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愛香
摘要:本文從“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要求出發,從理論上進一步明晰住房的性質和功能,分析炒房產生的深層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切實抑制投機“炒房”。
關鍵詞:住房 投機“炒房” 抑制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市場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這一明確定位和要求,為加強宏觀調控、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認真貫徹落實這一要求,需要從理論上進一步明晰住房的性質和功能,分析炒房產生的深層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切實抑制投機“炒房”。
一、厘清住房的性質和功能
住房,簡要地說,是供人們居住生活之用的房屋建筑。住房的本質屬性是用來居住的生活消費品。“房子是用來住的”通俗地揭示了住房的本質屬性。
這一定位應是十分清楚的,但由于住房功能的多重性,它引起了許多誤解。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住房條件的不斷改善和高科技手段的運用,住房的功能從居住生活資料進一步拓展為發展、社交、資產和文化藝術等多種功能。必須明確,盡管住房的功能是多種多樣的,而主要功能仍然是居住消費,其他功能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即使住房的資產功能,也是消費性資產功能,就其使用價值來說,最終都要落實為居住消費。從理論上說,片面強調住房的資產功能,以為住房是投資品,本就應該用來炒買炒賣,從中牟利,是毫無根據的。
二、投機“炒房”的深層原因分析
既然住房是用來住的,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炒房”?其中有復雜的深層原因。
其一,利益驅動是“炒房”的根本動因。土地是稀缺資源且不能再生,而市場對土地的需求量則不斷上升,因此土地有升值趨勢。地價上升必然帶動房價上升,住房也有升值趨勢。買房投資有利可圖,不僅可以帶來家庭資產的增值,而且可以購房出租,賺取租金,若炒買炒賣房屋,還可以賺取高額利差,因此,“炒房”有很大的吸引力。以上海市為例:2001 年上海住房均價為每平方米4329 元,2018 年7月為每平方米48893 元,上漲了11 倍,如此巨大的利益空間,吸引了眾多投資客炒房。因此,利益驅動是“炒房”現象產生的根本動因。
其二,住房供不應求是“炒房”的直接原因。商品房市場屬于市場經濟范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住房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主要由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調節資源配置。市場供求狀況對房價的影響很大。一般來說,住房供不應求,房價上漲,供過于求,房價下跌。為什么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炒房”特別嚴重?主要是因為這些城市的住房供不應求。
住房市場需求擴張。一是居民收入提高,改善性住房需求增加;二是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工市民化后對住房需求旺盛。以上海為例:外來人口已達1000 多萬,如果以人均居住面積30 平方米計算,要提供3 億多平方米建筑面積,這是個巨大的需求。
商品住房供應不足。這主要是因為“人地矛盾”未處理好,住宅建設用地供應不足,影響住房供給量。上海增加1000 萬常住人口,而住宅建設用地卻沒有相應增加,造成地價飛漲,拉動房價節節上升。住房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是“炒房”存在的溫床。本來住房不是用來炒的,但在住房供不應求、房價上漲的情況下,“炒房”可以賺大錢,這就勢必出現“炒房”現象。
其三,游資增加,缺乏投資渠道。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收入增加,特別是收入來源多元化,使一部分中、高收入者手中積累了相當多的資金,他們勢必要尋找投資場所。證券市場不景氣,而住房市場又呈現利好態勢,因而投資者把資金集中投向住宅市場,“炒房”也就難以避免了。
正是由于上述深層原因,投資投機性購房必然會存在,現在的關鍵是要加強控制,積極引導,防止其危害房地產市場正常運行。
三、探尋管住“炒房”的辦法
要管住“炒房”,首先要正確區分投資性購房和“炒房”的界限。從一般意義上說,投資性購房的目的是購房出租,賺取租金收入,而“炒房”則是投機性“炒買炒賣”,賺取價差,目的是炒高房價,獲取高額利潤。投資性購房后將其出租,有利于增加租賃房供應,房屋最終仍然用于居住。而“炒房”者為獲取高額利潤,抬高房價,制造虛假需求,影響住房的正常供應和銷售,妨礙居民群眾的住房需求得到滿足,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對其行為予以打擊和制止。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主要采取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管住“炒房”。
(一)增加住房供給,改善供給結構,營造供略大于求的市場均衡態
針對一線城市住房供不應求的狀況,首先要增加商品住房供給,落實人地掛鉤政策,增加住宅建設用地,調整用地結構,提高中小套型住房的比重,更好地滿足中等收入者的住房需求,營造供略大于求的市場均衡態,讓購房者有自由選購的余地。這樣可以抑制高房價,抽去“炒房”產生的基礎性市場條件。
(二)管住貨幣,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從資金角度抑制“炒房”
買房需要大量資金,這就需要住房信貸給予資金支持。住房信貸應當被用來支持居民自住性購房,解決基本的住房需求,決不能為“炒房”投機者占用。為此,要實行差別化信貸政策:對首次購自住房者實行低利率、高成數貸款,而對投資性購房者實施高利率、低成數貸款;對“炒買炒賣”投機性購房者不予貸款。以此在信貸上掐斷“炒房”的信貸資金來源。
(三)完善房地產稅收制度,開征房地產保有稅,從稅負角度抑制“炒房”
稅收是調節住房需求的重要手段。在稅率方面:對自住性住房實施低稅率,保障廣大居民的住房需求得到滿足;對投資投機性購房則實施高稅率,抑制“炒買炒賣”住房的投機行為。在稅種方面:降低住房流通稅,增加住房保有稅,提高“炒房”成本,從而抑制“炒房”投機行為。為此,要盡快出臺房地產稅的法律政策,使擁有多套房產的投資投機客因感到持有房產“炒房”成本高、收益低而退出。
(四)制定基礎性制度,建立長效機制,調控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從宏觀調控的角度分析,抑制“炒房”的最根本辦法是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和健全基礎性制度,包括:1. 住宅用地制度方面,建立人地掛鉤制度,根據新增常住人口數量增加住宅建設用地,實施住宅用地價格控制,制止高地價;2. 制定住宅金融制度,住房消費信貸實施差別利率制度;3. 制定住房財稅制度,改革房地產稅制,建立物業稅制度;4. 加快住宅相關立法,盡快出臺住宅法和住房保障法,既在法律上保護居民居住權利,又能抑制住房“炒買炒賣”的投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