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斯婭
摘要:“符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一種“含義”的存在物,即符號與符號的意義具有一致性,任何一種具有“意義表征”的東西都可以成為符號,而標志設計正是一種符號化的過程和結果。本文在基于蘇珊.朗格符號學理論的基礎上,從標志的實體出發,以標志設計中 “視覺藝術中的符號”與 “視覺藝術符號”兩大方面來分析和闡述標志設計中所體現的符號學意義,而后總結出了此符號學理論在標志設計中應用的方法,以此來系統地求得基于符號學理論的標志設計的價值。
關鍵詞:符號學;標志設計;應用
“符號”作為一種全新的哲學求解,它的理性存在值得我們思考,它以其合理的內核貫穿于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矛盾交替運動中。作為一種符號化過程和結果的標志設計所帶來的意義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一、“視覺藝術中的符號”與“視覺藝術符號”
“藝術中的符號”雖然也具有意義,但它的意義則是作為藝術品的構造成分而進入藝術品的,它的作用就是構造藝術這一整體性的符號;而“藝術符號”包含的是一種真正的意味,一種“意象”的表達。
蘇珊.朗格說到:“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即藝術本質上是一種情感符號的體現與創造;蘇珊.朗格的“形式理論”認為:“藝術的形式是一種廣義的形式,亦即最抽象的形式,它是指某種結構、關系或是通過互相依存的因素形成的整體”,朗格把這種抽象形式稱為“邏輯形式”。
由此來說,標志設計中的各個視覺符號是為整個標志服務的,整個標志的審美要靠各個視覺符號之間的排列、組合才能體現出來,標志所傳達出的美感不是與標志的實體一致,而是邏輯上的一致。
二、標志設計實體分析
現將“2008北京奧運會標志設計”(圖1)以為例。
(一)“視覺藝術中的符號”分析。
此標志的能指實體采用的是“中國印”的形式,“紅色的中國印”所帶來的意指不能不讓人聯想到這次奧運會是在中國舉辦的,“中國印”和“中國紅”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呈現,是典型的“中國符號”,從符號學角度分析,它運用了圖像符號和象征符號的結合方式;標志中的主圖案的字體變形既像一個“京”字,又像一個正在運動的人,它所帶來的意指是這是一次在北京召開的奧運會,它采用的是視覺形式的圖像符號。
(二)“視覺藝術符號”分析。
此標志的視覺藝術符號通過一種“抽象的邏輯形式”表現出來的是濃濃的“中國味”,預示著各國人民在競爭中增強友誼,團結、向上的美好愿望。朗格把這種符號統稱為“表象性符號”,這種符號具有有機整體性的特點,雖然這種符號所表現的內涵不是很確定,但是在它這里具有一種可以領悟的元素,它主要表現人類的情感領域。
三、符號學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
好的標志設計應該給人以極強的視覺傳達力;對標志的藝術性而言,它應該盡可能地通過簡潔的形式表達出更廣的審美意象,以此來傳達出標志背后的東西。從以上標志設計的分析來看,可以找到一些符號學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一)“推論性符號”的應用。
從朗格的符號學理論來看,一種邏輯轉換就是一種推論,“推論性符號”中符號與符號的意義之間有一種直接或間接的邏輯關系,這種符號的特征是符號所帶來的意指相對穩定,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存有一種“觀照”或是“投射”關系。由此理論看來,圖像符號、象征符號等都屬于“推論性符號”。
1.“圖像符號”的應用。
殼牌石油公司標志設計(圖2)所示,它采用了“貝殼”的變形來表現,使觀者一下子就從視覺上識別出了“殼牌公司”,它使用了“圖像符號”的形式,使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邏輯關系更加直接,整個標志簡潔、大方,具有極強的視覺傳達力。
2.“象征符號”的應用。
“象征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是一種間接的邏輯關系,它沒有“圖像符號”的邏輯關系直接,這種符號一般表現的是社會屬性,是一種社會的約定俗成;在標志中使用“象征符號”,可以增強標志的審美性,拓展標志的含義,增加對標志的藝術幻想,提升標志的審美價值。“08北京奧運會標志” (圖1)就采用了“象征符號”的表現形式,“印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是社會所公認的,它的運用給標志帶來了一種“古樸”的美,突出了標志的文化內涵。
(二)“表象性符號”的應用。
“表象性符號”是相對于“推論性符號”而言的,它主要針對的是藝術的整體性,它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邏輯處于一種“他性”的關系上,也就是說這種符號表意相對不穩定,含義不明確,它是人類的一種情感符號。
符號承載了人類文化,符號學在設計中的研究是一個全新而又有意義的課題,深入地研究符號學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進行設計實踐,以此來系統地求得基于符號學理論的標志設計的價值,讓標志設計更好地為我們的視覺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吳風.藝術符號美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1
[2]錢家渝.視覺心理學—視覺形式的思維與傳播.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1
[3]徐恒醇.設計美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7
[4]張弘.西方存在美學—問題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1
[5]張法.20世紀西方美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