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香
摘要:“暢銷書”是所有出版者孜孜以求的,但說起醫學專著圖書,行內人都知道其“命運”無外乎者二:一是叫好不叫座——即由學術權威專家嘔心瀝血寫就了一部傳世之作,可實現其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但經濟效益可以說有微利既已“阿彌陀佛”了,想“暢銷”無異于癡人說夢;二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即由一般般的作者因為某種原因七拼八湊“串”了一部一般般的書稿,既沒有多大的學術價值,又完全沒有經濟效益,能做到不虧本,已是出版者的最大“造化”了。
關鍵詞:醫學;專著圖書;暢銷
一、引言
一本書究竟銷售多少冊算“暢銷”?行內人都知道,圖書“暢銷”是一個相對概念,沒有一個絕對數字評價其“暢銷”度。為什么醫學專著圖書常常遭受“簡單粗暴”的慘淡“命運”呢?原因就是受眾少,可以說讀者少之又少,再加上醫學學科門類眾多,讀者群分散,也確實給市場營銷人員工作帶來的巨大困難和挑戰。
但萬事均有意外,理論絕對化了就是“謬論”。如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神經重癥醫學》又修訂再版了。短短6年時間,已再版3次,累計銷量過萬冊,在醫學專著圖書領域內,算是“暢銷”書了。為什么《神經重癥醫學》能脫穎而出,成為“黑馬”?成就醫學專著圖書的另一種“命運”——叫好又叫座。
二、如何成就醫學專著圖書“暢銷”
(一)找對原稿是前提。引進醫學專著圖書既考驗編輯的專業水平,又離不開編輯的獨具慧眼。剛入職不到一年的筆者關注到《神經重癥醫學》第一版由Springer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以來,由于讀者反映本書內容全面系統、科學實用,學術價值高,需求量大,于2012年又重新修訂再版發行[1]。
2012年3月,經由相關專家向筆者推薦《神經重癥醫學》(第二版)一書。筆者獲得樣書后,及時咨詢神經內科、外科及其他相關專家,專家們一致認為此書學術價值目前屬國際一流;繼續市場調研,同時與Springer出版社取得聯系,對方表示此書讀者評價很高,雖屬醫學學術專著,讀者群較小,但是銷量也不錯。
(二)充分論證是基礎。進一步查閱資料發現《神經重癥醫學》作為新型學科,來源于普通重癥醫學,要求又高于普通重癥醫學。主要體現在神經重癥醫學多學科協作更廣,設備要求更多,因此對醫護人員相關知識要求更廣泛全面,如神經內、外科,兒科,ENT,麻醉科,感染科,輸血科,神經電生理學,神經免疫學,神經藥理和毒理學,神經放射影像和超聲影像學,核醫學,神經康復學,微生物與醫院感染學,等等[2-6]。然而,與神經外科發展一樣,我國神經外科重癥監護起步較晚,神經外科開展初期,基本上只有為顱腦損傷救治而設立的重癥病房,簡陋吸痰器和普通噴射呼吸機,連像樣的生理監護儀也沒有,近十年來,隨著神經外科廣泛開展,開顱術后生命功能監測越來越重視,條件也不斷改善,全國大型神經外科中心陸續成立了專科重癥監護病區(ICU),除裝備了普通ICU必備中心吸引和供氧,現代化智能呼吸機、生理監護儀等外,還配備了顱內壓監護儀、電生理監護儀、經顱DOPPLER和移動CT等專科設備。各地也開始成立顱腦損傷與重癥監護中心,配備專人管理,逐步形成了神經外科專科重癥監護系統。但是,國內這方面的專業工具書幾乎空白。
學術專著圖書除了內容方向要“對路”外,作者的權威性更關鍵。第一主編Stefan Schwab教授早期即在Wuerzburg大學神經內科醫院和Aachen大學神經病理研究所培訓,并在Heidelberg大學神經內科進行神經內科訓練,因腦出血治療及神經重癥監護治療卓越成就成為國際知名專家。在他著名的實驗神經內科學實驗室,他的研究為腦卒中和神經變性疾病的治療提出了新觀點。作為德國神經重癥監護學會主席(DGNI),他獲得了眾多國內外獎勵,如德國神經內科學會WALLENBERG獎,MERTENS獎,及西班牙神經內科學會ILLIS獎,主編多本有關神經重癥監護專著。而其他四位主編如Peter Schellinger教授(德國Minden Johannes Wesling醫院神經內科和老年醫學科主任)、Christian Werner教授(德國Mainz大學麻醉科主任)、Andreas Unterberg教授(德國Heidelberg大學神經外科主任)、Werner Hacke教授(德國Heidelberg大學神經內科主任)也是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出了不少響當當的成果,成為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在他們的帶領下,集結了各交叉學科領域里百余位跨國(如德國、美國、加拿大、瑞士、奧地利、挪威等國家)專家團隊智慧,凝結成《神經重癥醫學》一書,將全新的神經重癥醫學多學科協作的觀點有機結合,既體現了全面自然科學知識,有滲透循證醫學臨床研究結果為臨床服務理念,充分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臨床實用價值。
經典權威醫學專著除了一流的作者,其一流的作品也是用時間精心打磨出來的,所謂“十年磨一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翻譯團隊是保障。邀請雷霆教授擔任主譯工作,不失為引進《神經重癥醫學》之良策。雷教授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留德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臨床神經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外科學系教學副主任兼神經外科主任,其第二語言是德語,既保證了專業性,又保證了翻譯水準。雷教授帶領著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夜以繼日,經歷了四百多個日日夜夜后,終于在2013年初秋交稿了。
經歷大半年的審校改,百余萬字的“大塊頭”硬是將筆者這個臨床醫學,尤其是神經重癥醫學的“門外漢”磨成了大半個“專業人士”。2014年3月,首部德國神經重癥巨著中譯本第一版就這樣“誕生”了,其孕育期堪比“哪吒”。
(四)營銷永遠在路上。前文已述醫學專著圖書“命運”大同小異,要靠市場發行實現經濟效益有點“癡心妄想”。與“命運”抗爭,成了編輯下一步工作之重。如果按照常規發行思路,泛泛而發,勞而無功。因此,既要配合發行同事的宣傳工作,更要主動“出擊”,為其“出謀劃策”,找到目標讀者群。《神經重癥醫學》的讀者群散落在醫學院校內的專業書店、圖書館,丁香園、生物通等的專業網站。事實證明,有針對性的“點對點”發行確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在社會效益上,《神經重癥醫學》獲得了引進版優秀圖書獎。
三、小結
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神經外科中心成立了NICU,有些還配備了顱內壓監護儀、電生理監護儀、經顱DOPPLER和移動CT等專科設備[8],因此,出版《神經重癥醫學》也是市場所需,加之受眾少,同類書也相對較少,估計“剛需”也成就了此書。
參考文獻:
[1]Stefan Schwab, Peter Schellinger,Christian Werner, et al. Neurolntensiv[M].Springer, Berlin,2012.
[2]Steiner LA, Andrews PJD. Monitoring the injured brain:ICP and CBF. Br[J].J Anaesth,2006,97:26-38.
[3]Neund?rfer B. EEG-Fibel[M]. Urban & Fischer. M?nchen,2002.
[4]Ludin HP. Praktische Elektromyographie[M]. Thieme, Stuttgart, New York,1997.
[5]Aminoff MJ. Electrodiagonsis in clinical neurology[M]. Livingstone,New York,2005.
[6]Bischoff C, Dengler R, Hopf HC. EMG, NLG[M]. Thieme, Stuttgart, New York,2008.
[7]Zschoke S, Hansen HC. Klinische Elektroenzephalographie[M]. Springer, Berlin,2002.
[8]Kujath P. Perioperative Thromboseprophylaxe[M]. Bremen, London, Boston, UNI-MED,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