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是廣大群眾的主要聚居地,是生活中直接與居民發生互動聯系的一個區域,作為社會與個體的中介平臺,它承接了諸多社會職能,并直接服務于個體,其心理健康服務質量直接關系到轄區范圍內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首先闡述了北碚區構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必要性,接著分析了現狀與不足,然后從組織管理、設施配置、隊伍建設、服務措施以及與家庭醫生制度有機結合五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一、構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必要性
(一)是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期盼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鮮明地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居民的需要不僅僅停留在吃飽穿暖、居有定所、學有可上就可以了,他們還渴望擁有優越的社會環境、優良的心理環境、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養。
(二)是建成“一區三地”、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區的迫切需要
北碚作為重慶主城九區之一和兩江新區的重要板塊,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重慶自貿區的設立,北碚應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區,建成生態宜居城區、高新產業基地、科教文化高地、休閑度假目的地。近年來,群體性事件的頻頻發生,各種破壞性和攻擊性事件也在社區屢屢出現,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北碚建設的進程,而這些事件的背后都不同深度地透露出當事人心理的扭曲,折射出居民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構的缺失。
(三)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生活質量的迫切需要
有研究顯示,心理健康問題是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應引起重視。北碚區人口老齡化趨勢漸顯,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將由2015年的19.4%上升到2020年的21%左右,2030年的26%左右。根據國際標準,60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0%就算進入老齡化社會。
二、北碚區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現狀與不足
近年來,北碚區在建設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上十分重視,充分整合資源,初步建立以西南大學心理學院為指導、區精神衛生中心和大型綜合醫院為主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各級各類學校和社區康復機構為輔助的心理健康服務網絡。但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還在摸索階段,沒有完整的管理體系,各方面設施配置也不夠成熟,缺乏專門從事心理方面的工作人員,導致社區心理服務無法正常展開。
(一)組織管理和實施體系不完整。
近年來,北碚區開展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工作,但在系統化、專業化、普惠化等方面均有所欠缺,尚未形成體系,從規模、層次、效果上遠遠不能滿足居民現實所需。政府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夠,職能部門各自為戰,沒有建立起相互協作的聯動機制,部分領導對發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更多地致力于治療為主,忽視預防,且多為生理上的治療,心理治療缺失。
(二)人員配備專業化水平不高。
目前,全區所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設立了比較規范的心理門診,但醫療人員的配備本就不足,人力的限制使得社區醫療只能夠應對日常的醫療工作,沒有更多的時間來開展社區心理服務工作。并且,大多是由臨床醫生參加短期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后轉型而來,主要是兼職,非專業人員,這就造成許多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知識而不能向居民提供需要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和心理康復等服務。
(三)心理宣教和服務方式不全面。
社區心理健康宣傳力度及規模不夠,居民對社區心理健康的認識不到位,缺乏正確的心理健康服務觀念,不愿接受心理健康指導,在意他人的目光,甚至將心理問題等同于精神病,以心理咨詢為恥。
三、構建北碚區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議
心理健康服務是城鄉社區服務的重要內容,目前,北碚區已經實現社區網格化管理全覆蓋,但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確沒有得到有效開展。北碚區心理健康服務資源豐富,應發揮優勢,整合資源,構建起切實可行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一)建立完整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組織管理體系
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將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納入公共衛生建設的范疇中,統籌規劃,明確區衛生計生委、區科協、區綜治辦、區民政局、區婦聯、區殘聯、區老齡辦等相關部門職能職責,加強與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對接,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引導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服務,建立多部門協作和社會團體共同參與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二)增加社區心理健康服務設施配置
建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打造適合心理健康服務的專用場地,目前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設立心理門診,有條件的社區可在此基礎上,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心理治療室、身心放松訓練室等。
(三)加強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隊伍建設
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心理學專業人士到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一線工作,也要加強對社區專兼職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專業服務技能。同時整合社區多種心理健康服務人才,充實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隊伍,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老師、醫院的心理醫生、西南大學心理專業大學生志愿者等,還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心理咨詢機構參與心理健康服務。
(四)實施多元化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措施
加強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宣傳教育,通過舉辦心理健康專題知識講座、開展心理健康沙龍、心理知識競答活動、播放心理影片等形式,向社區居民宣揚心理健康知識,倡導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根據居民心理健康的實際需求,為居民提供個體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親子溝通輔導、夫妻關系改善、戒除網癮輔導、生命教育輔導等專業心理服務,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年齡階段的居民也要進行重點關注,例如外來打工子弟、離異家庭及退休人群,要重視老年人的心理服務,加強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減少老年人的社會孤獨感和失落感。
(五)探索建立心理健康家庭服務制度
探索與現行的家庭醫生制度有機結合起來,目前,我區已有2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擔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并在日趨完善和成熟,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勢,開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方承周,夏凌翔.我國社區心理服務現狀的內容分析[J].社區心理學研究,2017,3(1):33-46
[2]何華敏,胡春梅,胡媛艷.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7):1114-1118
[3]劉視湘,賀雙燕.新型社區心理服務模式及實踐方案的探索[J].社區心理學研究,2017,3(1):69-85
作者簡介:陳沭丹(1982-),女,重慶市北碚區人,漢族,重慶市北碚區委黨校工作,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