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堅持人民至上,把崇高的價值追求作為不變的初心,這是謀劃和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價值旨向。“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國家政府在“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的自我要求中,一步步變為現實。
關鍵詞:人民為中心;造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的貧困發生率從1981年的88.3%降至2013年的1.9%。如果把中國排除在外,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里最為重要的減貧指標就無法實現。據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的推算,中國對全世界減貧的貢獻率高達70%,而眾人皆知的中國經濟增長奇跡,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0%至30%,某種程度上看,中國的減貧成就比中國的經濟增長更為神奇。
馬克思主義堅持人民至上,把崇高的價值追求作為不變的初心,這是謀劃和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價值旨向。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以貫之的最高理想、價值追求和邏輯起點,這個價值理性也一直處在人類共同價值的制高點。馬克思主義就是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人類解放的理論和綱領體系。
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人類解放實踐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通過發展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實現人對與自然界之間物質交換關系的有效控制,把人從自然界的盲目必然性的奴役中解放出來,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第二,通過革命性實踐擺脫社會中階級的奴役和壓迫,使人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讓人民大眾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這兩個解放是互相貫通、互相交織,最終統一到社會主義運動和共產主義實踐中。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是不斷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通過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讓人民大眾吃好“蛋糕”,共享發展成果,這些論述都體現了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相統一基礎之上的共產主義,即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追求,即造福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站在“造福人民”這一共同價值的制高點,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的偉大歷史實踐。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宣示溫暖人心。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人民”是最根本的哲學,也是接續奮斗的永恒坐標。過去五年,無論是一分鐘脫貧20多人、一天增加4萬多家市場主體,還是新增相當于英國人口的就業數量、建成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一直被放在治國理政的最高位置。有人注意到,習近平主席歷年的新年賀詞,人民、改革、發展是反復出現的高頻詞;而3萬多字的十九大報告,更有200多處強調“人民”。可以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在“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的自我要求中,一步步變為現實。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對社會治理提出新問題、新挑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變革和經濟持續增長,我國社會也發生巨變,主要表現在:階層結構和利益格局復雜化,財富和收入差距較大;職業選擇和勞動就業市場化,社會流動加快;處于原有單位體制之外的“社會人”成為就業主體;社區社會化,在原有的熟人街道社區、單位大院社區之外,出現大量商品房陌生人社區,還有城鄉接合部的雜居社區;家庭小型化,單身家庭、單親家庭、空巢家庭等不斷增多,家庭的教化功能有所弱化;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化,需要重塑道德約束和社會信用;等等。這些深刻的社會變化加大了社會治理難度,對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問題、新挑戰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們要破解的每一個民生問題,都是世界性難題。而新的社會增長點、經濟發展潛力,恰恰就蘊含在“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當中。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不到三年時間,敢于并善于推出更多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把一件件民生實事辦成辦好,才有可能讓群眾生活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權益真正得到保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正確認識誤區,改善扶貧工作,著力提高貧困人口的生存、生產、發展能力。讓貧困者從學知識、學技能、強素質中增強自信心,以脫貧致富的正面典型為榜樣,找到今后繼續改善生活的努力方向和現實途徑。
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各級財政部門,應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準確把握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舉措,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支持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重點是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瞄準特殊貧困人口精準幫扶,強化財政扶貧資金管理。促進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財政的公共性公平性,堅持兜底線,科學建機制,提高精準性,注重可持續,穩定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繼續在精準扶貧上下功夫。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扶貧工作,近年來取得的扶貧成就舉世矚目。有媒體曾用“走得遠、看得全、問得細、想得深”四個短語概括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特點,這給廣大黨員干部提供了有益啟示:心中有民,腳下就得有動力;心中有責,肩上就得有擔當。工作再忙,都要抽出時間多到基層走一走、看一看,問問老百姓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是干事創業的基本要求,也是不容偏離的執政根基。把人民當親人,人民才會愿意把干部當家里人。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一個將人民置于最高位置的政黨必將力量無窮,一個珍視人民的國家也必將興旺發達。
作者簡介:王莉敏,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法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