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琛 王紅娟
摘要:新時代的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已經轉向了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除了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以外,還要具有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專業方向性。在這樣的培養目標下,英語專業的實踐教學就變得愈發重要。本文首先從實踐課程門類、實踐教學資源、校內語言實踐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四個方面分析了高校英語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然后分別論述了應如何改進這四個方面,構建多維立體的英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英語專業;實踐教學
一、高校英語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我國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一般為:具有良好的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具體而言,要求學生:具有扎實深厚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具有正確流利進行英語語言交際的能力;具有熟練準確運用某一學科專業知識的能力;具有運用英語撰寫常用應用文書的能力。要想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英語專業除了進行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的培養以外,還需充分利用學校自身優勢學科的資源,開設優勢學科的相關主干課程,使英語學科與其他優勢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實現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的目標。在這樣的培養目標下,實踐教學則成為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中關鍵的一環。通過有效的實踐教學,學生可以多方受益,但實際上,目前高校英語專業實踐教學中還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一)實踐課程門類單一,實用性不強
實踐課程是在理論課程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實踐能力,但是目前很多英語專業在實踐課程設置時門類相對比較單一,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的重視程度不同,實踐課程分布也不均衡。另外,實踐課程的學科依托性也不明顯,實踐教學的內容專業性不突出,沒有自身的特色,并且實用性也不強。
(二)實踐教學資源不足,利用不充分
實踐教學資源指用于實踐教學的資源,分為兩種:教學硬件設施與軟件資源、供教師教學與學生實踐學習的材料。實踐教學資源是開展實踐教學的前提和保障。但由于英語專業在很多高校并不是優勢學科,得到的重視程度不高,所分配到的經費十分有限,導致教學資源相對比較匱乏,無法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再者,由于整體實踐教學體系不成熟,對教學資源并沒有制定合理的使用規劃,很多資源都沒有被開發出來,遭到了浪費,因此存在教學資源利用不充分的問題。
(三)校內語言實踐基地學生參與度不夠
校內語言實踐基地是實踐課程的一個有力補充。但是很多高校的校內語言實踐基地沒有得到充分發展,一般只是階段性地組織一些英語實踐活動,比如英語演講大賽、英語口筆譯大賽、英語配音大賽、英語國家文化大賽等等,而沒有常態化,而且很多實踐活動的覆蓋性不高,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參加,這樣對學生整體實踐能力的提高作用不顯著。
(四)校外實習基地不完善
校外實習基地是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的最真實的平臺。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高校英語專業校外實習基地的數量遠遠不夠,只能滿足一部分大四畢業生的需求,還有一部分畢業生的校外實習單位需要自主選擇,而往往他們選擇的單位與英語的專業契合度很低,實習效果很不好。低年級的學生基本上沒有校外實習的機會。另外,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和管理也沒有形成制度化,校企雙方的合作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彼此關系不緊密。
二、構建多維立體的英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鑒于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所存在的問題,構建多維立體的英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已經成為一項很緊迫的任務,它關系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敗。所謂多維立體的英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就是從實踐課程,到實踐教學資源,到校內語言實踐基地,再到校外實習四個維度的交叉融合,使其互相滲透,相互促動。
(一)增加實踐課程門類,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加大專業傾向性
英語專業實踐課程的目標旨在依托課堂教學與課下實踐來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是學生將所學知識向實踐技能轉化的最常用平臺,能夠為今后的社會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合理實效的實踐課程應充分體現出其知識性與實踐性的結合。英語專業在設置實踐課程時應考慮以下幾點因素:課程門類是否與理論課程相呼應,并涵蓋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實踐教學內容是否足夠豐富,具有實用性與社會同步性;實踐教學是否依托了優勢學科,具有學科專業性。首先,適當增加實踐課程的門類,并增加實踐課程的學時。在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中,語言知識是基礎,但語言的綜合產出能力最終還是依靠語言實踐來提高。因此,實踐課程門類應能夠全面鞏固和強化所學的理論知識,具有足夠的涵蓋性,與五項技能相關的實踐課程要盡量保持均衡,并根據特定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做出適當的調整。其次,教師對涉及每項技能的實踐教學內容都要精心設計,把握好難易度,做到形式豐富多樣,避免單調重復,同時將趣味性考慮在內。另外,在實踐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以實用性和社會同步性為原則。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邀請或聘用校外實習基地的工作人員來指導實踐教學,這樣就基本能夠保證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與社會需求保持同步,而盡量避免出現紙上談兵的弊端。最后,實踐教學應以學校自身的優勢學科為依托,體現出一定的專業傾向性,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即使很強,如果沒有學科傾向,也就是沒有專業方向,那樣他們的知識結構就很單一,社會競爭力也會受到影響。
(二)加大實踐教學資源的投入,并充分合理使用
目前,很多高校英語專業的實踐教學中都存在教學資源投入不足,相對匱乏的問題。實踐教學資源的好壞對英語專業實踐教學的整體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加大實踐教學資源的投入是保障實踐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完備的教學資源,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就無從談起。因此,高校英語專業應根據經費的數量,再結合實踐教學的要求和學生人數合理配比教學資源,做到既能滿足教師實踐課程和學生自主實踐學習的需要,又不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
有了實踐教學資源的保障,如何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就成了關鍵。實踐教學資源主要有兩個用途:實踐教學和學生自主實踐學習。前者主要是對教師而言,后者則是對學生而言。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發揮教學資源的最大功效,從制定授課計劃,到選擇實踐內容和實踐形式上都需要考慮到現有的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做到物盡所用而不浪費。這包括語音室、口譯室、語言平臺、翻譯軟件等一切硬件與軟件設施,也包括一切可獲得的語音、視頻等教學資源。另外,還要積極建設學生自主實踐平臺。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不同,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因此,學生自主實踐平臺建設就十分重要。教師要保質保量地完成學生自主實踐平臺的建設與維護工作,定期更新實踐教學內容,并對學生的實踐學習任務按時進行細致的反饋和評價。教師及時有效的反饋不但可以敦促學生的自主實踐活動,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實踐熱情。另外,還可以將學生自主實踐活動納入到學生成績的評價體系中來,以強制性監督他們的努力程度。
(三)發揮校內語言實踐基地作用,全面推動語言實踐的開展
校內語言實踐基地是提高英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另一個平臺,也是實踐教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一般來說,根據高校英語專業不同的培養目標,校內語言實踐基地也有著不同的操作模式。有的是按照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來分類的,分成不同的技能培養模塊。有的則是按照培養方向來劃分的,分成翻譯、商務等不同的模塊。校內語言實踐基地一般都是由專門的團隊負責指導和組織活動,是實踐教學的一種有效延伸。要想讓校內語言實踐基地真正發揮自身的作用,首先必須做好指導團隊的建設工作。只有指導團隊能夠高效工作,語言實踐基地的各項任務才能有序展開。具有不同專業方向的教師要積極參與到校內語言實踐基地的工作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組建不同的指導團隊。指導團隊應由若干教師和學生組成。團隊的工作原則是快速、高效、制度化。指導團隊的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可以保證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任務可以快速有序進行,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時,指導團隊同時也在進行自身實踐能力的強化。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校內語言實踐基地不只是為少數學生提供的實踐平臺,而是面向全體英語專業學生開放。因此,指導團隊還要注意通過有效宣傳、增加實踐活動的趣味性、設置獎勵機制等措施吸引學生踴躍參加,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全面推動語言實踐活動的開展。如果能在任務設計和實踐活動中加入與實踐課程以及校外實習基地相關的內容,那么一方面可以增加語言實踐活動的社會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鞏固實踐教學內容,并為校外實習基地單位完成一定的工作,一舉多得。
(四)開拓與完善校外實習基地
英語專業校外實習基地是校企本著雙贏互惠的原則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對學校而言,校外實習基地既是英語專業實踐課程與校內語言實踐基地的延伸,同時也是對實踐教學體系的一種補充和完善。借助企業平臺,英語專業可以切實有效地完成實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語言實踐能力,使學生盡早進入工作角色,縮短其對未來崗位的適應期。對企業而言,在合作期間可以支配低薪酬,甚至零薪酬的在校實習生,一方面節約了部分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也為社會貢獻了一份力量,體現了自身的社會價值感。
目前,英語專業校外實習基地主要存在兩個問題,分別是校外實習基地數量明顯不足和校企雙方合作不緊密。對于第一個問題,校方在管理與維護現有校外實習基地的同時,還要積極開拓新的合作單位,以滿足學生校外實習與實訓的需要。校外實習基地首先應該滿足大四畢業生,如果還有余力,就給大三以及更低年級的學生提供校外實習的機會。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實習的過程讓他們發現自身知識的匱乏性和盲點以及校內實踐訓練的問題和不足,進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當然,實習基地的開發不是數量越多就越好,而是要考慮與英語的專業相關性,否則學生實習的效果就無法得到保障。對于第二個問題,增加校企合作的緊密程度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制度合作、人員合作和資源合作。所謂制度合作,指的是可以將企業管理和運營模式有選擇地運用到校內實踐團隊建設和管理當中,讓學生可以提前熟悉企業的工作機制和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競爭力;所謂人員合作,指的是教師走到企業中間,為企業員工培訓語言技能,同時學習企業文化和企業運營機制,增加自身的社會實踐經驗,提升實踐教學的水平和實踐團隊的管理能力,而企業相關人員則走進學校,參與實踐課程和實踐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進行有針對性的講座與座談等活動,直接有效地找出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為實踐教學注入新鮮血液,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所謂資源合作,指的是企業的有關資料可以在雙方同意的前提下供學生校內實踐教學使用,將合作延伸的課堂之中,增加實踐教學內容的真實性和社會性。通過以上三個方法就能大大加強校企雙方合作的緊密程度。
通過實踐課程設置、實踐教學資源利用、校內語言實踐基地建設以及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四個維度的交叉與融合,彼此相輔相成,那么就可以成功構建多維立體的英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大大提高實踐教學質量,進而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結語
本文首先就目前高校英語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予以分析,然后從實踐課程設置、實踐教學資源的利用、校內語言實踐基地建設以及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四個方面論述了如何構建多維立體的實踐教學體系。英語專業實踐教學是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中十分關鍵的一環,是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當中的訓練場。實踐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成敗。因此,高校應找出自身現有實踐教學中的缺點和不足,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改善和優化。
參考文獻:
[1]歐陽美和,姚善英.構建英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3(12):142-144
[2]王紅.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大學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J].科教文匯,2018(4):171-172
[3]伍志偉,穆雷.構建翻譯專業實踐教學的創新模式[J].外語教學,2015(1):98-102
課題項目:本文為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課題“英語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的研究與實踐”、東北電力大學教改課題“英語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的研究與實踐”(編號為:JX20161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龐?。?962——),男,東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吉林人,主要從事跨文化、商務翻譯、二語教學與習得等方向的研究。
王紅娟(1980——),女,東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吉林人,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博士在讀),主要從事語用學、語言哲學、二語習得等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