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詠芳
摘要: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是廣西三江縣的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建筑工匠后繼甚少,侗族木構建筑及相關技藝存在著延續的危機。令人擔憂的是如何傳承并學習?筆者以探索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學習,在掌握了相對豐富的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基礎上,提出進行侗族民族技藝博物館概念設計。民族技藝館針對侗族建筑營造技藝展開侗族技藝遺產保護傳承創新活動是本文關注的重點;博物館內各相關人群的互動、館內活動內容亦是本文重點探討的相關內容。
關鍵詞: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與創新;文化遺產
一、前期考察
以“跨域設計—侗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為主題,通過對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程陽八寨田園考察,從中選擇實際項目作為創作主題,從健康生活的理念和科學技術的角度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提升村寨人居環境質量和優勢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在這個考察過程中認識并了解到了侗族木構建筑最基本的建筑包括:鼓樓、薩堂、戲臺、民居、禾倉、井亭、風雨橋、鼓樓前有歌坪。
(一)建造營造運用的技術
侗族的民間工匠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建造樓、橋和民居時不用一張圖紙,整個結構爛熟于心。靠僅有侗族木構建筑工匠才能看懂的“墨師文”為設計標注,僅憑看似簡單的竹簽為標尺,使用普通的木匠工具和木料就能制造出樣式各異、造型美觀的樓、橋。這種侗族鄉土的建筑學工具不愧為一種簡便易使用的工具,雖然簡單卻有神機妙用。設計結構精湛、讓人不由心生敬畏。在開料現場,可以了解工匠們使用的鉅鑿等工具,學習傳統手工操作:柱頭鑿花、運料的嫁接、吊裝衍條、空中作業等。
(二)建筑營造類型組合
侗家傳說鼓樓是照著“杉木王”的樣子建造的,侗族分布在湘桂黔交界地區,沒有受到宗教的過多影響。總體輪廓真的很像當地村民種植在山上用于建造房子的主要材料杉樹,體現了侗族有關大樹崇拜的觀念。鼓樓內部有四根大柱直通而上,柱間長凳圍著中心火塘。樓頂懸大鼓,每遇大事擊鼓為號。鼓樓以杉木鑿榫銜接,頂梁柱拔地懸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采用杠桿定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通體全是木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于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腐朽傾斜。
寨門位于寨子出入口處,一般與風雨橋相呼應。寨門具有多種功能:首先是作為防御,防御外敵入侵。其次是防止家養牲口外出損害農作物。最后是最為迎賓送客的場所。寨門的建筑形式大同小異,風格有別。
風雨橋是侗族傳統建筑中僅次于鼓樓的另一種代表性建筑,也是侗族公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風雨橋和鼓樓在建造技藝、以及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重合相似。以此我們把鼓樓和風雨橋合在一起進行結構研究分析。
井亭內過道兩側設置休閑坐凳,方便過往行人休息、飲水。其建筑多為重檐閣式建筑,與民居、風雨橋、鼓樓、戲臺、寨門等侗族建筑風格協調,也是侗族建筑藝術的一部分。
侗族戲臺充分利用鼓樓坪的場地,能夠滿足看戲場地的需求,通常鼓樓會布置建在鼓樓的一側或者對面。戲臺一般也做干欄式木結構建筑。
侗族民居主要以吊腳樓形式,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二、民族技藝方案
總的來說,侗族建筑都是為了解決民居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要求創造出來的,并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發展形成固定的工程做法。這些建筑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筑不用一根釘子一鉚和其它鐵件,采用杠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拔地而起。
(一)方案的起源
方案提出起源于,考察中發現的一個如何傳承并學習這種民族工藝。存在技藝如何傳承問題,盡管在當地參觀并學習,但是還是不能完全了解侗族建筑的工藝,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由于侗族建筑工匠后繼甚少,侗族木構建筑及相關技藝存在著延續的危機。因此提出想法,是否能在這個平寨建一座侗族木建筑工藝展示館。一座結合現代高科技再創新建筑,旨在傳承并創新侗族木構工藝。展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外界更多的人能了解到侗族建筑營造技藝,包括當地大人、小孩以及外來游客等都能更好認識并學習工藝。但愿民族智慧的侗族木構建筑技藝與不朽的侗族文化世代相傳。同時也能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學習,再創新。才能使這絕妙精湛的侗族建筑技藝不僅世代傳承下去,也能傳播到世界各地。
(二)民族技藝館的概念設計建筑結構提取元素
在考察的過程中我們重點對侗族的鼓樓建筑結構進行提取。分別提取了鼓樓結構的懸臂屋檐結構、山墻立面結構、中心結構、及風雨橋底部大跨度的結構。分析各個結構下的可用空間,我們分別獲得了L形空間、山墻形空間、塔狀形空間。再分析展示館及其內部空間。利用該結構以及空間來重新設計一個新型木結構。
(三)空間設計
而展示館的結構樣式也是運用侗族的建筑結構方式進行提取創新設計,但外形結構不會發生太大幅度的變化,其建筑整體也是想給人一種啟發,鼓勵大家傳承文化技藝,支持木構創新。
(四)民族技藝館的概念設計建筑空間布活動
其次是展示館活動空間的內部功能布局,主要分為六大功能布局:入口區、展示區、模型拼接制作制演示作區、體驗區、休息交流區、中心主題展示區。空間內采取多種活動形式,傳承與創新。以、眼睛要看,用建筑的木構設計展架,以圖片、視頻講解。二、運用全息3D投影技術,不間斷的投放虛擬建筑模型,全模型三百六十度觀看,預設放在中心展區,既不占用空間體積,因此可以靈活可以靈活多變。三、利用延時攝影技術記錄播放侗族木建筑的全程建設視頻,包括取材、加工、拼接等過程。四、設計一個木工工匠工作坊,讓當地小孩,大人等都可以傳承技藝,讓外來游客了解并參與學習。五、預留一塊體驗空間,小朋友可以拼接小的建筑模型,就像拼接樂高一樣也可以自己創新設計自己喜愛的新造型。六、最后一塊空間是提供休閑區用,有用穿斗設計的桌椅休息區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區域,有模型展示架展示多樣的侗族建筑小模型,可做紀念品銷售,給游客帶走。
三、總結期望
展館內有相關的活動以及教程來讓當地村民以及游客觀眾能夠充分了解并學習鼓樓、薩堂(祖母祠)、戲臺、民居、禾倉、井亭、風雨橋、鼓樓等建筑營造技藝,并從中運用這種營造技藝來設計創新。希望在館內的系列活動能讓這種民族性的技藝更好的傳承并發展。
參考文獻:
[1]雄偉.廣西傳統鄉土建筑文化研究[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