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波 周鵬飛 李飛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城市建設理念深入人心。我國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制約著我國城市生態化、環保化的發展,如何解決問題,為生態城市建設的推進肅清障礙,已經成為當前國家、政府、各相關部門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生態城市;景觀構建;城市生態空間
引言
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違背了自然界的規律,過度地強調各個要素在城市空間中的聚集與展現,不斷地向自然索取,增加了城市周邊生態系統的壓力。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的環境意識普遍提高,尤其是近十幾年,生態城市建設已成為很多學者與專家研究的焦點與熱點,也正以其全面、整體、持續、綜合的服務功能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從整體對比來看,多為理論性研究,缺乏從一個實質性的問題諸如某一特定空間的景觀營造或具體的植物配置視角展開來研究分析生態景觀城市建設中已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城市建設概述
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由原蘇聯城市生態學家提出的一種理想城市模式。該理念的追求目標主要包括:技術與自然的協調融合;生產力與創造力得以有效保護;物質、信息、能量的高效率運用;生態良性循環。生態城市的出發點在于解決環境污染、追求優美環境,并且其內涵融合了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等各種因素,本質上是一個社會、經濟、環境三者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的復合系統,該理念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們對于理想化城市的追求。1989年,我國江西省宜春市首次開啟生態城市建設項目,成為第一個生態城市建設試點,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逐日普及,從1995年開始,我國成都、天津、揚州等城市先后提出構建生態城市的目標,由此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全面拉開序幕。
二、生態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一)經濟與生態發展不協調
在改革開放之初,受總體經濟政策的影響,我國將主要精力置于發展經濟之上,片面追求經濟的復蘇與增長,實施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持與保護,甚至以犧牲城市自然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受這種傳統發展思想理念的遺留影響,在我國后續城市建設中,依然不能對自然生態的保護提起應有的重視,城市發展規劃中依然將經濟發展置于首要位置,對于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沒有及時采取治理措施。此外,直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才逐漸意識到城市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從而開始強化生態環境的保護,然而先前的遺留影響依舊嚴重制約著城市的健康發展。
(二)城市生態資源較差
城市生態資源較差會在根本上拉低生態城市建設的起點,使生態城市建設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城市生態資源較差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是城市居民居住的生態環境惡化,空氣污染、水質污染、綠地減退等多項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與解決,導致在空氣質量、水質、綠地面積、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較發達國家處于落后地位;其二是城市資源短缺,主要表現在飲用水資源、可規劃用地、礦產資源等方面的不足,而城市的迅速發展需要以資源消耗作為基礎支撐,城市資源短缺必然會限制城市的發展及生態城市建設的推進。
(三)對生態城市建設的定位不明確
城市建設忽略了本應有的方向,陷入城市評優多少攀比的亂象。到底該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才是理想中的城市模型,這些概念的紛亂使生態城市的建設實踐陷入迷茫,甚至走入誤區,因而對城市建設目標的正確定位顯得尤為重要。
三、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制度對策
(一)完善生態城市發展的有效機制
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針對政策、制度等制定與落實,將生態城市與城市生態經濟建設置于首要位置,大力宣傳生態城市建設理念,強化城市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給予生態城市建設足夠的制度與資金支持,為生態城市建設的推進提供保障,從而強化城市的生態功能與作用,并以科學發展觀為內核統籌城市經濟發展,使之與城市的生態化建設協調發展。
(二)健全生態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具有較強的多元化意味,并包含對社會、經濟、人口、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與結合。因此需要依據生態城市建設的具體階段,將總目標分解成為階段性目標,從而健全生態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以此對城市生態化速度與變化態勢、生態化能力與協調性進行評判與衡量。另外,生態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健全需要以國家環保局關于生態城市建設的相關指標規定為基礎,遴選與本地區特點相符的具體指標及其權重,對于無法運用分辨信息實施權重確定的指標,需要采用專家分析法對其權重進行科學化的確定,以強化生態城市綜合評價結果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進而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可靠、科學的指導意見與參考依據。
(三)強化城市居民的生態意識
強化城市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是推進生態城市建設的前提條件。首先需要采用有效手段強化宣傳教育,從思想上提升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同時促進生態城市理論的推廣,使社會公眾意識到自己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責任與義務,從而激發其內在驅動力與主觀能動性,促使其改變傳統的消費方式,增強自我調節能力。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借助生態文化建設,營造全社會關心、參與、支持生態城市建設的氛圍,以政府、教育管理機構及學校為主要陣地,構建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內涵的生態教育管理網絡系統,充分發揮生態教育模范帶頭作用。
結語
總之,以上就是我個人見解。建立經濟、社會、文化相融合的一種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城市景觀模式是城市發展的趨勢與方向,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宜居城市的必然選擇。它是一種復合的系統,是一種三維模式,絕非單一純粹的自然系統,也并非為建筑或汽車而設計,是為人設計的。但是,這種設計它必須具備科學性、綜合性、預見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其隨后的景觀建設應具有一定的基礎功能性、應用性、實用性與適用性。在這其中以“人性回歸”精神為導向,但是不能違背自然對人的約束。最終探索景觀與城市生態建設之間的關系,構建真正服務于人民的、綜合的、持續的、發展的城市生態空間。
參考文獻:
[1]馮瑛.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模式與對策[D].西安:西北大學,2006
[2]丁健.論城市治理——兼論構建上海城市治理新體系[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4):7-9
[3]葉亞平,劉魯君.中國省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0,(3):22-24
[4]寧艷杰.城市生態住區基本理論構建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