有學生就提出“列強侵華”帶來的并不一定全是負面影響,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如果沒有列強侵華,中國可能不會那么快進行革命運動,那么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必然會緩慢。針對這樣的觀點,教師不能一味的批評,而是要鼓勵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善于思考、不斷完善他們的綜合認知。
三、不斷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歷史課堂教學時間寶貴,課堂教學不能是簡單的知識灌輸,以免引發學生的厭惡與抵抗心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善于運用生本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好地深化學生的學習印象,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創新學習:比如我們要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將相關的歷史人物、歷史案例運用音像、圖片等形式進行展示,這樣比單純的文字教育要有效得多,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活躍他們的課堂學習。
另外也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模式,不能單一采用“滿堂灌”教學,也要重新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課堂交流、鼓勵學生來“講課”,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深化學生對于課本知識、歷史知識的綜合理解,更好的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比如我們要善于運用小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相互交流學習,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之間的競爭、辯論來活躍學生的課堂學習模式。讓學生的課堂學習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教學中我們也要鼓勵學生進行“小老師授課”,根據某個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解答、授課。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見解、聯系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分析、解答。教師針對學生的表達進行點評、糾正。這樣的學習模式既能夠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還能夠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便于更好地開展教學規劃。
四、重視學生課下實踐鞏固
“讀史使人明志”,歷史知識對于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情感認知能力教育都有深遠的影響意義。所以學生的歷史學習不能簡單體現在理論層次,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課下實踐鞏固,更好的提升他們的學習有效性。比如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結合本地的相關歷史人物、名勝古跡進行實地考察,聯系所學知識來寫傳記、寫說明。使學生能夠將歷史知識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鄉土歷史意識與歷史綜合感知。此外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歷史知識,說出自己對于歷史發展潮流的認識,講述自己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歷史階段,讓學生通過演講、寫作、辯論等形式表達出來,更好的深化學生的學習認知、鞏固他們的學習成果。
總之,歷史教學中我們要認識到科目教學任務重、教學課時少的現狀,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就能夠真正實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體現生本教育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