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摘要:2015年義龍新區德臥鎮鄉村小學語文教師優質課評比在德臥中心小學舉行,陳光艷老師執教《再見了,親人》,由“再見了,親人”起始,最后又以“再見了,親人”結束。陳老師在教學中圍繞“親人”的內涵和外延,本義和廣義地在學生中開展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讀說活動,讓語文課標提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得到充分的展現。
關鍵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品詞、品句、品讀
課前談話,教師用鼓勵性的語言,同學暢談自已家里的親人,再談到生活中互關愛和援助的人,他們對你有恩,也稱得上“親人”,今天我們提到的一群“親人”,是沒有國界的“親人”。隨后老師播放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英勇殺敵的一些畫面和場景,引入了課堂的學習。
觀看完,老師對圖片資料介紹: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有14萬英烈的忠骨永遠地留在了朝鮮這坱地土上,這其中就有大家知道的戰英雄黃繼光、邱少云等以及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志愿戰士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朝夕相處了八年,他們的感情怎樣啊?(比山高,比海深。)戰爭的最后是以正義和良知贏得了勝利,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最后一批自愿軍回國了。此時,他們在站臺上,相互握著手說:
生:再見了,親人!
師:上了火車,他們在說——
生:再見了,親人!
師:火車開動了,他們說——
生:再見了,親人!
師:火車走遠了,他們仍然呼喊著——
生:再見了,親人!
評析:老師創設的情境,把學生帶入朝鮮火車站的場境,學生把自已當作了朝鮮人和志愿軍,相互之間深情的告別,”“再見了,親人”。一聲聲的呼喊,學生對題目蘊含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
師:為什么志愿軍戰士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呢?下面我想請同學講講這些“親人”。
(老師引導同學們以講的方法來陳述課文內容,這首先要他細閱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把課文的語言文字轉化成學生自已的口頭語言。體現語文是交際工具這一特點。)
師:親愛的同學們,從你們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自信,看到學習的動力,我相信你們。大家開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然后自由發言。
生1:我講的是小金花,小金花是一個勇敢堅強的小姑娘,在失去媽媽的時候,她沒有哭,而當志愿軍要離開的時候,她卻傷心地哭起來了,說明她對志愿軍的感情有多深?。?/p>
生2:我講的是大娘。大娘在志愿軍缺吃的時候,丟下自已唯一的小孫子不顧,冒著戰火中的危險,給志愿軍送吃的??梢钥闯龀r人民和志愿軍的友誼真是比山高比海還深啦!
生3:我講的是大嫂,今天,大嫂失去了雙腿,可是她還背著自己的孩子,在崎嶇的山路上送了我們幾十里。在戰爭期間,她……
品析:在以上的教學中,老師抓住了以學生為本的課堂,讓學生自己講,在講中去品去悟,還抓住了“雪中送炭”“情深似?!钡仍~語進行品味和識記。有的帶著深情的講述,評課老師不時報以撐聲給予鼓勵。
師:朝鮮人民為什么會對志愿軍這樣呢!用自己的活把兩者聯系起來說說。
生:為了朝鮮人民,志愿軍不怕拪牲。為志愿軍,朝鮮人民不怕危險。
師:說得好,通過同學們的講述,我們真正地感受到了中朝人民的友誼是在戰火銷煙中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所以在分手的時候,我們的戰士和朝鮮人民一遍一遍地說——
生:再見了,親人。
師:同學們,如果你是當時的一位志愿軍戰士,在這依依惜別之際,你想和誰告別時,你會說些會么,想說的話可長可短,要把心中的深情表達出來。
生1:我想跟小金花告別,勸慰她:小金花,你是一個多么勇敢和堅強的孩子,不要哭了,我給你唱個《搗米謠》吧。”
生2:我緊緊握住大嫂的手告別——“大嫂,你真了不起……,大嫂你書快回去吧!
生3:我想與大娘話別——“大娘,雖然你失去了你唯一的親人,但我們所有的中華兒女都是你的親人,你老人家要多注意保重身體啊!”
生4:我想對親愛的土地和朝鮮人民告別——“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p>
賞析:再次情境交融在“再見了,親人?!边@里有個體告別也有面向群體告別,面對個體告別是個性化的,很自然是對課文內容的又一次再現,一方面課文內容與口語交際訓練很好地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學生帶著感情把勸慰、勸說、鼓勵、深情地表達出來,升華了文章的感情基調。
陳老師執教《再見了,親人》這篇案例,從學生自主地品詞、品句和品讀;在過程和方法上,讓學生自主讀,自己講,學生真實地經歷了悟文和悟情的過程,有效地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成和發展,并切實做到了這“三個維度”的有機融合。
從鄉村小學陳老師的執教理念,不難看出新課改在鄉村小學苑若百花齊放,遍地開花結果。在鄉村小學語文老師們的背后,不難看出,中國小學教育名師竇桂梅,于永正、支玉恒等小學教育名師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正被更多的小學老師們仿效、提煉、運用,從而轉化成一道獨特的教學風景。
參考文獻:
[1]北師大教授肖川先生《教育的理念與信念》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