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果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優秀品格的引導者和塑造者。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和品德去影響學生。尤其要把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作為一個重要任務,滲透到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品德的修養。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優秀品德的幾點探索。
一、課堂中的誠信教育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是做人的根本。對學生實施誠信教育,語文教師責無旁貸。課文《陳太丘與友期》是選自《世說新語》中的一篇文章,此文講述了陳元方與父親的朋友對話時的場景,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在講解此文時,我著重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元方是怎樣痛斥父親的友人的?2、為什么在受到元方斥責之后,友人不怒反而“慚”?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在引導學生一步步回答這幾個問題后,學生們找到了本文蘊含的道理——做人應該講誠信。學完此課,學生不僅收獲了古文知識,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誠信待人。
二、課堂中的愛國主義教育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重課本知識,輕思想教育,缺乏對學生愛國主義的教育。在學習《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時,我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詩人艾青假設自己是一只鳥,以象征的手法,通過鳥對土地的歌唱,表達他對處于苦難中的祖國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熱愛之情以及為祖國獻上生命的強烈愿望。我首先讓學生了解作者與相關的背景知識,在此基礎上體會詩歌蘊含的深沉真摯的愛國之情。經過我的逐步引導,學生對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感悟頗深。一個學生滿含熱淚地說:“國難當頭,山河淪陷,我能體會到詩人痛苦的“歌唱”和泣血的愛國之心,這讓我熱愛祖國的情感像血液一樣流淌在身體里。”另一個學生也激動地說:“在和平年代里,我們為祖國的強大而自豪的同時,也要時刻準備著報效祖國,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奉獻自己。”聽到學生的課后感悟,我認為達到了此課德育教育的目標。
三、課堂中的感恩教育
現在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家長和社會的萬般寵愛,成為了“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很多孩子已經習慣了接受別人的關愛,并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必須從思想認識上著手解決這一問題。要讓學生懂得感恩給予自己關愛和幫助的人是一個人應具備的美德。
在綜合性學習中,我主持召開了以“感恩”為主題的專題活動,分為三個版塊。第一個版塊是對父母的感恩。在這個版塊中,我首先讓學生談一談看到的父母為家庭、為自己付出的辛勤勞動。然后以播放錄像的形式給學生講解古代的孝親故事,讓他們知道羊羔尚知跪乳,烏鴉還懂反哺,何況是具有高級情感的我們呢?最后,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行為談感悟。從他們的談論中,我感受到同學們真正從內心體會到了長輩對自己的關愛和付出。通過這一版塊,培養了學生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第二個版塊是對朋友的感恩。在這一版塊中,我用同樣的形式,讓學生談一談朋友幫助自己的故事。同學們積極踴躍地發言。在講述中,他們才認識到原來有這么多人幫助過自己,自己卻從來沒放在心上。這一版塊讓同學們通過身邊的真實事件感受到生活中友情的可貴。要懂得感恩同學、感恩朋友,感恩幫助過自己的人,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高尚品德。三是對老師的感恩。在這一版塊中,同學們爭相講述了對老師們在課堂上給自己耐心講解知識,在失落和沮喪時給自己信心和勇氣,在遇到困難時給自己安慰和鼓勵的故事。我在此版塊設計了兩個小活動。一個是才藝展示,學生朗誦贊美老師的詩《紅燭贊》,并唱了一首贊美老師的歌曲《老師的愛》。另一個活動是“對老師說說心里話”,同學們紛紛表達了對老師的感恩之心。最后我總結:“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充分詮釋了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老師,不僅教給我們課本上的知識,還教給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是他們,讓我們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因此,對老師我們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報老師給予我們的無私的愛。
在語文課堂上,進行了以上德育教育外,我還把自信樂觀、團結奉獻、勤奮勇敢等美好的品德貫穿到語文教學中。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給孩子們知識,更要讓他們懂得一個人應具備的美好品德。要讓學生真正成為知識豐富、品德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