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摘要:教育機智既是教師教育智慧的外在展現,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必要條件。教育要重視實踐、關注體驗、回歸生活世界。教育機智也是一種情境性的智慧行動,是對孩子生活體驗的理解。它蘊含教師對學生的情感,能夠塑造教育性情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關注教育事件,捕捉恰當的教育時機。
關鍵詞:教育現象學;教師教育;教育機智;教育時機
教育機智是教師取得職業成功的一種內在素養,新時期教師教育的一種應然選擇。由于教師教學情境的復雜性,學生性格的差異性隨時可能遇到突發性問題,沒有教學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良的教育實踐者。
一、教育機智的內涵解讀
(一)教育機智是一種情境性的智慧行動
凡是需要發揮機智的地方,注定不會預留給人們足夠的思考和計劃的時間。現實的教育生活是每個教師都要面對的,在一個個具體的實踐情境中,偶然性的事件時有發生,這既變化莫測,又豐富多彩,充滿了未知。教育機智意味著教師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置身于當時的情境,并能即興發揮,維持正常的上課秩序,完成教學任務。盡管每個教育者都會認識到教育機智的重要作用,但處變不驚、恰當處理突發性教育事件的能力并非每個教師都具備。這需要教師時刻保持教育的敏感性,根據學生的神態、表情,捕捉到他們心思的細微變化,理解每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的沉默、興奮等行為,進而采取的一種智慧的,育人的行動。本能地知道如何干涉孩子,把握好教育的分寸,做到收放自如。
(二)教育機智是指向他人的實踐
教育活動正是因其師生關系的存在而顯得與眾不同,要堅決摒棄教育者無視“他者”的觀點和脫離學生生活的做法。教育機智在課堂上一般表現為單向的教師施與學生,教師要心系學生,想方設法地回應來自他們心靈深處迫切地教育呼喚,才能改變過去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從而更好地踐行“他者性”的實踐活動。在師生相處中放下教師的身份,時刻謹記以學生為中心,給予理解和關愛,創造出各種機會,以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這既是教師使命的體現,又是教育真諦的所在。
(三)教育機智源于對孩子生活體驗的理解
感受和傾聽學生的內心世界是實施教育的基礎。學生周邊的環境充滿了未知性、多變性、不可控性,他們成長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曲折。雖然他們的喜怒哀樂具有一定的隱秘性,他們一般選擇裝作若無其事,更不會主動向老師訴說內心的苦悶。但是,學生畢竟不是那么會管理控制自己的真實心情,當他們喜怒無常、言行舉止不合常規時,教師要有一顆對教育事件敏感的心,保持高度警惕性,及時洞察出這些教育現象,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才能機智應對。另外,環境變化、時代變遷無不改變著兒童的生活世界,也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所以,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生活的各種偶然性以及發展的可能性、動態性,與時俱進懂得用發展的眼光理解孩子的生活,才能準確地把握不斷變化著的兒童的體驗。
二、教師的教育機智的生成策略
(一)理解、關愛學生,保持教育的敏感性
教育活動是一個師生之間共同發生、互動的過程,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尤其還要盡可能多地把握住即時發生的生活世界,把尷尬棘手的教育情境化腐朽為神奇,轉化為富有教育學意蘊事件,實施善意的行為以維護孩子的利益。
(二)加強對教育生活的體驗,及時反思
教師的教育機智離不開具體的教育情境,就必須在對教育生活的體驗中形成。而且這不是事先做好計劃的,是對具體情境深刻認知后的一個果敢的判斷。另外,教師對教育生活的體驗也因人而異、復雜多變,生成的教育機智的表現形式也就各不相同。
多數教師由于工作年限的增長,失去了當初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那份熱忱、執著。他們不再主動貼近學生生活,認為憑借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就能解決遇到的問題,總是高高在上姿態,忽視與孩子地相處。因此,作為教師要以一種好奇的心態面對生活,克服職業倦怠,從學生的視角考慮做事的初衷,體驗孩子的感受,對事件保持開放的態度,發現問題的實質,才能把握住事情發展的方向。教師要通過學生的接觸,了解他們在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反思復雜多變的教育生活,并以對孩子是否有利、是否恰當為標準來進行對教育機智行動的反思,才能更好地實施教育影響,適時調整自身教育行為。為實施教育機智行動奠定基礎。
(三)關注教育事件,抓捕教育時機
教育機智指引孩子積極健康向上發展是我們擁有的一種責任。表現在凡事以學生為中心,敏銳地察覺細微變化,感知學生的需要。教師對孩子全身心關注,既是實施善的教育的一種體現,又遵循現代的教師觀、學生觀,給學生以人文關懷,及時運用教育機智引領課堂,使其具有教育意義。學生生活歷史背景無不體現他們的生活與學習的狀況,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深刻理解兒童的生活,善于捕抓教育時機,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分析事件的存在意義,不要想當然,關注孩子的及時體驗,確保采取的措施塑造了孩子的完美人格,促進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四)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提高教學幸福感
師生關系作為教育中最主要的關系,那么他們是否融洽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教師和學生在不斷互動中相互改變,或被改變。學生既是一個獨特的,整體的,處于不斷發展中的個體,作為教師就要認識到學生主體經驗的重要性。但學生不是在一個孤立的環境中長大,他不像種子那樣從內部就可以生長成一顆參天大樹。當在課堂中要求學生寫關于與教師相處的經歷時,小故事、軼事都會反映師生這種互動關系。教師要通過對話交流,洞察情境經歷對他們的意義。一個好教師會從傳授學生新知識和技能的良好互動關系中獲得幸福感、滿足感。而在這個過程中,這些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成長和性格的形成,同時,學生也會影響著教師。師和學生配合默契,才能實現教學相長。但是如果當教師對學生冷淡,漠不關心,不能一視同仁時,學生也會對教師失去信任與尊重,這種師生關系就不是那么積極了,既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又降低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對學生來說,與教師這種和諧共處的關系,是一種達到成長的方式。
總之,學習的過程是漫長的、曲折的、艱辛的,同時又充滿快樂、不可預測,學生不僅增長了智力,關鍵是所學的知識能夠對成長起作用,教育機智的巧妙運用表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理解、關愛,保護了孩子的幼小心靈,照亮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培養了學生獨特的個性,最終引領兒童的社會化成長,成為有獨立意識和豐滿個性的完整的人,實現其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