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勝
摘要:學校教育需要親情的注入,恰當的親情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格,也有利于對學生的智育教育,對于現階段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大的助推作用。關鍵在于如何把握愛的尺度,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釋放出善意的、有益的親情般的愛,以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親情;親情式教育;溺愛;關愛
親情是來源于血脈相承、生命賦予、重生再造;來源于生死相依的相處和陪伴;來源于盡心盡力的關心與愛護;來源于無私無畏的奉獻……。親情來源于血脈相承、生命賦予、重生再造;來源于生死相依的相處和陪伴;來源于盡心盡力的關心與愛護;來源于無私無畏的奉獻……的感情,就屬于親情。所謂親情式教育,就是在我們的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傾注親情式的關愛,用親人式的角度來教育和要求學生。
一、親情式教育的要求
在學校中構建親情式教育的目標是在全校教職員工與全體學生間建立起真誠的、親密無間的和諧關系。具體來說就是,每個教職員工都把每個學生當作自己親生的孩子來教育;當作自己親生的孩子來關愛;當作自己親生的孩子來培養。而強化學校中師德的培養和教師愛心的培養,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所在。因為常言說得好: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出自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學校教育的主導者是老師。只有從教師方面去改變師生間的關系,才能使親情式關系在師生間建立起來。“雖然,不管我們如何的努力,最終都不可能替換學生與家長間的由血脈關系造就的親情關系,但毫無疑問會大大地改善師生間的關系,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增進師生間的感情”。
它還要求教師要從身體健康發展、心理健康發展、品德健康發展、智力健康發展、特長健康發展等方面全方位對學生進行教育。它要求學校把每個學生都當著自己的子女一般進行培養教育,力爭讓他們得到最有利于他們自身特點的教育培養,不歧視、不放棄每個學生的成長。同時,親情教育還要求我們在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把握什么樣的愛是真愛,即要把握愛的真諦與尺度。另一方面,還必須有嚴肅的教育制度與紀律的執行,即對于明知故范和屢教不改的學生,還必須有引起他們重視的懲戒和正確的引導。
二、親情式教育的實施方法的建議
(一)教師用愛心教育
有的人認為,像親人那樣關愛學生,就是不考慮后果,也不考慮學生是否需要,只要教師對學生付出親人式的關愛就行。其實這樣的關愛是糊涂的,有時是于事無補的,而有時更是恰得其反的。我們實施親情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快樂成長,而且是按照國家制定的教育方針健康地成長。所以,如果說我們所實施的教育,不能達到此目的,那么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無益的。正因如此,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家長,由于一味地溺愛自己的子女,導致他們不思進取,坐享其成,甚至淪為現實中的“啃老族”。現今,大多數的“富二代”、“官二代”,甚至“偽富二代”、“偽官二代”,就是家庭的溺愛或放任給培養出來的。他們中,能夠子承父業的,或成為有所成就的佼佼者,那是寥若晨星。對于這些學生,老師能夠給他們的愛護與關心,相比他們的家庭給予的溺愛來說,簡直是微不足道。結果是,老師費心竭力,學生卻并不買老師的賬,就連他們的家長,都還會抱怨學校對他們的子女關愛不夠多。其實這些學生缺乏的并非是關愛的多少,而是愛的引導。他們缺乏的是對關愛他們的人心懷感恩。對于這些學生,老師們要做的就是對他們多進行感恩教育。“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份社會責任。是每個人都應擁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全社會在教孩子們知識的同時,必須教給他們一種品質——學會感恩。孩子們帶著感恩的意識,經歷生活中的風浪,才能茁壯成長”[3]。對于那些長期缺失關愛的學生,比如留守兒童、單身家庭的子女、受到家庭虐待的少年兒童等,卻需要老師們傾注他們的關愛與呵護。對于這部分學生,我們的工作必須是全方位的。從這些學生的生活起居,到學習和思想,都要掌握他們所處的狀況,對于他們所遇到的困難,給予及時而盡心盡力的幫助,以此彌補這些學生由于愛的缺失所帶來的困擾。而對于那些在家庭就已經獲得良好教育和家庭溫暖的學生,我們需要的是對他們不斷的鼓勵與肯定,給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做到用心教育、依法教育,將教師對親情式教育的認知,落實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學校必須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關愛情況,進行考查與培養,并建立一個完整的考核體系,將教師對學生的態度,納入到對教師資資和師質的考核項目中去。
(二)家長必須充分配合
家長是孩子們的第一任啟蒙老師,也是孩子們最親近和最信任的老師。家長們對學生培養的態度和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們對學校教育的適應和重視程度。
在現實中,家長們大多數人,一方面希望在學校里能夠得到充分的關愛與培養。另一方面,卻對學校教育不放心,經常橫加指責。這就使得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放不開手腳。不敢大量實施親情教育中的差別化教育。最近在網絡中,看到一篇轉發的幽默短文,叫《被困在廁所里的教師,教不出有出息的學生》,文中描述了老師由于家長的干預,一會兒因不批準學生上廁所導致學生尿在褲子中,被家長狀告教育局:該老師違反人權,剝奪學生上廁所的權利,應嚴懲;一會兒因讓學生上廁所,學生在上廁所時滑倒受傷,被家長狀告教育局:課堂期間老師擅自讓學生離開課堂,導致學生受到傷害,教師未盡到監護義務,應嚴懲;一會兒因學生上廁所,前往陪護,留在教室內的大量學生發生打鬧,多人受傷,家長聯名狀告教育局:該教師上課期間擅離工作崗位,致使多名學生打鬧受傷,應嚴懲;一會兒因一名學生要求上廁所而帶領全班學生一起上廁所,家長狀告教育部門:該教師上課期間不傳授學業,工作態度有嚴重問題,玩忽職守,不務正業,應嚴懲。從而無法實施教學工作的窘境。這種狀況一方面反應了家長們為使學生在學校能學到知識,對學校的熱切期望,另一方面,卻反應了家長們對學校教育的不夠放心和缺乏默契的配合。使得現如今,各學校中紛紛流行每學期都與學生家長簽訂安全、教育的免責合同,學校的各種教學活動無法充分展開,手腳被縛。那樣的話,還談什么親情教育的實施。沒有家長的信任與支持,估計什么教育都無法展開。所以在實施親情教育前,必須征得家長的信任與支持,在保障教師依法教學,學生們的身心健康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礎上,充分保證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不被外界干擾。
要實施親情式教育,一方面,要維系好親情,家長不能僅僅依靠以往的生活閱歷和生活經驗去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只要家長能夠理解與支持學校,學生就不會反感學校的教育活動,把學校與老師的關愛視為虛情假意,敬而遠之。相反,如果我們學生的父母們,能夠放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學校和老師教育,并告訴孩子,老師也像父母一樣關愛自己,就會消除師生間的溝通障礙,讓每個學生能夠視自己的老師為父母般地尊重,才能有效地實施我們的親情式關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