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市場經濟當前正處于轉軌時期,法制不健全,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道德觀念的滑坡等諸多原因,導致了當前我國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成災。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嚴重破壞了中國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極為不利,其存在給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本文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幾點防范的對策。
關鍵詞:假冒偽劣產品;防范對策
假冒偽劣產品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的政治大事,政府必須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整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犯罪活動是一項涉及面廣、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深化改革與強化法制并舉的指導思想,突出重點,標本兼治,務求打假的每個階段都能收到實際效果,本文通過以下幾方面對假冒偽劣產品的防范對策加以論述。
一、提高消費者維權意識
面對橫行的假冒偽劣現象,消費者似乎變成了被任意欺凌的“弱者”,但“弱者”并不意味著束手就擒,而更應該充滿勇氣的去面對。消費者在市場購買商品時,要睜大雙眼,認真判別。在購物時要索取購物憑證,一旦發現假冒偽劣商品,及時憑購物憑證向消協或3·15服務臺反映,這樣不但可以維護自身利益,還可以減少假冒偽劣商品的蔓延。對那些對一些假冒偽劣商品“明知故縱”型的消費者,應將眼光放長遠些,不要只盯住眼前的利益或滿足一時虛榮的消費心理,縱容一些假冒偽劣商品的存在,更好更長遠地保護自身利益。
二、企業自身樹立誠信意識
從企業方面來說應積極樹立以“誠信為本,不斷創新”為觀念的中心思想,企業應該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誠信經營,不斷開拓進展。以質量樹立形象,以創新打造品牌。只有靠這樣擴大的市場份額才是自己發展最堅強的后盾。
三、約束名優企業經營體制
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在繁榮市場經濟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批信譽較差的中小企業成了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主力軍。當前失信問題主要存在于廣大的中小企業當中,已對宏觀經濟運行構成了威脅。因此,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包括建立企業信用調查評級制度、對守信者獎勵失信者懲罰的機制等,提高中小企業的商譽、信用意識,管制和約束中小企業的行為。如果每個企業都非常注重自己的信譽,假冒偽劣產品將會因無人供給而消失。
四、建立企業自我信息披露制度
對于廠商來說,建立信息自我披露制度,如賣藥品,就必須披露和消費者相關的所有信息,同時使消費者能方便地獲得這些信息,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對于政府,則要為市場上各類人提供各類信息,包括技術標準、法律法規、衛生標準等。另外,還需要促進信息的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以及扶植信息服務業,通過提供信息來規范市場、監督市場,遏制假冒偽劣產品。
五、消除地方保護主義
消除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從根本上講,必須加快所有制的改革,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各種制度的建設,盡快解決信息透明度問題,即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確保信息公開并能共享,促進正常競爭的充分開展,以此鏟除假冒偽劣產品產生的基本條件。從目前的情況看,傳統公有制下的條塊分割、責權分離的舊體制與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產權關系的模糊使經營者和生產者對國有資產的增值不承擔任何有約束力的責任,導致忽視質量和信譽,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國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矛盾和沖突造成了一些地方政府成了假冒偽劣產品的保護傘,也使一些地方因為制假售假而暴富,在打假工作中,“上動下不動”,只見號召不見行動,因此,欲使打假工作順利進行,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實行政企分開,徹底鏟除地方保護主義。要鏟除地方保護主義這個毒瘤,首先應找到其病因,然后對癥下藥,才能見效。
六、地方政府與群眾密切配合
由于打假的公共物品性質以及成本收益不對稱的問題,加之地方保護主義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打假這一公共物品主要應由中央政府提供。工商執法部門應始終如一,時刻保持對假冒廠商的高壓態勢。同時,有關部門應提高處理消費者投訴的辦事效率。我們還應積極發動群眾,建立完善的獎勵舉報制度,加大中央政府的主導作用。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利用群眾的有獎舉報,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現象。中央政府是地方政府的主導,利用中央政府引導地方政府,牽頭建立重大假冒偽劣商品來源通報協查制度及嚴格的獎勵制度。
七、加強相關法制建設
在法律法規中增大假冒偽劣產品的成本和風險,加大處罰力度。可以借鑒國際上一些做法,設立“終身追究制”。比如醫護人員,如果亂開假條的話,就會被終身取消行醫資格。這種以犧牲未來收入為代價的規定,會讓違規者在違規前權衡利弊,用經濟術語來說,就是要讓那些違法違規的成本遠遠大于收益,使違規者得不償失,不敢以身犯險,充分發揮法律的震懾作用,廠商的違規行為一旦被查處,處罰的力度應足以遏制其再次違規的動機,提高違規成本,如吊銷營業執照、罰款、沒收其造假的設備、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等。同時,強化輿論的監督作用,讓違規者不敢越雷池半步,才能有效地遏制假冒偽劣。我國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尚未完善。因此,需要通過政府來進行必要而合理的制度建設,確立高層次的道德約束標準和公正嚴格的法律體系,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大力防范及遏制假冒偽劣產品,必須進一步從根本上真正解決“打不著、打不疼、打不死”的問題,凈化市場競爭環境。這樣才能使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有機地協調起來,才能使整個社會以最低制度成本運行,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良性健康發展,進而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
八、加強打假宣傳教育
政府應大力宣傳《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宣傳產品安全知識,倡導健康消費理念,教育經營者要依法經營,誠信經營,提高經營者主體責任意識;其次,切實提高消費者增強產品安全自我保護、依法維權意識和識假辨假能力;再次,充分發揮舉報、投訴網絡平臺作用,接受消費者的舉報、投訴,對消費者舉報的線索,要及時核實查處;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利用各種新聞媒介對假冒偽劣產品及生產者、經營者曝光,使制售假冒偽劣者時時都處在消費者的監督之下,讓其無處藏身。
參考文獻:
[1]趙瑞金.關于社會信用體系構建的幾點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4(09)
[2]焦會.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J].中外企業家,2014(10)
作者簡介:束慧敏(1965—),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建筑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