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欣華
摘要:舊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發展,現代建筑工程的質量不僅符合國家標準的要求,還要廣大的滿足業主要求。為保證建筑施工單位能夠按照工程質量管理要求對工程進行質量管理,必須對房屋建筑工程質量加強監督,確保工程質量。目前,工程建筑質量安全事故頻發,導致這些問題的因素很多,如技術因素、環境因素和材料因素等。因此,要深入剖析這些問題,積極尋求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措施
一、建筑質量監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主體權責不明確,監督力度不夠。在建筑質量監督管理中也一些主體全責不明確的地方。建筑質量監督管理單位的工作人員大多是事業編制為主體,在監督管理工作的具體實施上是由本級主管部門委托下屬的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來完成的,但是工程質量監督站沒有獨立的執法資格,本級的主管部門對監督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經費經常壓縮,造成了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沒法順利開展。監督工作人員的素質不高,其素質高低關系到一個建筑施工工程的好壞,要求綜合性人才。在施工設計方面,要有專業的知識技能和豐富的工作經驗作支撐;施工中的技術人員也要擁有相應的職業技能;在質量監管上,更是要求具備國際承認的法定職業資格的人才可勝任。可是反觀一些施工單位的質量監管人員卻達不到上述規定。
第二,沒有完善的工程質量監督系統,監督單位存在違規行為。有時找不到相關部門投訴,或接受投訴的部門不受理投訴,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沒有完善的房屋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系統,相關的服務工作不到位。監督單位存在違規行為:第一,允許其他單位或個人以單位名義承擔質量監督業務。第二,與建筑施工單位達成協議,工作中只與建筑施工單位簽署合同,并不執行實際的監督工作。第三,利用職權便利私自向建筑施工單位推銷建筑材料、介紹施工隊伍,從中謀取經濟利益。第四,監督過程中不嚴格按照規范及有關規定對建筑工程進行評定。
第三,質量監督法律上不完善,執法力度不夠。《建筑法》是我國在建筑上一項比較規范的法律法規,是建筑類的第一部明確的法律,可以說它的提出是對建筑行業的一項重大調整規范,使建筑工程質量得到了很大地提高。但是《建筑法》中對建筑質量監管上沒有相應的具體的規定,質量監督的責任和義務也沒有明確規定。我國在建筑質量法律法規上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具體的實施體系不完善,法律法規可操作行也不強。在執法力度上也不夠。很多違法行為因為周期長和執法人員沒有可以參照的處罰性措施而不了了之。直接導致執法力度不夠,對違法者沒有形成有效的懲罰機制,所以我國的質量監督執法方面還有許多待完善的方面。
二、加強房屋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的對策
(一)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善工程質量監督系統與監督檢驗機構。嚴格審查建筑施工企業的資質,建立完善的房屋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系統,在監督中做到有法可依。一方面要認真貫徹執行《建筑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監督工作指南》、《工程質量監督工作導則》等有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對一些法規、制度進行相應的修改和完善。要依據法律法規對建設程序是否規范、各方主體資格與所有承擔工程是否相適應、主體各方從業人員是否持證上崗、工程建設材料的質量控制和保證體系的建立是否完善、工程建設資料是否真實和完整、各方主體的職能及其從業人員是否到位等,施工單位要完善自身的監督管理體系,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確保工程質量的全過程受控。
(二)加強施工監督管理,嚴格重視材料監督管理。規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行為,增強質量意識,提高人員素質,工程質量監督透明化,實現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的信息化。施工質量控制與技術要重視新技術、新工藝的先進性、適用性。在施工全過程要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不斷地提高施工技術和工藝水平,確保工程質量。根據工程特點和具體條件,應對影響質量的環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嚴加控制。采用先進檢測儀器,嚴把材料質量關;重視材料的使用認證,各種材料在施工前必須經過檢驗,材料的技術性能符合規定的要求后才能使用,各施工單位對原材料必須先檢驗后使用,違者后果自負。
(三)建立雙重監督機制,實行行為與實物監督并重的監督模式。行為監督要根據國家及地方的有關法律、法規對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建設各方主體的質量行為進行監督檢查。在當前的建筑工程質量監督工作中,監督單位監督的主要模式是以行為監督為主、以實物監督來輔助行為監督的模式。采取主動的、隨機的動態巡查,在實際的監督工作中,實物監督工作的缺失會造成工程質量問題不能被及時的發現和妥善的處理。因此,將行為監督與實物監督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形成行為與實物監督并重的監督模式,使各建設主體真正依法主動承擔起自身的質量安全責任。
(四)建筑工程質量控制,加強工程竣工階段的質量監理。質量是整個建筑工程的靈魂,必須加強建筑工程的質量監理工作。第一,加強對施工材料的質量監理,材料的質量是構成房屋建筑工程質量的關鍵因素;第二,加強對施工工藝的監理,一旦出現不合格、不規范,必須嚴厲懲罰,并斥之整改;第三,對施工中的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的配用及檢測要核實,做好工程量的分配和質量檢查,保障施工進度的正常進行。竣工階段的質量監理方面:第一,加強對施工機械、設備的檢測,對于不合格的機械、設備,必須修整甚至淘汰;第二,加強對易發生安全事故地段的監督工作,比如高處作業區等等;第三,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安全監理工作,比如說沒有佩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員,必須禁止其入內等等。
(五)不斷對質檢機構進行完善,提高材料的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工程質量檢測水平,從工程開展需要使用的技術、工藝、設備、人員等方面制定出可執行的質量管理措施,每一道施工工序都要事先通過質量檢測才能進一步往下進行,這樣能夠明確施工中使用到的材料等是否存在質量問題,能夠做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種試驗檢測的基礎上還能夠提高建筑工程材料的有效管理,使施工材料,尤其是新型材料的使用更加規范、安全,最終確保整個施工項目的質量符合既定標準。
參考文獻:
[1]王潤云.淺論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J].中華民居,2016.05
[2]梁超.建筑管理與工程質量監督的問題研究[J]工程質量,2017.11
[3] 梁本春.強化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力度的方法[J].中華民居,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